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精神赋能高校“三全育人”体系建构:内在逻辑、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作者: 陈志兴 徐康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征程中,党中央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为我们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把握好中央的教育精神、落实好国家的教育政策,是推进教育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关键。《中国德育》特开设专栏,解读教育的“顶层设计”,探讨教育的“奋进之笔”,以期为教育改革发展助力。
摘 要 教育家精神是教育工作者在长期育人实践中形成的宝贵财富,其理论内涵丰富、价值意蕴深远、实践导向鲜明,能为高校“三全育人”体系建构注入新动力。教育家精神和高校“三全育人”体系在价值理念上都以回答教育的根本问题为核心,在育人目标上都以培养可堪大任的时代新人为追求,在实践方位上都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为关键。此举不仅能够满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还对推动教育家精神弘扬践行以及增强“三全育人”体系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建构“三全育人”体系应以教育家精神筑牢育人主体价值共识、贯穿育人全过程、融通育人全场域,构建起全员育人“协同链”、全过程育人“衔接链”、全方位育人“联动链”。
关键词 三全育人;教育家精神;立德树人
作者简介 陈志兴,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康,南 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建构“三全育人”体系,是党和国家立足于高等教育发展全局、着眼于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提出的重要举措。然而,当前“三全育人”体系建构仍面临着育人主体动力不足、育人过程梗阻、育人方位缺失等诸多挑战。因此,迫切需要一个站位更高、统筹力更强、方向性更清晰的精神引领。教育家精神作为兴教之魂,其丰富的理论内涵、深远的价值意蕴与鲜明的实践导向为“三全育人”体系建构注入了新动力,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打开了新局面。
一、教育家精神赋能高校“三全育人”体系建构的内在逻辑
教育家精神赋能高校“三全育人”体系建构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一方面,教育家精神可以为“三全育人”体系建构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与价值导向;另一方面,“三全育人”体系的有效建构,为教育家精神的实际践行创造丰富的实践场景。两者互为补充,协同发力,共同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一)价值理念一致:以回答教育根本问题为核心
教育家精神赋能“三全育人”体系建构,其前提在于价值理念的一致性,根植于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深刻理解和持续探索。
无论是教育家精神,还是“三全育人”体系,都是在不断思考并探寻教育根本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和完善的。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教育必须牢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家精神正是在党带领广大教育工作者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育实践中凝练而成的,其所蕴含的“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鲜明政治立场和“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丰富育人智慧,都旨在回答教育的根本问题。“三全育人”体系则以育人为核心,通过统筹育人资源,形成涵盖全主体、全过程、全场域的育人大格局,旨在培养爱党爱国、德高技精的高素质高水平人才。这不仅体现了对“培养什么人”和“为谁培养人”的深刻思考,也以其实践路径回答了“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由此可见,教育家精神与“三全育人”体系在价值理念上具有高度一致性,都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科学回答。正是这种一致性,使教育家精神能够成为赋能“三全育人”体系建构的强大动力。
(二)育人目标统一:以培养可堪大任的时代新人为追求
育人目标的统一性,是教育家精神赋能“三全育人”体系建构的坚实基础。一方面,教育家精神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勾画的职业蓝图,它要求教师既要有“勤学笃行、求实创新”的躬耕态度,做好传授学生知识的“经师”;又要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做好锤炼学生品格的“人师”。这与“三全育人”体系的目标追求高度契合,二者皆致力于培养既有专业技能,又具备高尚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另一方面,“三全育人”体系通过整合育人力量,借助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校园文化等多种形式,全方位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该体系与教育家精神相辅相成,共同形成了培养时代新人的强大合力。在教育家精神引领下,“三全育人”体系能够更加精准地聚焦育人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综上所述,教育家精神与“三全育人”体系在育人目标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都以培养可堪大任的时代新人为追求,充分彰显了对教师角色和使命的深刻理解。
(三)实践要求协同: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为关键
育人实践要求的协同性,是教育家精神赋能“三全育人”体系建构的关键所在。2024年8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的出台,进一步凸显了教育家精神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强调要将教育家精神贯穿教师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各个环节,并在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风尚。[2]这与“三全育人”体系的实践要求具有一定的协同性。
首先,从“全员”视角来看,高校教师、辅导员、行政人员等育人主体,皆是教育家精神的承载者与传播者。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广大教师当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提升自身育人能力与专业素养,共同致力于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这一要求,是全员参与教育家精神践行与“三全育人”体系建构的生动写照。其次,于“全过程”维度而言,教育家精神不仅能对育人主体施加影响,更能渗透至育人的每一个环节之中。这要求教育工作者紧密关注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动态调整教育策略,以教育家精神中的育人智慧,优化并提升育人过程的质量与成效。最后,立足“全方位”层面,教育家精神作为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能够在各个场域潜移默化地发挥濡化作用;弘扬教育家精神,意味着要打破时空的界限,实现课上课后、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的全面贯通,营造出覆盖多维空间的浓厚育人氛围,此为“全方位”育人的核心要旨所在。综上所述,教育家精神与“三全育人”体系在实践要求上呈现出高度的协同性,以教育家精神赋能“三全育人”体系建构,既能够为全员参与、全过程关注、全方位施策提供强大的精神引领,又能够为这一体系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可靠保障。
二、教育家精神赋能高校“三全育人”体系建构的价值意蕴
教育家精神赋能“三全育人”体系建构是对高等教育质量提升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一次有益探索,不仅能够满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还对推动教育家精神弘扬践行以及增强“三全育人”体系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
以教育家精神赋能“三全育人”体系建构,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这再次凸显了立德树人在教育全局中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教育家精神赋能“三全育人”体系,正是落实这一根本任务的实践所要。教育家精神所蕴含的德育理念源远流长,能够陶冶育人主体的道德情操,使其以德立身、以德施教,成为学生道德品格上的榜样和楷模;同时,教育家精神还能为育人主体提供正确价值指引,使他们在育人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这一过程中,“三全育人”体系的全员参与、全过程关注、全方位施策,为教育家精神的落实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不仅能在实践中强化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还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
(二)推动教育家精神弘扬践行的重要载体
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4]教育家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只有为人所掌握并运用到育人实践中,才能转化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三全育人”体系建构则为推动教育家精神落地生根提供了广阔平台和空间。一方面,“三全育人”体系所包含的育人主体能够成为教育家精神的践行者。截至2024年12月25日,我国高等教育学校共有教职工2,870,866人,其中专任教师2,005,188人,行政人员405,420人,教辅人员245,438人,工勤人员122,982人。[5]这支数量庞大的教职工队伍成为弘扬与践行教育家精神的主体,并发挥其辐射作用,在育人过程中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精神引领,进而推动教育家精神传承。此外,“三全育人”体系还为教育家精神的践行提供了丰富场景,无论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社会氛围营造方面,都能促进教育家精神得到广泛的传播与认同。另一方面,教育家精神赋能“三全育人”体系建构的实践过程,也是教育家精神自身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广大教职工在育人过程中将教育家精神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新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进一步丰富、充实和完善教育家精神。
(三)增强“三全育人”体系实效性的有力举措
在国家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推动下,高校“三全育人”工作取得了巨大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如育人主体间理念共识的匮乏、激励机制与监督评价机制的缺位、育人过程纵向衔接的不顺畅、育人方位横向融通的障碍等。
教育家精神赋能“三全育人”体系建构是破解高校育人工作难题的良策。首先,教育家精神作为强大的精神驱动力,能够充分激发育人主体的内在积极性,强化他们的价值认同,从而打造一支紧密团结的育人团队,促使育人主体齐心协力,有效化解育人主体在理念上的分歧,进而汇聚成强大的育人力量。其次,教育家精神强调教育的连贯性与系统性,倡导将育人工作贯穿于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能够明确“三全育人”体系各阶段的任务与目标,实现不同阶段的平稳过渡。这将有力地解决育人过程纵向衔接不畅的难题。最后,在传播和践行教育家精神的过程中,能够打破各领域之间的界限,消除“孤岛”现象,实现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校家社等不同领域间的高效互动与协作。因此,以教育家精神赋能“三全育人”体系建构,是应对当前“三全育人”工作挑战的必要策略,也是提升其实效的关键措施。
三、教育家精神赋能高校“三全育人”体系建构的实践路径
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构建全员协同、全过程衔接、全方位联动的育人体系,是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教育强国战略目标的关键举措。
(一)以教育家精神筑牢育人主体价值共识,建构全员育人“协同链”
教育家精神为育人主体提供了价值引领和行动指南,使其在育人工作中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动自觉,是建构全员育人“协同链”的核心与关键。
第一,深耕培育内容,强化教育引导。培育涵养教育家精神,使全体教职工深刻认识到育人工作的重要性,从而筑牢育人主体价值共识。一方面,要将理论学习制度化、常态化,全面、系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此增进育人主体对教育家精神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同时,各高校应结合自身特色,精心打造与教育家精神相融合的培育内容,为全体教职工提供价值引领和精神滋养。另一方面,要根据不同育人主体展开针对性引导。首先,应以教育家精神激励思政课教师在育人工作中充分发挥“头雁”作用。为此,要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推动思政课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管理与规划。其次,要以教育家精神激励专业课教师自觉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能力与水平,组织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课教师共同研讨,深掘本领域的育人资源,真正实现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再次,以教育家精神强化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格外注重辅导员队伍的培育,引导辅导员以强烈的责任担当与育人智慧做好学生日常思政工作。同时,要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校园管理服务队伍建设,提高服务管理人员育人自觉,明确各岗位育人任务,畅通学生评价渠道,避免出现“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让学生在日常点滴中感受到学校的育人初心。
第二,拓展培育渠道,推动实践养成。一方面,通过策划并组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全体教职工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教育家精神的深远意蕴,从而形成紧密的育人共同体。具体来说,可以举办师德师风主题演讲、课程思政比赛、优秀教师经验分享会,以及师德典型选树与表彰等活动;同时,依托校史馆、红色文化馆等举办教育家精神相关的主题展览。另一方面,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校园环境建设。以教育家精神浸润虚拟空间,加大在线课程资源建设力度,打造优质的网络学习平台,为育人主体提供便捷、高效的学习途径;同时,将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的物理空间建设,以横幅、宣传板报、雕塑等为载体,将教育家精神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营造润物无声的校园物质文化氛围,使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