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逻辑与实践路径

作者: 朱星辰 赵浩含 杨淑萍

摘 要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系民族团结、推动民族复兴的重要思想基础,深入探析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框架,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结构,即认知建构通过理性认识为情感凝聚奠定基础,情感凝聚依托价值认同推动实践发展,实践发展经由具体行动促进价值引领,价值引领又通过目标指引深化认知建构,形成辩证统一的发展体系。在此基础上,阐明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逻辑,展现从历史文化认知的理性启蒙到文化认同与情感归属的深度融合,再到民族责任感与参与意识的实践升华,最终实现民族复兴与自我价值统一的递进过程。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要构建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为主导、社会环境为支撑、媒体传播为引导的多维协同铸魂体系,为新时代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可行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构;青少年教育

作者简介 朱星辰,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讲师;赵浩含,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杨淑萍,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当代中国深刻转型与世界格局加速重构的双重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新的理论诉求和实践挑战,需要深入把握其理论内涵和实践路径。青少年群体作为民族复兴的希望所在,其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既关乎国家发展的未来走向,又体现了意识形态建构的深层机理。从理论视角审视,现有研究虽然在实践层面取得了丰富成果,但对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认知机制、情感动力和价值指向仍缺乏系统的理论解析,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铸牢工作的深化发展。基于此,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为指导,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着重从三个维度展开深入探讨:一是立足认知建构、情感凝聚、实践发展和价值引领的多维互动关系,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内涵,深化对其理论本质的认识;二是基于理性认知、情感认同、行为实践和价值内化的递进逻辑,剖析青少年群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机理,阐明其发展规律;三是构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和媒体传播多维协同的铸牢体系,探索新时代背景下的实践路径。

一、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

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其形成和发展遵循特定的规律和内在逻辑。[1]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视角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其认知建构、情感凝聚、实践发展和价值引领四个基本维度,这不仅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建构的基本原理,而且深刻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意识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

从认知建构维度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体现为一种基于历史文化的理性认知。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指导实践的辩证过程。[2]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过程中,对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系统把握既包含了对五千年文明史的客观认知,也涵盖了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进程的深刻理解。这种认知建构过程既是对历史经验的理性总结,又是对现实挑战的积极回应,对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从情感凝聚维度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表现为一种深层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归属。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人们的情感认同必然建立在特定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基础之上[3]。在绵延不断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通过共同的物质生产、生活交往和文化创造,形成了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是情感认同形成的物质基础。实际上,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不断加强社会联系、形成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华各民族在长期的经济文化交往和共同政治生活中形成了牢固情感纽带。

从实践发展维度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含一种基于责任担当的行为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推动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4]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必须通过具体实践来深化和巩固。这种实践性特征体现在主体通过实践加深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和理解,同时通过实践践行和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实践取向揭示了意识形态建构与社会实践的内在统一性,反映了实践在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根本性作用。

从价值引领维度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蕴含一种统一于民族复兴的价值追求。价值引领是意识形态建构的最高层次,它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根本方向。[5]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引领功能体现在促进个人价值与民族价值的有机统一、推动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深度融合。这种价值引领既为个体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又为民族复兴凝聚了精神力量,深刻体现了个人发展与民族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建构、情感凝聚、实践发展和价值引领四个基本维度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联,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认知建构通过理性认识为情感凝聚奠定基础,情感凝聚通过价值认同推动实践发展,实践发展通过具体行动促进价值引领,价值引领又通过目标指引深化认知建构。这种辩证统一的关系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内在规律,为我们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逻辑和铸牢机制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框架。

二、从理性认知到价值内化:

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逻辑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遵循从理性认知到价值内化的内在逻辑,体现了认知建构、情感凝聚、实践深化和价值确立的递进关系,这一过程既符合青少年的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又体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要求。

(一)建构理性认知:历史文化与国家认同的启蒙

理性认知的建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其内在机理表现为历史文化认知与国家认同建构的辩证统一。在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性认知建构中,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层面。首先,历史文化认知是理性建构的基础。青少年通过对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系统学习,逐步认识到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中所蕴含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内核。这种认知不是简单的历史知识积累,而是通过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层把握,帮助青少年理解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交往交流交融,让他们能够认识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体会到“多元”与“一体”的辩证统一关系。其次,国家认同建构是理性认知的核心。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同时也是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6]青少年在认识国家发展历程中,逐步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会更加认同国家统一对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这种国家认同的建构过程,实质上是对国家性质、制度优势和发展道路的理性认知过程,有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国家观念和政治认同。再者,理性认知建构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认识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螺旋式上升过程。[7]在全球化背景下,青少年的理性认知建构必须与时俱进,既要有效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积极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文化挑战,使他们能够在紧张的国际局势中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最后,理性认知建构必须注重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统一。教育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在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性认知建构中,要将历史文化知识的传授与爱国主义教育有机结合,将国情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相互融合。这种知识与价值的统一,有助于青少年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青少年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性认知的建构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情感认同、行为实践和价值内化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为青少年进一步形成深层的情感认同奠定了基础,为其参与实践活动提供了理论指导,为最终实现价值内化创造了条件。

(二)形成情感认同:文化认同与情感归属的结合

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情感认同,是在文化认同与情感归属辩证统一中逐步形成的,体现了个体与民族共同体之间的深层情感联结。首先,文化认同是情感认同形成的精神基础。在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过程中,文化认同表现为对中华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认可和情感共鸣。这种认同建立在对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的深刻体悟之上,通过文化浸润实现对民族精神的情感认同。特别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认同对于增强青少年文化自信、抵御文化冲击具有重要作用。其次,情感归属是情感认同形成的心理基础。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8]青少年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归属,源于其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情感归属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对共同精神家园的情感依归,二是对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责任认同。通过这种双重情感归属,青少年逐步形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层情感联结。再者,文化认同与情感归属的结合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这种辩证统一关系主要表现在:文化认同通过价值引导强化情感归属,情感归属通过实践体验深化文化认同。这种良性互动确保了情感认同的深度和持久性。最后,情感认同的形成需要把握三对重要关系。一是主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要充分发挥青少年的主体作用,同时注重社会实践的引导作用;二是理性认知与情感体验的统一,要将对民族共同体的理性认识转化为情感认同;三是传统继承与创新发展的统一,要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发展。

基于文化认同与情感归属结合的情感认同,为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它既是对理性认知的情感深化,又是行为实践和价值内化的重要保障。新时代,深入把握青少年情感认同的形成规律,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深化行为实践:民族责任感与参与意识的培养

在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过程中,行为实践的深化是理性认知和情感认同转化为自觉行动的关键环节,主要通过培养民族责任感和提升参与意识来实现。首先,民族责任感的培养是行为实践深化的内在动力。青少年民族责任感的培养必须立足于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深刻理解。一是对民族历史的传承责任,要求青少年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自觉担负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二是对民族未来的发展责任,要求青少年积极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在服务国家发展中实现自我价值。其次,参与意识的提升是行为实践深化的外在表现,需要通过多种实践形式来实现。这包括参与民族文化活动、投身社会公益事业、融入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具体实践,青少年从中能够切身感受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动现实,形成“我为民族作贡献”的自觉意识。再者,民族责任感与参与意识的统一是实践深化的必然要求。事物发展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民族责任感作为内在驱动,为参与实践提供持久动力;参与意识作为外在表现,又能够反过来强化责任担当。这种良性互动确保了行为实践的持续深化,推动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巩固和发展。最后,行为实践的深化必须注重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实践载体的多样性,要创新实践形式,拓展实践平台,为青少年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二是实践过程的系统性,要将零散的实践活动整合为系统的实践体系,确保实践效果的持续性;三是实践效果的实效性,要通过科学评估和及时反馈,不断优化实践方式,提高实践成效。

这种行为实践的深化,既是理性认知和情感认同的实践升华,又为价值理念的最终确立奠定了坚实基础。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始终坚持实践导向,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推动认知内化、情感升华和价值认同,引导青少年真正成为实现民族团结与复兴的自觉力量。

(四)确立价值理念:民族复兴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在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过程中,价值理念的确立是理性认知、情感认同和行为实践的最高境界,体现为民族复兴与自我价值的有机统一。首先,从民族复兴的维度看,确立价值理念体现为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目标的深刻认同。青少年作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生力军,其价值理念必须与民族复兴的宏大目标相契合。这种契合不是简单的目标认同,而是对民族复兴历史必然性的深刻把握,是对实现中国梦责任使命的自觉担当。通过这种价值认同,青少年能够将个人发展融入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在服务民族复兴中实现人生价值。其次,从自我价值的维度看,价值理念的确立必须立足于个体的全面发展。青少年的自我价值实现必须建立在对个人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基础之上,一是明确自身发展与民族发展的内在统一性,二是把握个人价值实现的社会历史条件。通过这种认识,青少年能够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过程中找到自我发展的正确方向。再者,民族复兴与自我价值的统一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一是目标的统一,即将个人奋斗目标与民族复兴目标相统一;二是过程的统一,即在服务民族复兴中实现个人成长;三是效果的统一,即个人价值的实现必然促进民族复兴的进程。这种多层次的统一确保了价值理念的深层认同和持久发展。最后,价值理念的确立需要处理好三对重要关系。一是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要将个人发展融入集体发展的大局;二是当下与未来的关系,要用历史眼光看待个人成长与民族发展;三是理想与现实的关系,要在脚踏实地中成就个人理想、助力民族复兴。通过三对重要关系的科学把握,青少年能够更好地形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刻认知和自觉认同。

基于民族复兴与自我价值统一的价值理念,标志着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终确立。它不仅整合了理性认知、情感认同和行为实践的成果,更重要的是为青少年的成长确立了价值坐标,使其能够将个人发展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认同。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