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设计,让习作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
作者: 罗玲一、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困境
(1)传统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式僵硬: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模式存在明显的僵硬化弊端,在教学过程中呆板缺乏活力,且这种教育模式在教师的思想中根深蒂固,新课标颁发后,老师们也没有将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对学生的积极作用进行全面深入的认识,导致教学模式缺乏创造性。学生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仅仅扮演一个接受者的角色,没有将学习内容进行有效的内在消化,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秉承快乐写作的教学宗旨。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学习热情不高,教学方式上面临严重困境。
(2)作文教学内容单调:作文的写作过程就是把自身所经历或积累的素材,通过一些语文技巧整理成一篇文章的过程,而这些素材一般都是以生活为基础的,一旦脱离了生活本身,那么写出来的文章就会显得毫无生机。现在很多小学生的作文学习过程,只是在教室里面听讲,而没有办法去观察和体验教室以外的生活,使得他们写出来的作文没有真实的生活基础,缺少内涵。小学生的作文写作没有贴近生活本身,使得他们的作文缺乏活力。
二、学生习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学生写作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我认为有三点:一是不想写,对作文不感兴趣;二是没的写,没内容、没素材言之无物;三是不会写,没有词句,不会表达、不会构思。
三、情景设计服务于习作教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语文核心素养”的定义中强调了真实语言运用情境的创设。什么是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呢?写作是一种身份的写作,是学生在真实语境下进行的。我是谁?写给谁看?为什么写?这些问题解决了,学生自然就愿意写了,这是思考写作教学问题的逻辑起点。语文教师要关注学科核心素养,积极尝试教学情境的设计,把学生置于一种真实的语言情境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参与的激情,有表达的欲望。
四、写作情境的设计要真实具体
写作情境包括话题、作者身份、读者、写作目的、语言等要素,是写作潜在的动机资源。一个具备写作情境的学习任务应明确写作的话题、写作者的身份、写作的对象与目的。
如一位教师在执教的《我的动物朋友》习作课教学中,共设计了三组写作任务:1.我的动物朋友失踪了,请你在小区广播里寻找一下。(说外形找不同)2.小不点有事外出,请你帮忙照顾一下大个子。(说习性有条理)3.小不点要搬家了,妈妈不让把大个子带回新家,你想怎么劝说妈妈。(讲趣事真可爱)
这位老师这节课设置的三个任务,都有着明确的目的,有真实的创作情景,可以看作是对学生读者意识的一种强化。学生只有明确了“我写这篇作文干什么”“这篇作文写给谁看”,才能判断自己的写作行为,才有内容可写。
杨苗苗老师的《形形色色的人》的教学,也可设计一个情景,班级要举行“特色人物推荐会”,请把你认为最有特色的人物推荐给大家。1.做游戏,猜猜他是谁?(抓典型事例)2.假如你是评委,你准备挑选哪些候选人。(多种表现手法)3.有一个同学的推荐,老师很犯难,请你帮老师出出主意。(侧面烘托)一个情景,三个任务,既把学生置于有话可说的境地,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习作的方法。
五、写作情境的设计要唤醒学生真实生活经验
作为一个不断感知的人,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情感经历、心理活动等足够他去写许多篇“作文"了。学生之所以没东西写,不是因为大脑中没东西,而是因为没有学会将所拥有的东西激发出来,并加工转化成作文。
如《道歉节》的情境与任务:学生快毕业了,班级将开展一个特殊的节日--道歉节。社会交往中,我们可能会不小心伤害到他人,写一封道歉信是请求原谅的好方法。在道歉信的写作中我们会跟着我们的回忆去进行细节描写,写出道歉的事由和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样的写作任务明确了“为谁写”和“为何写”,运用了自叙的手法,情感真挚,引人阅读。
六、写作情境的设计要遵循一定的逻辑思路
首先,要仔细对照写作教学目标,梳理出想让学生掌握的素养表现。其次,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考虑如何将这些素养表现与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建立联系。最后,从三个方面丰富完善情境的真实性。这就使得教师,一要确立学生的“角色意识”,在情境中赋予学生具体的职业或人物身份,如让学生尝试扮演导游、播音员、目击者、文学评论家、演说家候选人等角色。二要确定“工作场景”,为角色设置某项具体的工作,如让作为记者的学生就某一个事件或主题采访相关人员,让作为评委的学生在读书会上对参赛作品进行分析等。三要有“用户意识”,为活动成果设定明确的用户。如要求记者把采访结果写成一篇新闻报道,把这篇报道投给校刊、校报甚至社会报刊发表。
需要提醒的是,情境设计要始终为引发和促进学生的写作服务,坚持简约有效的原则,切忌过度开发,如将大量时间和精力花在情境设计上,“为情境而情境”。近几年来,全国的高考作文命题、各地市的中考作文命题呈现出明显的交际语境写作倾向,具体表现为情境创设的立德树人导向、真实化(拟真化)导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写作时要灵活设置情境,让学生的观点、见解从生活中来、从思考中来、从活动中来。这样的作文教学才是“为学而教”“为会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