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地域文化,培育文化自信
作者: 叶海峰 王丽群摘 要 地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育人价值。浙江省慈溪市第二实验小学注重挖掘和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学校开展的“童眼观卫”研学旅行项目,旨在让学生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实现“零距离”的接触,为学生提供一个了解家乡、传承文化的机会。实践证明,“童眼观卫”研学旅行项目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还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
关键词 地域文化;研学旅行;文化自信;综合素养
作者简介 叶海峰,浙江省慈溪市第三实验小学党总支书记,高级教师;王丽群,浙江省慈溪市第二实验小副校长,中级教师
浙江省慈溪市第二实验小学是一所拥有百年历史的名校,坐落于观海卫镇——一个承载着600余年厚重历史的地方。作为一所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学府,学校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发展,更注重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信。在此背景下,“童眼观卫”研学旅行项目应运而生。该项目旨在深入挖掘“卫文化”,让学生与地域文化实现“零距离”的接触,为他们提供一个了解家乡、传承文化的机会。实践证明,“童眼观卫”研学旅行项目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增强了文化自信,也大幅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
一、地域文化的内涵及其育人价值
地域文化是指在特定地理区域内,由该地区的历史、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文化现象。它涵盖了语言文字、风俗习惯、传统技艺、历史遗迹等多个方面,是地方居民生活智慧的结晶,也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地域文化不仅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更承载着丰富的精神遗产,如信仰体系、道德观念和社会规范等。
观海卫镇,作为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个古老城镇,拥有600多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独特的“卫文化”体系。这里不仅是古代陶瓷基地、两浙盐仓、江南棉仓,还是抗倭重镇,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景观。从物质层面来看,这里有观海卫古城墙、沈师桥、鸣鹤古镇等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从非物质层面而言,则包含了东南栲子拳、古乐、高太阁等传统技艺以及青瓷烧制、红铜炉制作等手工艺。此外,还有众多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如春节时的舞龙舞狮表演、端午节包粽子比赛等。这些文化遗产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变迁与发展,是后人了解先辈生活方式的重要窗口。
地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育人价值。首先,它能帮助学生建立对家乡和国家的深厚情感。通过学习和体验本地文化,学生可以直观感受到家乡的独特魅力,激发他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之情。其次,地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包括历史故事、民间传说、艺术形式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良好素材。例如,参与传统手工艺制作或民俗活动,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还能让他们体会到传统文化背后的价值观和人生哲理。最后,地域文化教育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身份认同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是这个社区的一员,有责任为保护和发展本地文化作出贡献。
学校正是看到了地域文化蕴含的育人价值,才将“童眼观卫”研学旅行纳入日常的教学计划之中,让学生与传统文化实现“零距离”的接触,深入挖掘和传承“卫文化”,在他们心中种下热爱家乡、珍视文化的“种子”。
二、传承地域文化的校本实践
为了有效传承“卫文化”,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本地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学校主要通过“教学+阅读”“行走+思考”“课题+评价”三种途径开展校本实践。
(一)通过“教学+阅读”提高认知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同本地文化,学校采取多种方式强化他们的认知能力。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有关本地历史、艺术等内容;另一方面,教师鼓励学生阅读相关书籍,并通过举办读书分享会,让学生在阅读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本地传统文化的理解。比如,在五年级第七单元语文学科口语交际《我是小小讲解员》中,教师围绕口语交际要素,通过语言、文字、绘图等方式,重构知识内容,设计出《我是红色卫城宣讲员》一课,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卫文化”遗产,品味“卫文化”特色。
此外,学校还开发了“童眼看卫城”精品课程,包括《卫里老话》《跟着节气游卫城》《印象鸣鹤》等内容,以此作为社团拓展课的内容,既扩充了学生的知识体系,又丰富了他们的体验感悟,从而进一步提升了他们对“卫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比如,《卫里老话》以地方语言为载体,基于“优秀民间文化滋润学生”的理念,组织学生学习并练习观海卫老话;《跟着节气游卫城》 依托历史资源及旅游资源,以优秀的节气诗句及节气传统民俗为载体,带领学生领略“卫文化”的内涵。
(二)通过“行走+思考”进行体验
除了课堂内的学习外,“走出去”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童眼观卫”研学旅行项目为学生提供了亲身参与实际考察的机会,如走访历史文化名胜、参观博物馆、参与民间工艺制作等。这种亲身体验式的教育方式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在研学旅行设计方面,学校围绕“忠勇、孝顺、信义、勤朴”的校训,设计出红色文化之旅、国学文化之旅、建筑文化之旅、民俗文化之旅、旅游文化之旅、商业文化之旅等六大研学旅行综合项目,每个文化项目下又分设多个子项目。在研学形式上,学校设计了伙伴研学、集体研学和亲子研学三种方式。伙伴研学以小队形式进行,各小队围绕感兴趣的“练太极”“学燕语”“做年糕”等主题开展活动;每年春秋两季,学校组织集体研学,带领学生走进生态、美德等六大研学基地;寒暑假期间,学校则设计亲子假日研学方案,鼓励学生及家长在家委会的带领下参加各种“卫文化”体验活动。
(三)通过“课题+评价”参与实践
为了巩固学习成果,学校设置了专门的研究课题,引导学生针对某个具体的本地文化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同时,学校建立了系统、具体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课题完成情况进行评估,以此激励他们大胆实践和创新,最终实现知行合一的目标。例如,在红色印迹项目化研学活动中,学校四、五年级少先队员组成“童童宣讲团”,走访观海卫红色地标,描绘观海卫党史胜迹分布图,宣讲红色故事等,在实践中不断发现、挖掘和提炼隐藏在党史、红色遗址中的红色基因,从而增强爱党、爱国、爱家乡的信念。在“童年童味——做年糕”主题式研学中,学生们通过实地探寻、查阅资料、参观工厂、体验制作等方式,深入了解鸣鹤年糕的历史和制作工艺,并且通过亲手制作年糕菜品、绘制思维导图和撰写宣传语,感悟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
三、收获文化自信的育人效果
自“童眼观卫”研学旅行项目实施以来,学生们在行中学、学中行,取得了显著进步。《寻访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童年·童味—慈溪市观海卫鸣鹤年糕的研究》《诚信做药,良药救人》等研学旅行成果荣获慈溪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一、二等奖。正是通过这样的努力,学校为全体师生提供了丰富、有趣的学习体验,既有效传承了本地优秀文化,又增强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奋斗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增强家国情怀
通过对本地文化的深入了解,学生逐渐树立起强烈的责任意识和爱国情感。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是这片土地的一部分,肩负着传承和发展本土文化的使命。这种使命感促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主动地传播正能量,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志愿服务活动。例如,在参观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后,学生们纷纷表示要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将来为建设美丽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树立人生目标
深入了解本地悠久、丰富的文化后,学生们为自己设定了更高的追求方向。无论是选择继续深造还是投身于文化创意产业,他们都希望能为家乡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比如,一些学生受到传统工艺的影响,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工匠;还有的学生因为对地方历史感兴趣,决定将来从事考古或文物保护工作。这些目标不仅有助于个人成长,也为整个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提升实践能力
在一系列的学习实践中,学生们掌握了大量的实用技能,提升了团队协作、沟通交流、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这些宝贵的经验将伴随他们一生,成为未来踏入职场的重要经验。例如,在制作“童眼观卫”旅游地图和“跟着节气游卫城”旅行手册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提高了绘图技巧,还学会了如何规划路线、安排时间表等。这些技能的掌握使得他们在面对未来的挑战时能够更加从容、自信。
“童眼观卫”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研学旅行,更是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它拉近了学生与传统文化的距离,使每一位参与者都成为文化的传承者、体验者和践行者。随着项目的不断推进和完善,学校逐步构建起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教育模式,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平台,助力他们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绽放光彩。
责任编辑︱赵 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