双减下的小学数学课堂信息化教学思路
作者: 吕百灵一、减负为本,利用情境化教学思路
双减政策的首要任务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堂学习负担,要保持教学手段灵活化、丰富化、趣味化,要让每一堂课都充满欢声笑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扭转以往的被动式教学现象。尤其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教材中的知识点大多较为抽象,如果单纯依赖板书抄写强记和枯燥的讲解,只能造成学生的厌烦心理,产生数学知识的疲劳感,这与双减理念背道而驰。这就需要教师积极采用灵活生动的多媒体教学形式,将枯燥抽象的数学符号、算式算理、数量关系、图形表格等知识点进行简易化处理,让学生在情境趣味体验中轻松理解数学知识重难点。
例如在二年级下册《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法》这节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多样化、动态化的多媒体图片、视频、课件、音频等方式,调动学生的数学探索热情,集中课堂注意力。首先,教师可以采用音频结合动态图画的方式,在图画讲解过程中插入一些舒缓的背景音乐,放松学生的心情。然后,再将动画课件以趣味讲解的方式呈现,教师可以根据图画内容进行情境叙述“森林里有三只兔子,分别是兔大宝、兔二宝和兔小宝,它们今天要去田地里拔萝卜,兔大宝拔了9个萝卜,兔二宝拔了8个萝卜,兔小宝拔了4个萝卜,那么它们一共拔了多少萝卜?”在富有童真童趣色彩的情境讲说氛围下,学生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会发现这个故事中的数学问题很有趣,就自觉的开始连加计算思考。接着,教师可以在连减、加减混合等算式中融入更多有趣的图画情境,就能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中顺利掌握这些计算知识点。
二、提质为重,创设生活化教学氛围
双减理念并非强调单纯的减负,而是在减负的同时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就为信息化教学模式创造了更多的应用空间。好比在图形问题讲解中,学生很难从固定的图形中感受物体的运动特点,也无法获悉图形的应用价值,此时教师可以采取生活化教学模式,将教材中抽象的图形概念转化为生动形象的生活实物讲解,并利用PPT图文演示过程,让学生能够树立空间模型思维,从而将抽象的平面图形进行形象化理解。
比如在二年级下册《平移旋转》这一知识点讲解时,单纯依靠书本的平面图形难以让学生理解物体运动的过程。此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视频、图文结合等动态课件,让学生能够直观的看到生活中不同物体的运动特点。可以让学生观看缆车前进轨迹、国旗上升时的线路,启发学生意识到当物体沿着同一条直线做运动时,这种现象就叫做平移。然后可以引导学生观看动态的演示图,可以是风车围绕一个点旋转时的动态图,也可以是直升机螺旋桨围绕一条轴旋转的动态图,启发学生认识到当物体围绕某一个中心点或一条轴做运动时,这种圆周运动现象就叫做旋转。这样的动态视频、图示演绎教学方法下,学生可以对图形运动做出直观的判断和感知,也就解决了课堂上难以突破的教学重难点,轻松让学生掌握到了数学图形知识。同时,教师还可以在升国旗视频中播放国歌,引领学生的爱国意识,也可以在大风车旋转时播放中央少儿频道《大风车》的儿歌,调动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深入学习热情。这就体现了信息化教学灵活、生动、有趣、高效的教学质量,还能节约教学资源,可谓事半功倍。
三、增效为主,运用创意化讲解模式
双减提倡要推动新课改进程,在教学中要赋予课堂效能,突出学科核心素养教育特色,这就为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了便利。小学生数学逻辑推理思维、形象思维等能力的培养是核心素养教育的重难点所在,因此教师要能针对小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等进行专门培养。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下,可以将原本教材内容中的文本解说部分进行转化,形成以多媒体视频图像形式进行展示,再配合微课课件的教学讲解,形成全新的微课解说模式。这不仅能够满足小学生的生活趣味化教学环境需求,也能让学生将书本知识在脑海中进行形象化理解。
比如在《认识人民币》这一知识点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的“买文具”的教学活动,组织各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然后在购物情境课件中,为学生播放一段利用人民币购物的视频,让学生理解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在购物过程中的换算方式,加深学生对生活购物问题的理解。此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购物”活动,为各小组学生发放道具人民币,让学生真切的感受生活中购买物品时的数学知识应用,在彼此的游戏交流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的理性思考方式。
结束语:总而言之,通过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应用多媒体、微课等信息教学手段,不仅能瞬间激发学生的数学自主探究兴趣,还能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优势,不断丰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形式,营造灵活化、生活化、互动化、开放式于一体的数学教学氛围。广大的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意识到的是,当前小学数学信息化教学改革是大势所趋,然而也要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经验积累,这就需要教师不断丰富和完善信息化教学方法,探索更为优质高效的信息化教学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