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五个共同”教育 深入推进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

作者: 陈立鹏 许果

摘 要 “五个共同”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原创性论断,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的重要内容。当前,深入推进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需要加强“五个共同”教育。开展“五个共同”教育,不仅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举措,更是学校践行立德树人使命的应有之义。具体而言,学校可从优化课程内容、开展主题活动、整合教育资源等路径,进一步推动“五个共同”教育走深走实,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青少年群体中入脑入心、融入其血液。

关键词 五个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

作者简介 陈立鹏,喀什大学南疆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喀什大学客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许果,喀什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2019年9月,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1]2024年9月,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上述“四个共同”的基础上增加了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完整提出了“五个共同”。“五个共同”从内涵维度深化拓展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质特征与关键要义,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理论根基。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程中,教育是基础和关键,而学校则担当着主要阵地之责,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五个共同”为指导,全面加强学校“五个共同”教育,促进学生深化历史认知、厚植历史情感、坚定历史自信,不断增进学生“五个认同”,这既是推动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迈向深入的必然之举,也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的不可或缺之途。

一、“五个共同”的深刻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进步表彰大会上提出的“五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民族工作的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结合的基础之上,所形成的原创性理论成果。

共同开拓辽阔的疆域。“邦畿千里,为民所止。”各族先民胼手胝足,披荆斩棘,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山河。[3]历史上,各族人民在辽阔疆域中,相互接触,互动交往,共同构筑国家的疆域版图。古代王朝对边疆的开发和治理极其重视,如唐宋的羁縻制度,元朝的行省制度等,这些制度的施行共同拓展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存空间。近代以来,面对分裂行径,各族人民奋起还击、同仇敌忾、共同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可见,祖国辽阔的疆域是各族人民共同开拓的,他们共同创造着属于自己的“家业”。

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古以来,统一始终是我国发展的主流,其发轫于先秦时期“天下观”的理念,为后世王朝的统一大业提供了理论基础。譬如,李世民“四海一家”的思想等。可见,“大一统”作为深入中华民族血脉的共同社会理想,是构筑统一多民族国家深层次的精神动力,在历史演进与各民族交融共聚中生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多元一体”作为各民族间交流交往交融的运行机理,凸显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体性和内生性。

共同书写悠久的历史。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共同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4]历史是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重要见证者,深刻阐明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的记忆。纵观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各民族和平共处的历史佳话数不胜数,例如,唐朝文成公主嫁给藏王松赞干布,为西藏带去了种子、茶叶、天文历法以及文化书籍等;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得以传播。这些事件促进民族之间的融合和发展。

共同创造灿烂的文化。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各民族都是中华文化的缔造者。中华文化在不断汲取各民族优秀文化中最终形成其灿烂辉煌、博大精深的特质。自古以来,边疆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在文化上保持着密切交流,例如,在河南安阳殷墟的妇好墓中发现了750余件玉石雕刻品,经检测,其中多数玉雕的材料是新疆和田玉。这表明早在商代,边疆与中原就保持着深度的文化交融,共同勾绘美美与共的中华文化画卷。

共同培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精神为各民族储备了认同“发酵剂”,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力量。各民族间相互凝聚、不断融合,铸就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命源泉。在我国历史上,无论是抗倭英雄瓦氏夫人奋勇杀敌、保卫家国的历史佳话,还是蒙汉抗日游击队共击日寇的英勇事迹,都印证着中华民族精神是各民族群众共同培育的,共同淬炼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品格,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核心和灵魂。

二、“五个共同”教育的价值意蕴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五个共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根基,因此。“五个共同”教育在培育历史认知、厚植历史情感、坚定历史自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培育历史认知

在历史长河中,深入认识与理解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有助于提炼历史发展规律,形成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并不断提高青少年明辨是非的洞察能力。“五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从根本上阐明了中华各民族有着共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实践,讲清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什么能形成发展、绵延不绝且不断凝聚深化,成为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因此,“五个共同”教育清楚阐述“五个共同”理念的具体内容,可以让青少年深刻把握中华民族历史观,如各族人民共同开拓和巩固国土疆域,共同书写与绘就灿烂文化,共同形塑与凝练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通过“五个共同”教育,可以使青少年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中华民族历史观以“五个共同”为核心前提和关键要素,彰显了各民族的主体地位和共同性,夯实了青少年历史认知的根基。一方面,参与中华民族历史的各民族,在历史演进中扮演着主体角色,共同为这一历史篇章作出贡献。另一方面,梳理基于各民族“共同”基础上的历史进程,强调的是“共同”思想理念和理论视野。[5]总之,“五个共同”教育着眼于培育青少年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认知,形成历史记忆的认同,唤醒青少年的共同思维和激活中华民族集体记忆。

(二)有利于厚植历史情感

“五个共同”教育厚植中华民族历史情感,使青少年在历史画卷中找到自己的情感归属。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需要将受教育者所获得的历史认知性知识升华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主动的认同情感。[6]“五个共同”教育系统阐释了国家统一为各民族交流互动提供了地理、社会、文化和历史空间,展现各民族在伟大祖国发展中的贡献,随着“五个共同”教育的深入开展与推进,青少年会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认同感,强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情感。

通过对“五个共同”进行客观、生动的阐述,将外在的历史认知升华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内在的意识情感,最终凝聚为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磅礴精神力量。良好的情感体验既培养共同体成员达成内在历史共识,又让共同体成员基于有感体验增进联系性,促进共同体成员迈向同一目标。在特定时空背景下,“五个共同” 教育依托多元实践活动,在传递中华民族历史观知识的同时,促进青少年共同认知的形成,并加深其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直观感受,进而能够在广泛的社会互动中培养民族情感。通过“五个共同”教育,历史认知的传承跨越情感时空,全面引发师生的情感共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有利于坚定历史自信

“五个共同”教育以深厚的历史为底蕴,提升青少年对中华民族身份的归属感与自信心。通过接受有计划、有目的的“五个共同”教育,青少年可以深化历史认知,在详细了解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厚植历史情感,并以坚定的历史自觉与历史自信投身于实践。

教育者须引导青少年树立以“五个共同”为核心的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不断坚定历史自信。首先,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是生成历史自信的先决条件。“五个共同”教育以沉淀的历史知识为基础,深入挖掘中华民族历史底蕴,将个人感知嵌入历史发展的纵深脉络中,让青少年站在历史的高度全面认识中华民族,领悟中国历史的巨大价值和发展过程,并把同向而行、多元一体的文明演变埋进自己心中,不断促进历史自信的生成。再者,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是强化历史自信的重要措施。“五个共同”教育不仅要铸牢历史记忆,更要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增强青少年的历史主动精神,让其以高度的历史自觉与历史自信主动投入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践中。

三、加强“五个共同”教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学校是“五个共同”教育的主要场域,为进一步推动“五个共同”教育走深走实,应从课程内容、主题活动、教育资源等方面入手,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

(一)优化课程内容,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根基

学校开展“五个共同”教育的意义在于为学生构筑起一个系统且全面的认知空间架构,让学生对“五个共同”有关的符号、语义等内容进行认知、理解与重塑。课堂教学是开展“五个共同”教育的主阵地,因此,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固本强基的作用,需从“五个共同”多维度切入,优化课程内容,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种”进校园,“种”进师生的心中。

首先,开设好思想政治课。思政课程在“五个共同”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学生发展过程中肩负着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重要使命。基于此,学校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推动“五个共同”的通识教育进入到大中小学课堂,激发学生对中华历史文化的认同。例如,教师应明确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使“五个共同”的内容进课堂,实现与思政课的联动,重塑学生共有记忆。其次,课程思政要促进“五个共同”教育的学科融通。教师要注重挖掘各学科、课程的育人功能和作用,切实将“五个共同”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从而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思政”格局。例如,在英语课上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及文化发展脉络,精心挑选与育人目标相契合的文化思想,增进青少年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最后,开发和设立“五个共同”专题课程和精品课程。为提高青少年学习中华民族历史观的系统性,需增设“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五个共同”的专题课程,不断增强学生的历史修养、家国情怀。同时,在现有的精品课程中增加“五个共同”的拓展内容,对精品课程予以完善扩充,帮助学生进一步建构全面的知识体系,从而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开展主题活动,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为导向

以“五个共同”为底层逻辑,深入开展主题活动。通过组织和开展与“五个共同”相关的主题活动,能够助力青少年了解中华民族历史,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一步铸牢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首先,开展主题鲜明的特色活动。师生共同参与主题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五个共同”理念,从而提高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例如,常态化开展早自习“朝读经典”“起点阅读”等活动,帮助学生深切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邀请非遗传承人进入课堂教学,不仅让学生近距离领略非遗的独特魅力,而且还能引导学生主动积极传承与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学校可以通过举办以“五个共同”为主题的演讲、绘画、歌舞等多样化活动,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传播中国故事,在潜移默化中激发青少年对中华民族的情感认同和情感共鸣,增强自豪感和自信心。例如,组织“知我民族爱我中华”书法、绘画、摄影活动,开展“民族一家亲,共筑中国梦”的诗文阅读朗诵活动等。最后,开展特色课外实践活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定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炼、增长本领。”[7]学校要鼓励支持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他们了解各族人民共同开拓、创造、书写和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伟大进程。例如,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理论宣讲等活动,使其从中感悟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感。

(三)整合教育资源,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质增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