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铸“六力”,擘画“大思政”同心圆
作者: 杨剑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一所规模大、学段全的学校该如何发挥育人优势,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校基于办学理念和地域优势,进行了聚力管理、幸福文化、魅力教师、合力教研、引力课堂和魔力课程等实践探索,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关键词 “大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幸福教育
作者简介 杨剑,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校,正高级教师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校坐落在北京市南部,伴随着经开区的快速发展,已成为一所在校生超万人的12年一贯制学校。一所规模大、学段全的学校该如何发挥育人优势,创新“大思政课”的形式,提升思政课的育人效果呢?学校基于办学理念和区位优势,进行了“熔铸‘六力’,擘画‘大思政’同心圆”的实践探索。
一、聚力管理——贯通协调的组织创新
学校结合12年一贯制的特色,在学段贯通上进行了大胆改革,成立了能统筹小学、初中和高中思政课教学,兼具教研和管理职能的“思政学院”,为学校思政一体化工作提供了组织支撑、场地保障,有效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凝聚了校内外的思政育人资源。
具体来说,思政学院能更好地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联结起来,发挥集中、统一的教学管理功能。在横向贯通上,思政学院要求思政课教师进行集体备课,确保教学目标科学、准确,教学内容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且在教学中做到概念清晰、观点明确、逻辑严谨,以学生为中心,坚持素养导向;在纵向衔接上,思政学院要求教师把握思政课一体化的总体要求,整体规划培养目标、教学目的和课程内容体系,强化不同学段之间的有效衔接。
二、幸福文化——潜移默化的文化氛围
构建思政一体化育人格局离不开校园文化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能够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判断和行为习惯。
在学校里,“担当与自信”的文化符号随处可见。位于学校中心的下沉式广场左侧设有百年党史长廊,右侧则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事迹展示墙。学生漫步其中,能充分感受到国家伟大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离不开在保家卫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作出巨大贡献、建立卓越功勋的英雄人物和杰出人士。在校园一隅,有个被称为“百草园”的地方,里面栽培着由学生自己播种、养护的几十种中草药。在栽培过程中,学生不仅体验了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也感受着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学校还坚持利用公众号、校园文化橱窗等宣传载体,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落实学校“立心崇德、行美至善”的文化理念,打造温暖的幸福教育文化。
三、魅力教师——专兼并行的育人队伍
落实“大思政课”工作的关键在教师。为此,学校开展了“魅力教师”工程建设。
一方面,学校以北京市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示范基地和经开区中学思政学科基地为依托,发挥党员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教师快速成长。针对青年教师多的现状,思政学院明确了“加强校本教研,打造学习型思政育人团队”的工作方向,通过“重视规划—重视研究—重视阅读—重视实践—重视记录—重视反思”的发展路径,有效促进了教师的快速成长。
另一方面,针对思政课教学内容复杂多样和与时俱进的特点,学校利用经开区知名企业多的优势,聘请优秀党政领导、科学家、企业家、技术骨干等人员担任校外辅导员,参与到学校“大思政课”育人活动中。
四、合力教研——协同推进的立体教研
一体化的教学离不开一体化的教研。除了常规的以备课组为单位的教研外,学校还探索出联合多方力量的立体化教研模式。
一是开展跨越学段和学科的一体化教研。学校依托思政学院,开展跨学段的一体化教研,并在教研中确立了跨学段的进阶目标:第一,根据学段教学特点,把握素养关联,做到教材分析协同化;第二,依据课程标准和学情特点,明确教学方向,实现教学目标差异化;第三,依据学生认知特点,精选典型案例,创设学习情境,实现素养发展进阶化。另外,学校还倡导教师组成跨学科科研团队,通过使用教学观察表,引导教师树立问题意识,实现教研问题化、问题课题化、课题成果化、成果实践化。
二是开展连接校内和校外的开放式教研。学校依托周边教育资源,将教研实践由校内延伸到校外,将教学工作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开展开放式教研。在开放式教研中,教师积极走向基层、走向实践,运用现场式、研讨式、体验式等多种教研方式,深入开展研究。
五、引力课堂——燃情筑信的课堂话语
思政课教学要紧跟时代步伐,才能不断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针对性,提升育人实效。为此,学校鼓励教师创新课堂教学,打造思政“引力课堂”。
一是用好红色资源。在思政课上,教师充分挖掘百年党史中蕴含的丰富教学资源,用一个个生动、激昂的故事,展现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重大成就、铸就的伟大精神,从而让学生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道理,引导学生明理、增信、崇德、力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学习。
二是关注时政资源。学校要求教师将思政课堂前5分钟交给学生,让学生走上讲台,以时事新闻、社会见闻、校园生活为素材,进行时政述评活动。时政述评包括自由演说、小组评价、教师点评等形式,这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也让思政课教学在新时代更具生命力、亲和力和感染力。
三是挖掘区位资源。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聚集了来自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万多家企业,其中包括9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的140多个项目。丰富的企业资源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充足的课程资源。学校思政课团队积极结合区位特点,深入挖掘课程资源,努力实现区位资源与思政课堂的有机结合。
六、魔力课程——课内课外的多元课程
学校整合各种育人资源,把“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引导学生走进社会、深入生活、关注现实。学校除了设置大量的选修课外,重点设计了“小研学”和“大研学”两类课程。
“小研学”通常安排在北京市内,具有时长短、距离近、规模小的特点。学校利用区位优势,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了“走进企事业单位”的活动。为了避免研学变成走马观花式的游览,学校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搜索资料,设计调研问题,撰写调研报告。比如,小、初、高学生在参观北京市首个实现厂区碳中和的“金风科技”企业时,不同学段的学生要在参观中完成不同的研学作业。
“大研学”安排在高一和高二年级,每学期一次,高中学段共四次。学校围绕南昌、景德镇、婺源,开发了“坚定文化自信,守护文明根脉”研学路线;围绕长春、延吉,开发了“行走岭上长安,共绘民族共同体”研学路线;围绕南京、上海,开发了“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建党精神”研学路线。研学前,教师先给学生上先导课程,学生结成研学团队,确定研学课题,搜集研学资料;研学过程中,学生在研学基地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地调研、走访,深化对课题的认识,丰富课题研究资料;研学结束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撰写课题报告,分享研究成果。
学校基于主题、问题和课题设计的“大小”研学课程,有效促进了“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相互融合,增强了思政课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更好地满足了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另外,“大小”研学课程不仅增进了学生对国家制度和发展道路的认同,提高了社会责任感,还对学生提前认知职业、做好职业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在“大思政课”建设的探索中,学校通过聚力管理、幸福文化、魅力教师、合力教研、引力课堂和魔力课程等途径,推动了“大思政课”扎实落地。在党委班子的统一领导下,学校各职能部门协同构建了“一体化领导、专业化运行、协同化育人”的大思政育人格局,旨在打造家门口满意的幸福教育。
责任编辑︱赵 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