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提升新时代教师专业化素养

作者: 桑春茂

摘 要 建设一支具有教育家精神的教师队伍,是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关键所在。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对教师个人的专业化发展、学生的高质量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校推进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应以教育家精神促进教师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养成终身学习的专业品格、提升关键核心专业能力。教育家精神中所蕴含的对教师专业思想、专业品格和专业能力的要求,是推动教育强国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

关键词 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教师专业化素养

作者简介 桑春茂,北京市育才学校校长

2023年 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时提出教育家精神,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202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强化教育家精神引领”“坚持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1],将教育家精神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在此背景下,深入探究如何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进而提升新时代教师专业化素养,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的深刻内涵

要践行好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首先要不断深化理解教育家精神的内涵,以及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体现在哪些方面、工作目标是什么。

(一)教育家精神的内涵

教育家精神具有丰富且深邃的内涵,是广大教师不断学习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方向。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促使教师将个人教育事业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以强烈的使命感投身教育工作;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要求教师在言行举止上成为学生乃至社会的楷模,以高尚品德感染他人;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强调依据学生个体差异,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启迪智慧、滋润心灵;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激励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勇于在教育实践中探索创新,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乐教爱生、甘为人梯的敬业精神,体现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对学生的无私奉献;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彰显教师要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正确的价值追求,在文化传承方面承担重要责任。这些精神要素相互交融,共同构成教育家精神的核心价值体系,为教师职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指引。

(二)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的内涵

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是融合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和教师队伍建设要求的中国方案。[2]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加强教师待遇保障,维护教师职业尊严和合法权益,让教师享有崇高社会声望、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之一。”[3]

铸魂强师,即将教育家精神全方位融入教师的思想与行为。从思想层面重塑教师职业价值观与使命感,使其深刻领悟教育的本质与意义;在行为方面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提升其专业素养与能力。铸魂强师需要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感悟、践行教育家精神,将其内化为自身品格,外化于自身行为,最终的目标是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的重要意义

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对教师个人的专业化发展、学生的高质量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对教师个人发展的意义

1.强大精神引领,明确职业方向

中国历代教育家,往往都具有旗帜般的精神引领作用,他们的事迹和言论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因此,教育家精神能够为教师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与价值指引,帮助教师清晰地认识职业的崇高性,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实现职业价值。

2.点燃教育热情,推动探索创新

当今社会,创新是最难能可贵的,也是教育最迫切需要的。只有教师对教育充满热情,才能在教育教学中不断突破自我,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勇于创新,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教育家精神能够激发教师对教育的热情,引导教师积极主动投入教学研究与实践,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从而提升育人质量,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二)对学生高质量发展的意义

1.提升学生学习品质,满足学生多元需求

教育家精神激励教育工作者不断追求卓越的教学品质。因此,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就是要引导全体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依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因材施教,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满足学生多元的学习需求,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2.促进教育改革创新,培养全面发展人才

在当前的教育综合改革中,广大一线教师的作用非常重要。而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就是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改革,推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的创新与完善,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有力保障。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教师作为改革的实践者与推动者,要将先进教育理念转化为实际教学行动,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打牢坚实的教育基础。

(三)对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意义

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有利于为社会培养大批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只有秉持教育家精神的教育工作者,才能够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出适应社会不同领域发展需要的人才,进而推动科技进步、文化繁荣等诸多方面的发展。

三、以教育家精神提升教师专业化素养的

实践策略

教育家精神涵盖了对教师专业思想、专业品格和专业能力的要求,学校与教师可以从这三方面进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践探索。

(一)以教育家精神促进教师形成正确的教育观

以教育家精神促进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是提升教师专业化素养的关键。教师可以把下列内容作为对教育观的认识基础。

一是对教育的本质与功能的认识——提高生命质量,提升生命价值。从生命发展的视角来说,教育的本质可以概括为提高生命质量和提升生命的价值[4]。对于学生个体来说,提高生命的质量,就是个体通过教育提高生存能力,从而生活得有尊严而幸福;提升生命价值,就是使个体通过提高思想品德和才能,为他人、社会作出有价值的贡献。

二是对教育价值观的认识——为人民服务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我国的教育价值观是为人民服务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是党的教育方针;二是中国传统的宇宙观与价值观。

党的教育方针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价值观的核心要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所要求的——“以人民为中心”“奉献祖国”。

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是天人合一的理念,强调天地、人类、万物之间的和谐统一,即人是社会、自然的一部分,人的发展要与社会、自然共同一体。基于上述认识,《大学》中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正是中华民族的主流价值观之一,也就是中华民族的教育价值观之一。它把个人与家庭、国家,甚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利益统一起来,这是在世界其他国家所没有的。

综合上述认识,我们要引导教师认识到,对教育观的认识至少要把握好两个方面的统一:一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二是遵循人才的成长规律,满足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而教育的目的就是最大程度地促进这两者的统一发展、融合发展。有了这样的认识基础,教师就能够更好地理解“怎么培养人、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就能够深刻领会为什么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二)以教育家精神促进教师养成终身学习的专业品格

在正确的教育观基础上促进教师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不断更新观念、提高自身施教水平,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可持续动力。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随着知识与技术的快速更新,教师更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知识体系。因此,帮助教师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是学校提升教师专业化素养的重要内容。例如,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教师必须主动提升人工智能素养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今天的儿童是“AI世界原住民”,每个刚开始学习的孩子都在亲身使用AI技术,他们会认为这就是人类学习的常态,乃至世界的常态,他们会在这样的常态下学习、生活、思考。而教师如果不学习,不懂得AI对学生和学习的影响,还固守原有的教育思维与教学方法,那教书育人就会与学生的实际产生巨大的沟壑。今天是AI技术,明天还会有新的技术。所以,只有终身学习,才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同时,只有教师自己养成了不断学习的习惯,才能用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观去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核心素养。因此,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石。只有不断学习,教师才能在教育领域保持与时俱进的能力。

(三)以教育家精神培养教师提升关键核心专业能力

教育家精神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也必须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践行。教师关键核心的专业能力至少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课堂施教能力:提质增效,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

课堂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施教能力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最重要能力之一。在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应深入探索育人方式的变革,努力践行从学科本位转向育人本位、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从单一的学科转向跨学科融合、从学科知识转向学科实践。教师应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倡导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思维训练与培养、任务驱动下的项目式学习等多种教与学的方式,促进课堂提质增效,研究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有最大限度有所收获,让学生爱上课堂,在课堂中有兴趣、有乐趣,从而喜欢上学习。同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跨学科能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课程理解能力:深刻研学,把握教学内容的核心

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是促进教师进行教育创新的重要基础。根据古德莱德的课程层级理论,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不同,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的课程是有差异的,这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收获。教师要从系统的角度研读学科课程,真正理解和明确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学校应鼓励教师参与同一学科不同学段课程与教材的深入研究,进而更好地完成国家级课程校本化实施。教师可以结合本校的实际和学生兴趣,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和补充,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灵活运用教材资源,设计富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例如,在地理教学中讲解自然资源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实地考察当地的自然资源分布情况,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自然资源的特点和利用方式;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绘画风格的兴趣,引入不同风格的绘画作品进行赏析,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教师还可以与其他学科教师进行合作,开展跨学科课程设计,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3.情绪管理能力:乐教爱生,提高育人质量与家校合作的保障

情绪是人对自身状态和外界环境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对情绪进行科学管理,可以帮助人们提高工作效率、改善生活水平[5]。在今天的教育乃至各行各业中,情绪管理都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小学教师面对的是未成年人,更有必要成为出色的情绪管理者。研究显示,教师在课堂上所使用的情绪管理策略不仅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还与教师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关联[6]。在自身工作中,教师尤其是班主任面临着很多的工作压力,若无法有效管理情绪,不仅会影响工作质量,还可能对自身身心健康造成损害。然而,在以往的教师培训中,情绪管理方面的培训较为薄弱。学校应加强对教师情绪管理的培训,通过理论学习、案例分析等形式,帮助教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预判,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比如,当教师面对学生的调皮行为时,若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可能会采取过激的惩罚措施,这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还可能伤害到学生;相反,如果教师能够运用情绪管理技巧,冷静分析学生行为背后的原因,与学生进行耐心的沟通,就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改正错误。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通过了解学生的个性、成长经历和家庭情况,对学生的情绪问题进行有效疏导。同时,教师还应运用情绪管理理论,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引导学生学会遇事保持冷静,这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