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政教材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者: 曹宇新

摘 要 高中阶段是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阶段。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各民族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课程,而教材作为课程的重要载体,对青少年思想的引领和信念的培养有重要作用。从2004年旧版高中思政教材到2019年统编版教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教材内容中从无到有并不断深化为中华民族精神。此外,统编版教材还通过在编排顺序上的重新调整和着重表述,在编写内容上增加更多历史叙事与生动案例,保证了教材内容时刻紧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步伐,形成了更具时代内涵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内容,不断增强各民族青少年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中思政教材;中华民族精神

作者简介 曹宇新,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清华大学青少年德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小就植入孩子们的心灵。”[1]高中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而思政教材则是课程的重要载体,对铸牢各民族青少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的引领、指导和推动作用。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明确了教材建设为国家事权;2019年,国家统一编写出版了新版高中思政教材,结束了旧版教材“一纲多本”的情况。本研究力图通过对高中思政课必修教材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呈现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内容在高中思政教材中的变迁与完善,揭示高中思政教材如何铸牢各民族青少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分析方法与维度

本研究基于旧版和统编版高中思政教材,以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个认同”为分析维度,探究高中思政教材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变化情况。

(一)分析方法与对象

本研究对旧版和统编版教材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内容进行比较分析。所分析的教材共八本,均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包括2004年由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验教材编写组编著、2018年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必修二《政治生活》、必修三《文化生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以下简称旧版教材;2019年由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核通过、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普通高中教科书(因更新频次有区别,均采用2024年印刷的最新版)思想政治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修二《经济与社会》、必修三《政治与法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以下简称统编版教材。

(二)分析维度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反映[3],其中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个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是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政治观的最高体现[4],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路径[5],能够从情感依托、思想前提和文化归依三个层面[6],“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7],引导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8],“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9]。基于此,本研究以“五个认同”为内容分析维度,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高中思政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划分为五个部分。伟大祖国:该部分教材内容基于中华各族人民所共同缔造的多民族国家历史和基本国情,力图厚植家国情怀,树立各民族青少年正确的国家观,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中华民族:该部分教材内容基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关系,力图树立各民族青少年正确的民族观,理解各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文化:该部分教材内容基于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力图树立各民族青少年正确的文化观,形成对中华文化的共识与文化自信,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国共产党:该部分教材内容基于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反抗压迫、争取民族独立的历史以及党的执政理念、方针、战略等,力图引导各民族青少年坚持党的领导,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该部分教材内容基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解决民族问题等的正确道路和重要制度,力图树立各民族青少年的“四个自信”,引导青少年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高中思政教材中的内容变化

研究发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概念在教材中逐渐明确并深化,相关内容紧密贴合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更富时代特色,易于学生理解,是各民族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素材基础。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在教材中明确并深化

1.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在教材内容中从无到有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概念首次出现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此后逐渐发展成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高中思政教材根据时事政治的变化,在2018年新修订的旧版教材中加入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概念,在必修二中强调“作为当代青年学生,我们应当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实际行动共同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从我国基本政治制度切入,引导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10]统编版教材共四次出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其中两次出现在必修三,强调“我们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这一基本国情,并指出“必须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两部分内容较之旧版更加详尽深入,尽管都是出现在涉及政治制度的内容中,但统编版教材在对基本国情的表述以及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方面进行了强调,更能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另外两次出现在必修四,指出“当代中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为前提”,以及“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两处表述都突出了“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与灵魂”,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中华优秀文化为基础,注重“坚持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11]。统编版教材较之旧版教材还增加了中华文化的切入角度,更能让学生加深对民族文化的认同,理解我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铸就了中华灿烂文化,并在潜移默化中理解、接受并认同自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2]。

2.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教材内容中深化为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凝聚而成的思想力量,是各民族融会贯通的文化情感,是新时代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载体,所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是民族精神共同体的构建”[13]。基于此,新旧高中思政教材都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关于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的内容融合在涉及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中,突出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助力青少年逐渐成长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践行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相较于旧版教材将更多笔墨用于强调“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等内容,统编版教材更突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并贯穿于教材内容的各个方面,充分落实“抓好爱国主义教育这一课,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14]这一思政课的重要要求。一方面,通过“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15],不断加深各民族青少年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坚定信仰信念、厚植家国情怀、树立理想追求,助力青少年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另一方面,通过强调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增强各民族青少年对中华民族的认同,理解、认同并践行爱国主义作为“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的重要意义,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共同体理念根植在青少年心中,教育各民族青少年“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16]。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在教材中丰富并完善

统编版教材进一步通过对中华文化相关内容的不断强化、中国共产党相关内容的历史叙事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内容的着重表述,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深入各民族青少年心中。

1.教材内容对中华文化部分不断强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17]基于此,教材中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也必然要以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为基础。统编版教材在编排思路和意义强化方面都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联系。

一方面,统编版教材对中华文化部分的编排思路更强调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和相互促进。旧版教材中的中华文化部分侧重从历史发展的纵向角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的横向角度,以及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区域角度展开编排,注重突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统编版教材中的中华文化部分与哲学知识共同编排在必修四中,在承接哲学知识的基础上,从更加抽象的文化内涵、文化功能起笔,进一步突出“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发展起来的”这一历史特点,以及“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一现实价值,意在引导学生从历史唯物主义等哲学视角看待中华文化,提升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还力图从我国多民族的历史记忆、文化认同、价值观念等多方面铸牢各民族青少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另一方面,统编版教材将中华文化的当代意义进一步具象化,突出强调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价值。旧版教材中仅指出了“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等中华文化的精神意义,统编版教材却将抽象的意义具体化,在强调“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与时俱进、惠民利民、天人合一等思想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所蕴含的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等思想观念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包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能够激励各民族青少年奋斗和努力。同时,对中华文化精神意义的诠释,统编版教材结合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时代特点,不仅让各民族青少年更易接受和理解,而且也丰富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内涵和现实意义。

2.教材内容增加了中国共产党部分的历史叙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注重强化各族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18]在教材中讲述中国共产党的相关内容,有助于使各民族青少年强化对党的执政地位的认识,形成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能够以更合理的历史逻辑强调党的执政必然,以更鲜明的事实依据展现党的执政业绩,以更乐观的现实态度彰显对党领导下的未来的信心,进而提升各民族青少年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9]。

两版教材内容在中国共产党部分的编排思路大体相同,都是从历史中挖掘和培育认同的因素。旧版教材必修二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办成的三件大事进行史实梳理,体现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统编版教材内容编排的逻辑虽然与旧版大致相同,但篇幅更长、内容更加详尽,通过在必修三中独立设置单元,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必然性,党的性质和宗旨、执政理念、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等所体现的时代先进性,以及“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意义必要性入手,层层递进、由浅入深,更有利于各民族青少年透过对历史的理性判断,发自内心形成对党的认同。此外,在增强各民族青少年对党的认同的基础上,教材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叙事也能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各族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20],要“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地位”才能长久提升民族向心力,才能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泛社会共识,才能保证中华民族发展的长期性、稳定性和进步性,进而铸牢各民族青少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