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劳动教育实践融合探究
作者: 段博峰 赵永强 罗俊 汪玉琪
学校德育要不断创新理念和方法,努力增强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效果,为学生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根基。本期“样本”所展示的几则案例,都是各学校基于自身实际,依据教育方针政策,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在德育工作上的积极尝试和创新实践。事实证明,这些都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益探索。
摘 要 本研究围绕S高校开发的“纸—印—画”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展开,旨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劳动教育相结合,推动传统技艺的创新性传承和发展。该课程通过手工造纸、版画拓印和纸浆画等非遗技艺,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劳动精神和文化认同,体现了传统技艺与现代教育的有机结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劳动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实践
作者简介 段博峰,陕西理工大学特莱恩工学院实验室主任,工程师;赵永强,陕西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工程训练中心主任,教授;罗俊,陕西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工程师;汪玉琪,陕西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讲师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同年,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这两个文件明确指出,要在大中小学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积极推动以传统工具和传统工艺为主的劳动项目实践,引导学生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与智慧。此外,《陕西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指导意见》也要求各地区教育行政部门结合当地的区域文化、经济、地理等特色资源,合理开发非遗和传统技艺劳动教育新课程,充分发挥地域元素、行业元素和科技元素在新时代劳动教育实践中的作用,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劳动品质培育的需求。S高校积极响应相关文件精神,充分利用校内工程实训的设备和场地资源,将蔡伦造纸、延安版画、凤翔年画等传统技艺融入劳动教育课程,并与现代工业技术相结合,创新开发出具有中国传统技艺特色的“纸—印—画”劳动教育实践课程,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劳动教育的融合路径,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成效。
一、“纸—印—画”劳动教育实践课程的
开发
S高校所在地区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丰富的非遗传统技艺资源。“纸—印—画”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既推动了传统技艺的创新性传承与发展,又发掘了其中蕴含的劳动品质和思想观念,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生活观和幸福观。
(一)课程内容
为了兼顾不同地区学生的风俗习惯,更好地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兴趣和技能需求,本课程确定了手工造纸、刻版拓印和作图绘画三项内容。
手工造纸借鉴了蔡伦的造纸工艺流程:将树皮和竹子长时间浸泡、洗涮,并在高温下反复蒸煮、发酵,使植物纤维组织分开;然后,将其洗净、晒干,形成纸浆干料;接着,切碎湿水后再经过捶打,使组织帚化成为纸浆;随后,将纸浆溶于水,搅拌分化纤维制作浆液,通过抄纸使纸浆均匀铺满竹帘形成张纸;最后,从竹帘上取下一张纸,平铺在木板上,晒干后即可完成纸张的制作。
刻版拓印借鉴了凤翔版画和延安版画的技艺。学生可以将自己喜欢的图片刻制在木板上,用刻刀雕刻线条,形成凹凸状底版。然后,在版上涂上油墨,轻覆厚纸,按压平抚作拓印,翻纸后即可完成作品。
作图绘画主要以纸浆画为主。学生在木板或塑料板上设计图案图形,将纸浆湿水涂胶混合均匀,借助镊子、勺子、细棍等工具,夹取纸浆粘于木板指定位置,将纸浆逐行粘贴形成浮雕状图画即可完成作品。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生产劳动实践相结合,旨在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增强文化自信,并掌握现代工业生产技能。
一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造纸术和版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本课程以文化为引领,坚持启智润德,引导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技艺,增强文化自信。
二是提升劳动实践技能。本课程融合了科技、非遗和艺术等多重元素,属于文化创作实践,具有一定的技术性和复杂性。学生通过对实践内容关键步骤的操作实践,能够提高肢体的灵活性、平衡性、柔韧性和协调性;能够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图像的元素、比例和色彩进行处理,完成图像设计创作;能够操控数控雕刻机和激光雕刻机的常用功能,体验先进的工业生产加工技术;能够运用手工雕刻刀、镊子、搅拌皿、砂纸等专业工具完成手工操作。
三是培育劳动综合素养。纸浆、纸张、刻版的制造过程工艺复杂、周期漫长,能够让学生明白一张纸、一张版的完成需要辛勤劳作和付出心血,从而锤炼勤俭节约、吃苦耐劳和专心致志的劳动态度。抄纸的速度和力度决定纸张的平整和厚度均匀性,手工刻刀的运刀手法决定线条刻制的精度和速度,纸浆画中运用镊子对纸浆的调湿、涂胶和粘贴过程都需要肢体的灵活精准操作,从而磨砺学生不懈努力、精益求精和思行并进的劳动品质。此外,小组分工实践则体现了团结协作、乐于奉献、敢于担当和承担责任的劳动精神。
(三)课程评价
本课程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着重针对操作实践环节,主要考查学生在造纸、版画和纸浆画三个实践操作环节中所展现的劳动能力、劳动观念、劳动品质等,同时也会评估他们在操作过程中使用工具的技巧和安全规范。结果性评价则主要关注作品质量的考评[1],包括学生制作纸张的厚度和平整度、图画的创意和清晰度、底版线条和表面刻痕等方面,按照得星数量,由多到少依次对应达标、基本达标和不达标三种等级。此外,课程评价通过自评、互评和师评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评价主体在参与者、践行者和实施者之间进行切换,从而有助于全面检验劳动实践的效果和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
二、“纸—印—画”劳动教育实践课程的特色
本课程将中国传统技艺融入劳动教育,通过“造纸”培养学生辛勤劳动、爱岗敬业和勤俭节约的劳动习惯;通过“刻版”塑造学生认真负责、安全规范和精益求精的劳动品质;通过“绘画”提高学生的创意物化、积极探索和推陈出新的劳动能力。学生在真实的劳动环境里,以脚踏实地的态度,深刻体会到劳动能够创造幸福,并形成尊重劳动、愿意劳动和辛勤劳动的意识。
本课程凸显文化育人过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手工造纸、刻版拓印、纸浆画等项目均为中国传统技艺。学生通过劳动实践,不仅可以掌握劳动知识和技能,还能深入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理念、工匠精神以及坚守本心、精雕细琢和追求卓越的劳动精神,从而培养文化认同、建立文化自信、树立崇高理想。
本课程注重运用科技手段改变艺术形式,创新性地传承中国传统技艺。通过运用计算机技术,学生可以对版画和纸浆画进行图像选择、修改、着色和效果预览;版画刻版采用激光雕刻和数控加工技术,底版材料则选用橡胶板、KT板、雪弗板等新型材料;在拓印画和纸浆画的装裱过程中,还加入了音乐和灯光效果。由此可见,科技为传统工艺带来了新的技术、材料和工艺,不仅提高了制作质量和效率,还为传统技艺的传承注入了新活力,使其在传承中焕发新生、行稳致远。
三、“纸—印—画”劳动教育实践课程的成效
(一)意识转化为行动,感悟劳动创造
在动手操作前,学生需要先确定图画呈现的方式,构思图像的组成元素、位置布局和比例等,最终将这种构思转化为纸张上的具体图画。整个过程实际上是创意物化能力的转变,也是劳动创造的过程。学生经历了从灵感的产生—逐步理清逻辑—丰富完善内容—借助工具付诸实践—形成劳动成果的全过程,从中深刻领悟到劳动可以创造财富、价值和美好生活的劳动意识[2]。通过体验造纸和雕版工艺的操作过程,学生将体力、智力和创造力相结合,培养了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观念。
(二)体验关键工艺过程,掌握劳动技能
本课程着重让学生体验抄纸、裁板、修磨、刻版和拓印等核心工艺环节。这些过程不仅需要学生熟练运用多种工具和现代设备,还对学生的手臂、手腕、手掌和手指等上肢运动技巧提出了较高要求。通过不断实践,学生逐渐掌握了必要的劳动技能,形成了精益求精、细致入微和安全规范的劳动习惯。
(三)感悟技术发展历程,培育劳动精神
通过观看视频、图片、实物展示和参观实际制作过程,学生了解了造纸和版画等技艺的多种类型和特点,认识到劳动创造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同时也理解了劳动技术随着人类生活习惯和社会需求的变化而不断进步,以及先进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由此,学生进一步培养了敬业、开拓和创新精神,激发了为提升人类幸福感、推动社会进步而自愿劳动、辛勤劳动和奉献劳动的动力。
劳动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必修课程和新兴课程,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技艺融入劳动教育实践,“纸—印—画”劳动教育实践课程不仅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产生积极影响,还在实践中培育了学生新时代的劳动精神、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
参考文献:
[1]张晓东.真实情境下的劳动教育评价:定位、设计与实施[J].现代教育,2021(11):12-15.
[2]熊建生,程仕波.试论习近平关于人民获得感的思想[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8):105-114.
责任编辑︱乔 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