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者: 安雪慧摘 要 语言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工具。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成效显著,语言文字和教材教学政策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语言桥梁更加稳固,各地各校始终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确保育人更加有形有感有效。学校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的基础阵地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阵地,如何坚持把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融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和立德树人全过程,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必须回答的基础性问题。因此,需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有机融入立德树人新格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有效普通话教育教学和培训不断提升各族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坚持服务国家战略,以高素质劳动者和稳定环境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国家通用语言;立德树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者简介 安雪慧,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区域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语言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工具。在2024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释了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和实现路径,明确指出要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校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的基础阵地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阵地,如何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把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融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和立德树人全过程,加大广大师生普通话推广力度,深化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必须回答的基础性问题。
一、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
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成效显著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各地各校始终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和有效举措,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和推进各民族参与伟大复兴进程及共享伟大成果贡献了力量。
(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教材教学政策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1]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 [2]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进一步强调:“加强对青少年的历史文化教育,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小就植入孩子们的心灵。”[3]多年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制度保障建设不断完善,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根本依据、涵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规定》等80余项法律、法规、规章和单行条例的教育和语言文字法律法规体系。2013年国务院颁布《通用规范汉字表》。2018年,经国家语委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国家通用手语常用词表》《国家通用盲文方案》由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同意正式发布,我国听力和视力残疾人有了自己的“普通话”和“规范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国家通用手语方案》满足听力残疾人手语使用者在奏唱国歌场合,规范、统一、严肃使用手语表达国歌的愿望。为把学校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基础阵地,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教语用〔2017〕1号),制定《中小学语言文字工作指导标准》,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标准持续规范的同时,国家不断加强教材建设,确保国家通用语言及其载体能有效融入结合,共同促进育人。2019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教材〔2019〕3号),确保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贯彻落实。各级各类学校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有效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以教学语言、课堂语言、活动语言促进心灵相通、命运相通。总体上,我国逐步形成了完善的纵向贯通衔接(国家、省、地、县、乡镇、社区)和横向联通(部委、机构等)的政策保障体系,为各地各校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语言桥梁更加稳固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校不断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广大师生自身普通话普及水平在不断提高的同时,也推动了各地人民群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水平。从2012年到2022年,全国普通话普及率从70%提高到80.72%(其中16个省份的普通话普及率超过85%),识字人口使用规范汉字比例超过95%,文盲率下降至2.67%。[4]针对推广普及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特别是部分省份低于普通话普及率80%(最低的不到50%)[5],2022年教育部、原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等三部门专门印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实施方案》,聚焦民族地区、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集中力量开展推普攻坚行动。[6]各地各校坚定不移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特别是针对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持续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高质量普及;重点面向民族地区实施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专项计划,面向广大农村地区实施语言文化助力乡村“五大振兴”项目,面向城市地区实施语言服务能力提升项目。一些地区制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工作方案、设置专项资金,加大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支持力度,提高各族学生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读写交流能力。目前,民族地区中小学稳步推行国家统编三科教材,幼儿园已基本实现全部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开展保育教育活动,为实现2025年全国范围内普通话普及率85%的目标打下了良好基础。[7]从实地调研中可以发现,各地学校师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水平的提高,极大地带动了民族地区和农村地区人口的普通话普及水平。回顾历史,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语言和文化根基。可以说,随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14亿人口的交流语言障碍基本消除,语言桥梁更加稳固,为统一的多民族、多语言国家推广通用语言文字打好了扎实基础。
(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加有形有感有效
各地各校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教育教学基本用语用字的法定要求①,全面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自觉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学校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阵地,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开展教育教学,教育教学语言文字工作不断规范、育人环境持续优化。近年来,各地各校坚持把语言文字规范化要求纳入学校、教师、学生管理和教育教学、评估评价等各个环节,开展学校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建设,39万多所大中小学达标。[8]各级政府和学校通过“语培计划”“优师计划”“国培计划”等项目,聚焦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基础较薄弱的民族地区、农村地区,加大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能力培养培训力度,开展教师经典诵读专项培训,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多样化形式,有效提升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教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核心素养,教师普通话水平达到规定等级标准。各地鼓励创新实践,指导各校因地制宜用好读书会、诗歌节、国学月等抓手载体,开发中华经典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组织特色项目研究实践;开展小小百家讲坛、经典研习营、雅集诗社等活动探索;建立完善晨诵午写、阅读联盟、书香墨香校园等读书机制。[9]邀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百余位播音员主持人录制“中小学语文示范诵读库”,为广大师生奉献“最好听的语文”。加强与港澳台地区语言文化交流合作,进一步增进港澳台同胞的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实践经验表明,良好教学语言环境确保了各民族青少年掌握和使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进了他们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增强了广大师生自觉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意识。
随着语言水平的提升,各地人口文化素质大幅提高,提高了各族劳动者的就业创业能力,畅通了向上流动的通道,让每个劳动者都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教育对人口集聚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为民族复兴注入了强劲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10]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需要汇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广泛凝聚共识和正能量。正是在这样的理想信念下,各级学校不仅让广大师生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增强、能力提升,也促进了各族师生的交往交流交融,更提升了各族群众的文化素质与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提高了各族人民的收入水平,在有形有感有效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
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点与关键
未来,如何进一步明确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方向和力度,促进各级各类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推进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仍是各地各校扎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点与关键。
(一)提高政治站位,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有机融入立德树人新格局
一是以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缺少了能有效沟通的语言工具和教学载体,就很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各地各校必须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政治价值和时代价值,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有机融入立德树人新格局,坚定不移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开展教育教学,加强学前儿童的普通话教育,形成过程性和教学语言监测。薄弱地区可有针对性地制定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的专项方案,面向少数民族师生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培训,提升少数民族师生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水平和成效。二是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各地各校要因地制宜、统筹推进,开足开齐课时。依据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统筹用好国家思政课统编教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等,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等,有效发挥其育人价值。充分用好已经出版的中学版《中华民族大团结》、大学版《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和即将出版幼儿童谣绘本《中华民族一家亲》、小学版《中华民族大家庭》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专题教材,并全面发掘各学科教材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元素,探索构建起专题教材和其他学科教材协同育人的课程教材体系。三是不断提高中小学教师教学语言水平和教学能力。师范生培养高校要在培养方案和各类培训中增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内容,培养教师“能讲、会讲、讲好”的能力。各地各校要建立教师常态化培训机制,编写各级培训大纲,优化培训内容。开展教师教学展示和示范课,打造一批“骨干名师”。充分用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线教育资源库,加大优质资源开发征集力度,以应用为突破,强化数字赋能和沉浸式体验感受,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既有有形有感的声势,更有润物无声的效果。四是以监测评价深化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建议加快出台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自评指标体系[11],指导各级学校查缺补漏、注重实效,持续改进和优化学校管理和教育实践,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此基础上,可探索增加区域特色指标,因地制宜,增加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五是深化各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各地各校要充分利用对口支援机制和学校师生“结对子”“手拉手”等各种项目和活动,积极推进各地师生之间的广泛交往、全面交流和深度交融。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普通话教育教学和培训不断提升各族群众科学文化素质
有形有感有效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走深走实,就是要不断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的相关差距,进一步提升各族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认同感和自豪感,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命运相通。一是各地各校严格保障各级学校教师普通话水平达标,培养教师具有自觉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中华优秀文化的意识和自豪感。同时,要确保各级学生掌握与学段相适应的普通话表达能力和书写能力,逐步培养其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自信心。二是以语言普及不断提升各民族群众的文化教育水平。实践证明,教育水平是促进人口流动的关键影响因素,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关键基础。从“七普”数据看,各民族高中阶段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比仍不平衡,有些民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有些民族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20年,全国人口中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91年,其中平均受教育年限在10年以上的省份有13个,在9年至10年之间的省份有14个,在9年以下的省份有4个。[12]因此,必须提高薄弱地区学龄人口的普通话普及水平,以教育厚植人力资本。[13]三是各地各校要广泛开展“国家通用语言培养+职业技能”的综合性培训,加大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力度,以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促进民生保障和改善。借助乡村振兴计划,不断加大对普通话普及率低等基础薄弱地区的支持力度,提高各族群众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水平,帮助实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四是要借助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针对性服务,开辟普通话推广普及和教育教学的新赛道。结合每个省区的不同特点和工作实际,重点在综合应用、资源共享、数字赋能、整体提升上发力,进一步丰富拓展应用场景功能,推动民族地区教育数字化向监测、评价、管理等领域延伸,形成鲜明的“应用+特色”新格局。[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