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家精神引领中小学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为何?因何?如何?

作者: 陆正取 徐辉 李一娜

摘 要 以教育家精神引领中小学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对于推进民族复兴、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基础教育水平和激发教育活力有重大意义。当前中小学青年教师面临着师德师风涵养不足、职业认同不够和专业成长受阻等困境,要以党建引领、理念重塑、同伴互助和专业提升为路径,将教育家精神融入中小学青年教师成长过程,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青年教师队伍,为实现教育强国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 教育家精神;中小学;青年教师队伍;教育强国

作者简介 陆正取,重庆市江北区鸿恩实验学校高级教师、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徐辉(通讯作者),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一娜,重庆南开(融侨)中学校教师

202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大力弘扬并践行教育家精神。2025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推动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培养培训全过程”。

中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关键环节,覆盖的学生群体广泛、年龄跨度大,具有根本性、普及性和引领性的特点。推动中小学教育迈向更高阶的优质化,实现建设教育强国目标,务必将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作为突破点。相关数据表明,2023年全国专任教师数量达到1,891.78万人,相较于上一年增加了11.42万人,青年教师占比逐年增大。[1]青年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的有生力量,承载着教育事业的当下与未来。在“强起来”的新征程中,以教育家精神引领中小学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夯实其精神支柱,让其立志从教、潜心从教、终身从教,以“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形象要求自己,正是新时代大国良师培育的应有之义。

一、为何:以教育家精神引领中小学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宏大价值

将教育家精神融入中小学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助推青年教师立“大先生”志,做新时代奋斗者,育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推进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是优质教育的成就之路,更是优秀青年教师队伍的成长之路。民族复兴道路上遇到的各种竞争,本质是人才竞争,而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保障 。[2]青年教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是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重要引路人。他们思维敏捷、乐于钻研且勇于创新,将日常教学工作视为生动的教育学课题加以研究,着力攻克教书育人过程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并将立德树人的理念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3]青年教师与学生年龄相近,这种客观的代际优势,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作用尤为突出,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和与学生日常相处之中,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为民族的伟大复兴培育新人。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支撑

《意见》明确提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打造教育强国关键的基础性工作来推进。青年教师应当始终保持坚定的政治方向,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4]。立德树人关系到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关系国家前途命运。[5]“立德”是“树人”的前提和基础,“树人”是“立德”的目的与归宿。青年教师需有坚定信念、高尚品格和先进理念,怀民族自豪感、具文化自信,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提升基础教育水平的重要基石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青年教师肩负着传播知识、培养品德、弘扬真理,塑造学生灵魂,引导新一代成长的时代重任。[6]他们具备与时俱进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技术应用能力,拥有开阔的国际视野。作为教育事业的新鲜血液和未来希望,他们的创新精神、充沛活力以及社会参与度,对于提升基础教育水平、推动教育现代化和实现教育强国,有着不可替代的基石作用。

(四)全面激发教育活力的重要力量

青年教师是学校教师队伍中的新鲜血液,高学历背景、充满活力的工作态度和与学生较为接近的年龄优势,更易使固化的教学方法焕发出新的生机。他们更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开展教学工作,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他们更容易理解学生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他们态度开放,对新知识接受度高,为教育带来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有助于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有效性。

二、因何:以教育家精神引领中小学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教育根由

由于当下与未来割裂的迷茫、他人与自我比较的焦虑、理想与现实背离的失落、思想与行动割裂的矛盾[7],青年教师在成长中陷入一些困境。

(一)师德师风涵养不足

教育是育人的事业,本质上是一种道德活动。师德建设是新时代引领青年教师队伍成长的头等任务,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教育过程中,道德不仅是青年教师追求的目标,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工具。正如汉代学者扬雄所说:“师者,人之模范也,无德者无以为师。”[8]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也强调了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路径。

教师的道德标准与普通职业的道德标准有所区别,它既包含了所有职业共有的道德特征,更具有传递知识、示范行为、广泛影响和可感知性等独特属性。鉴于教师所面对的是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其对学生的影响力具体且深远、广泛而持久,因此社会对教师的道德要求往往也比其他行业更为“严苛”。因此须倡导教育家精神,要求青年教师重视“内生德性”的养成,坚持用教育家精神来塑造自我、实施教学,不仅要成为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成为学生学习、做事、做人的引领者。

在信息化和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不同文化和各种思想传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特性带来各种矛盾和利益冲突,良莠不齐的网络媒体信息,都对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产生冲击,使部分青年教师思想波动,出现政治素养不够、育人意识不强、敬业精神缺乏、责任意识欠缺、过分注重个人得失、道德滑坡和享乐主义倾向等问题,影响到了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9]现有的师德教育针对性、实效性不够强,未能结合教师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类型开展[10],加之一些青年教师对师德培育认知也存在误区,也影响了师德师风建设成效。

(二)教师职业认同不够

认同是行动者意义的根源。[11]高水平的职业认同意味着个体热爱自己的职业,全身心投入并享受工作乐趣。[12]入职不久的青年教师往往对职业认知不够深刻,缺乏明确的规划和发展方向,社会期望与自我职业认知间存在差距,使他们难以在社会角色和个人理想之间找到平衡,影响了他们对教育事业的认同和热情。同时,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支持不足,进一步削弱了其职业认同感。其中,女性青年教师由于需要更多地兼顾家庭与工作职责,在追求自我提升的道路上,更是时常面临家庭责任与个人发展目标相冲突的困境。

(三)教师专业成长受困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持续、动态且长期的过程。青年教师从大学环境进入教学岗位,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将认知观念转化为自觉行动,乃是教育理念重塑与教育实践突破的必由之路。然而,由于教育理论与实际教学环境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不少青年教师难免陷入单一“实践观”或用“普适性”理论来指导实践的误区[13],导致专业成长受限。迫切需要重新确定方向,建立“问题分析-观念生成-实践应用-行为逻辑”的循环成长体系,对教育理念进行变革重构,达成教学实践的突破与转型,让教育理念的光辉照亮实践之路。[14]

虽然教育管理部门颁发了多项关于促进青年教师成长的指导文件,但是这些机制的具体实施和完善工作仍在进行中。一些学校也疏于为青年教师提供明确的专业发展目标和规划,使他们缺少必要的支持和资源。“双减”后家长对学生表现的期望与学校秉持的教育理念间的分歧加深,内外压力使青年教师在面对教育挑战时,往往做出妥协。一方面他们可能被理论教条束缚,另一方面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迫使他们不得不将注意力过度集中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

此外,部分青年教师对教育成果目标的认识错位,没有意识到如公开课、撰写班级工作总结、开展班会课、处理学生问题、参与学科培训、进行听评课等日常教学活动实际上是教师专业成长中积累新经验、解决新问题的关键环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三、如何:以教育家精神引领中小学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探索

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引导青年教师筑牢理想信念,培育高尚情操,积累深厚学识,磨砺仁爱之心。通过精准定位问题,清晰指引行动方向,加强师德培育,增强职业归属感,优化培养机制,聚焦内涵发展,推动青年教师从个体成长迈向群体共进。[15]

(一)始于信:党建引领,夯实师德培育

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是师德师风。应引导青年教师充分认识教师的社会定位和时代要求,秉承“育人先育己”“身教重于言教”的原则,以“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标准要求自己,担起“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和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16]

1.加强党的领导

党建引领是核心。必须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优化顶层设计和制度创新,完善青年教师师德培训体系,确保他们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厚植教育强国情怀,强化教育为民的担当。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青年教师师德养成中的根本性作用,坚持党建带群建,对青年教师的师德教育要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与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保持高度一致。要强化对师德教育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将师德养成作为基层党组织开展日常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与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内容。[17]

完善学习机制,系统化、常态化推动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加强教师党支部建设,开展常态化“三会一课”。要组织集中学习、主题党日活动,充分发挥青年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要与实践结合,引导青年教师守好讲台主阵地,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展现高尚的师德,增强育人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

2.系统培育师德

要以“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要求培育青年教师,加强系统化、专业化、多层次的师德培训,引导他们坚定信仰,不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积极履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入职前,可以体验式培训内化师德,提升个人品质;入职后,可通过系统师德培育和表彰先进,感染和激励青年教师,强化其初心使命。要鼓励青年教师自我反思,定期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确保其符合师德规范,及时调整改进。要坚持多主体、多元化的师德师风考核,定性定量相结合,优化考核结果在职务晋升、岗位聘用、推优评先等方面的应用。

(二)重于知:重塑理念,强化职业认同

理想信念是让青年教师超越外部条件局限,保持长久精神内驱力的原动力。青年教师须坚守“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和“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在时代的浪潮中坚守自我,遵循职业操守,培育时代新人。

1.夯实理想信念教育

理念是教育家精神的逻辑起点,指向教育理想的原初目标和价值归旨。青年教师应当时刻铭记教育的初衷与使命,忠诚奉献于国家,将自身的理想与信念切实融入教育实践之中。还应持续反思并明确自己选择教育事业的初始动机与长远追求,增强职业发展的明确方向与内在动力。[18]一是深刻理解教育的意义与价值,把个人发展的“小我”融入教育强国的“大我”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实现个人价值;二是以学生为中心,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尊重学生个性,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三是保持开放心态,正确面对教育改革和时代变迁,力求个人职业发展与教育事业进步的同频共振。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