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
作者: 课题组摘 要 教育家精神是对新时代人民教师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崇高使命的精神引领和实践要求。建设新时代高质量教师队伍,必须坚持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实现“小我”与“大我”的统一,筑牢新时代教师的信仰之基;必须坚持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锚定新时代教师的师德航标;必须坚持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做到“使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创新新时代教师的育人路径;必须坚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做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增强新时代教师的生机活力;必须坚持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做到“仁而爱人”,彰显新时代教师的奉献精神;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做到“兼济天下”,展现新时代教师的博大胸襟。
关键词 教育家精神;教师发展;精神引领;教师队伍建设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广大教师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并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个方面,深刻阐释了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同时也是对新时代人民教师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崇高使命的实践要求。2024年8月6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印发,提出“经过3至5年努力,教育家精神得到大力弘扬”“到2035年,教育家精神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追求”。2025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要推动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培养培训全过程,贯穿课堂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各环节,构建日常浸润、项目赋能、平台支撑的教师发展良好生态”。教育家精神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体现,为建设教育强国、加快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遵循。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必须做到“六个坚持”。
一、坚持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筑牢新时代教师的信仰之基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是新时代教师的信仰之基,更是教师矢志教育报国的内在动力。“大我”是教师将实现个人价值与服务社会价值保持内在一致性的直接体现。教师心有“大我”展现的是浓郁深厚的家国情怀,更是砥砺教师实现职业成就和升华人生价值的精神旗帜。将“小我”融入服务国家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大我”,是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的个人行为与实现教育报国志向的高度统一。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体现了教师矢志教育报国的价值追求。教师树立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其根本指向是培养国之栋梁,以支撑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至诚报国就是要教师将岗位职责与国家发展建立直接关联,明确教书育人与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致性。教师将崇高的理想信念落实到育人育才的全过程,明确“为谁培养人”,心系国家需要“培养什么人”,以忠诚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为务实取向,确保国家复兴伟业后继有人,努力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民教师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塑造了教师群体的精神脊梁,强化了教育报国的使命担当。教育家精神高度总结了优秀教师的精神特质,为广大教师追求崇高境界、不断自我完善提供了精神坐标。[1]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将“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放在首位,可见理想信念之于教师的重要价值。教师作为党和国家教育事业的责任主体,忠诚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拥有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紧密结合的职业自觉,这需要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来滋养。教师将国家发展与个人命运联系起来,自觉追求职业成就和人生价值,筑牢立身从教、爱国奋斗的教育信仰之基。崇高的教育家精神涵养教师的教育情怀和职业自觉,使教师深切体认到教书育人是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后继有人,更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新时代的好教师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信仰,忠诚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教育具有上层建筑的特征和意识形态偏向,与政治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2]教师应把握好教育的政治属性,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信仰,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的政治特征决定了教育工作者不仅是知识传播者,还应具备服务家国社会的情怀和价值。[3]教师提高政治站位,涵养政治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同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心系国家和民族发展,拥有爱国之志、报国之心,才能将至诚报国的热情贯穿在教书育人的活动之中,进而培养栋梁之材才成为一种可能。教师还应精进专业水平,专注提升综合素养,将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怀全面融入教书育人。精进专业水平是基石,专注提升综合素养是关键,既要展现出知识背后蕴含的探索精神与报国追求,使学生领悟到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又要拥有现代教育理念,激发不同学生的潜能,引导其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助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传递爱国敬业的正能量。
二、坚持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锚定新时代教师的师德航标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是新时代教师的师德航标,更是教育家的立身之本。“一旦失去崇高和神圣,教师和教育就失去自身。”[4]教师从事的是塑造生命、塑造人格、塑造灵魂的事业,“吐词为经、举足为法”,其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对学生产生影响。“一个老师如果在是非、曲直、善恶、义利、得失等方面老出问题,怎么能担起立德树人的责任?”[5]正所谓“师者,人之模范也,无德者无以为师”。教师只有“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才能真正担起立德树人的时代重任。“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孔子之所以能成为万世师表,正是因为其崇高的道德品格与人格力量。高尚的道德情操也是教育家区别于一般教师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6],明确要求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7],“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8],“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9]。新时代的大国良师要主动自觉践行“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要求,成为人师典范。
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对中华“尚德”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赓续,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内在要求和迫切需求。从“修己”“内省”,到“慎独”“克己”,再到“修身立德”,从孔子、孟子、韩愈、朱熹、王守仁,到蔡元培、陶行知,再到“人民教育家”于漪、卫兴华、高铭暄、张晋藩,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精神血脉一脉相承、历久弥新。当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教育强国,实现民族复兴伟业,急需一支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作为有力支撑。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就谈不上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没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教育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便失去了力量依存。然而,直面当下,师德失范、学术不端等现象仍时有发生,师德师风建设仍待进一步强化,教师德性涵养任重道远。
高尚的道德情操需在实践中不断锤炼、陶冶、涵养和化育。正心才能修身。只有让广大教师从内心深处真正认识到“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才能将内生动力转化为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行为自觉。教师自身要不断“内省”,做到“言思乃出、行详乃动”。[10]正如教育家加里宁所言:“一个教师必须好好地检点自己,他应感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处于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受到这样严格的监督。”[11]此外,政府、学校、社会各方还需同心同向。教育管理部门要形成系统性思维,健全完善师德师风评价机制,通过正面引导和负面清单等方式,不断改进师德师风评价内容、方法与手段,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规范化、具体化。学校应将师德师风建设要求贯穿教师管理全过程,严格落实准入制度,严格落实师德第一标准考核评价,严格多方参与、客观公正的师德师风监督等。社会媒体和其他相关行业也应加强师德师风监督,大力弘扬师德模范标兵等先进典型,凝聚榜样力量,共同奏响和美教育乐章。
三、坚持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创新新时代教师的育人路径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是新时代教师应具备的基本专业品质。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关键,是教师具备什么样的育人智慧,采用什么样的育人方式方法,这在我国古代已有明确答案。“启智”一词最早见于《六韬》的“心以启智,智以启财,财以启众,众以启贤,贤之有启,以王天下”。春秋时期,孔子又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以及“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后世历代教育家对这一思想进行了深刻阐释和躬行实践。教师的育人智慧不仅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而且还需要“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12]。这是教育现代化对教师综合素养的基本要求。“启智”重在启迪智慧,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智慧的引导和启迪;“润心”强调滋润心灵,侧重于用思想和真理的力量滋润学生的精神世界、塑造学生的灵魂。“因材施教”是实现“启智润心”的具体方法,意指在教育实践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适合的教育。“启智润心、因材施教”不仅从宏观层面实现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更从微观层面达到“使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的目标,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新时代教育的深刻内涵和崇高使命。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为育人提供了方向指引。教育家叶圣陶提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个“诱导”的过程,便是“启智”[13]。雅斯贝尔斯关于教育本质的名言被很多教师熟知:“教育的本质意味着: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的认识的堆集。”[14]教师用自己的仁爱之心润泽学生的心灵,这是“润心”的过程。育人为本是教育的基本价值立场与本真价值样态,每个学生都是有差异的个体。教师要尊重每个学习者的个性特征,正所谓“真正的教育要与生命的特性及其生成规律相契合,按照人性生长的逻辑建构教育的法则”[15]。让不同的“材”都受到最适合的教育,成长为最出彩的自己,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唯有在知行合一的探索实践中获得。首先,要转变育人观念,实现启智与润心的统一。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师需要根据教育家精神的思想内涵,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明确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其次,在理念转变的基础上付诸行动,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人才培养标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还要掌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为此,教师需要根据学情、班情,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手段;要学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活动,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与学生一起经历学习的过程,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长。最后,实现知行合一,持续提升教师育人智慧。广大教师在深刻领会教育家精神的基础上,增强立德树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既需要对所教授的知识有精准而深入的理解,还需对教育规律及人的成长与发展规律有深刻的洞见,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与高度统一。
四、坚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增强新时代教师的生机活力
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是新时代教师最基本的职业操守,也是其保持旺盛职业生命力的关键所在。新时代教师必须主动积累、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知识,并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圭臬,持续提高批判创新的能力,这既是对教师育人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素养和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自古至今皆如此。《礼记·大学》中记载的铭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体现了古代品德高尚的人无时无刻不追求完善的治学态度。人民教师勤于治学、不懈求索,是其对教师职业的责任与承诺。在数字化转型的教育发展新赛道上,教师应主动涉猎各类先进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与育人方法,提高数据驱动的教育决策能力、跨学科的整合能力以及适应学生需求的情感交流与人文关怀能力等,以应对日新月异的教育场景中不断涌现的新问题。
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奠定了牢固的基石。新时代教师应树立积极应对社会变革、主动寻求专业发展、不断提升教学能力的发展观,从而在教育实践中生成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实践能力。《荀子·儒效》中的“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强调躬身实践的终极性。教育作为塑造个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呼唤着历代教育工作者持之以恒地投身于理论探索与实践耕耘。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凝聚了新时代教师在专业知识积累、教育实践行动、教育理念更新以及敬业精神展现等多个方面的高标准严要求。这种精神风貌使其在践行立德树人使命担当的过程中,能够站在教育精神的高地,引领教育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