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精神引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三重维度

作者: 戈志佳 季爱民

摘 要 教育家精神的提出为树立优秀教师榜样、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乡村教师作为乡村教育的主力军,立足于教育家精神理论层面的阐释,锤炼品行,锻造能力,从而实现助力乡村教育改革创新、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筑牢教育强国育人根基的时代价值。基于此,乡村教师、学校与教育部门应协同探索教育家精神引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培育教育家型的乡村教师队伍。

关键词 教育家精神;乡村教师;教师队伍建设

作者简介 戈志佳,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季爱民,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乡村振兴离不开教育振兴,乡村教育为乡村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撑,在乡村振兴中起着基础支撑作用。教师是立教之本。乡村教育振兴必须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居于优先发展地位。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中提出中国特色的教育家精神。教育家精神的提出,有助于引领乡村教师队伍坚守使命与担当,成为发展乡村教育、推进乡村振兴、助力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

一、教育家精神引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

理论之维

教育家精神的提出为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和素质能力提高奠定了理论基础,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持久的精神滋养。在教育家精神引领下,乡村教师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努力成为一支担当时代和国家大任的育人队伍。

(一)“心有大我、至诚报国”奠定乡村教师的信仰之基

理想信念是人生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是实现人生理想的精神支撑。“心有大我、至诚报国”从理想信念维度阐述了教育家的教育理想和价值目标,展现了中国教育家在精神信仰层面的崇高追求。教师要做心怀教育的“国之大者”,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

理想信念是好老师的基石。教师要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把教书育人作为从教之本,把立德树人落实到教书育人全过程。作为乡村教育的守护者,乡村教师立足“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扎根教育,树立远大理想,涵养家国情怀与民族情怀,将乡村教育与国家、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坚守职业信念,助力乡村教育振兴。

(二)“言为士则、行为世范”涵养乡村教师的高尚师德

“道德情操是教育工作者成长为好老师的先决条件,是教育家的核心品质和立身之本。”[1]“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凝结了当代教育家精神的师德示范和师风底蕴,立足于德行修养之维,彰显了将师德师风放在首位,争做新时代“大先生”的教育追求。

师不学无以立,德不修无以成。教师的人格修养、价值观念会对学生产生重大的影响,会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行为规范。乡村教师要注重“言教”与“身教”相统一,“育人”与“育己”相结合,加强自身的德行修养,涵养高尚师德,始终以教育家精神为标尺,不断完善和提升自我,努力做新时代乡村“大先生”,做好立德树人工作。乡村教师立足“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德行修养,以德立己,以身立教,成为践行高尚师德的模范,做好乡村教育的引路人。

(三)“启智润心、因材施教”提升乡村教师的专业素养

育人智慧是教师掌握教育规律,基于自身的知识素养、教学水平、教育艺术,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体现了“转识成智”的教育规律,为人民教师提供了教育方法论。[2]教育家精神中的“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立足于育人智慧之维,强调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本,在教育教学中提升教学技能和专业素养。

育人智慧体现在教师遵循育人规律,准确把握教学知识和学生心智发展规律。在乡村的大环境中,教师所面对的大多是土生土长的乡村学生,其家庭背景、性格特征、学习基础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为此,乡村教师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乡村教师在“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启迪下,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注重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因地、因人制宜,关注乡村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优化育人理念,鼓励学生各显其能,并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

(四)“勤学笃行、求是创新”助力乡村教师的潜心治学

躬耕治学的态度是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的综合体现。“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立足于治学态度维度,为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改进教学实践提供了精神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要始终处于学习状态,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站在知识发展前沿,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3]在教育理念不断革新的今天,教师要基于实践教学,培养创新精神,敢于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潜心治学,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乡村教师作为坚守在乡村教育第一线的人,立足“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治学态度,不断探索符合乡村学生特点的教育方法,勤学善思,躬耕治学,开拓创新,敢于实践,用真学问为莘莘学子当好成长引路人。

(五)“乐教爱生、甘于奉献”厚植乡村教师的仁爱情怀

爱学生、爱教育是教育家精神的关键内核。教育家既是“人师”,也是“仁师”,仁爱之心是教师躬耕教育事业所秉持的初衷与必然要求。“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立足于教学情感维度,指出教师育人的关键在保持对教育事业的热忱之心,乐教育人。

“乐教爱生”是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精神动力,“甘于奉献”是教师的使命与责任所在。办好高质量教育,教师需饱含仁爱之心与高尚情怀。乡村教师立足于“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情感维度,永葆教书育人的初心、立德树人的恒心。乡村教师躬耕教坛,以仁爱之心实施仁爱之教,努力促进乡村教育公平、助力乡村教育振兴,为教育强国事业培养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栋梁之材。

(六)“胸怀天下、以文化人”探索乡村教育的发展前景

“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立足于教育视野之维,指引教师以开放包容的胸襟,扎根中国教育实践,传承发展中华文化,培养学生开阔的国际视野、胸怀天下的文化自觉。

乡村文化是乡村教育之根,乡村教育是乡村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胸怀天下、以文化人”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海纳百川的广阔胸襟和伟大情怀,蕴含着新时代教师谋求自身发展要放眼世界的智慧。[4]乡村教师是先进文化的引领者、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乡土文化的传承者。乡村教师在“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教育视野之维,在教学中弘扬中华民族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同时,以远见卓识为乡村学生提供多元化、国际化的教育资源,开阔学生放眼世界、胸怀天下的学习视野。教师坚持胸怀天下、志存高远,鼓励学生开拓进取,以宽广的胸怀格局探索乡村教育发展的光明前景,成为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

二、教育家精神引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

价值之维

振兴乡村教育,关键要明确乡村教师的角色定位。乡村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发展,可以助力乡村教育改革创新,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筑牢教育强国育人根基。

(一)助力乡村教育改革创新

教育家精神的提出为乡村教师从教提供了指导原则,也为乡村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乡村教师勇于探索、敢于创新,通过不断学习、实践、反思和总结,完善教育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提高乡村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乡村教育是中国教育的重要阵地。助力乡村教育改革创新,关键是激发乡村教育发展活力,提升乡村教育现代化水平。乡村教师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胸怀开放包容之心,学习借鉴先进教育理念,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方式,推动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和优质教育的普及。乡村教师紧密结合乡村实际,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教材,创新教学模式,厚植学生的乡土情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乡村教育改革创新贡献力量。

(二)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乡村教师是乡村社会发展的重要知识力量。乡村教育家梁漱溟曾提出乡村教师的工作不单单是教书,而是“本以阖村人众为教育对象,要在推进社会为主”[5]。教育家精神指明了教师在教育事业中所体现的职业操守、价值态度、文化修养和教学情怀,为传承乡村文化、推动乡村振兴注入新的生机活力。乡村教师作为乡村社会的知识精英,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一方面,因地制宜挖掘乡村教育资源,探索教育的发展前景,为乡村教育振兴事业注入生机活力;另一方面,将个人职业成长与国家战略需求相结合,学习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科技文化知识,做好乡村发展的协同者。

文化振兴和教育振兴都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力量。乡村教师是传承乡土文化的主体力量。在教育家精神的学习和落实中,乡村教师将乡村文化特色融入学校文化建设和教学设计,在教育中渗透、传承与创新乡土文化,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文化滋养,增强学生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乡村教师始终发挥着榜样引领作用,践行教育责任与文化传播责任,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智力和人才支持,在奉献中实现个人价值,助力乡村社会发展。

(三)筑牢教育强国育人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论述是对新时代教师精神风范和价值追求的系统集成,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强国建设、教师何为”的时代命题,阐明了实现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跨越。[6]教育家精神的提出,为我国基础教育特别是乡村基础教育筑牢教育强国的根基提供了理论支撑。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成教育强国,乡村学校教育至关重要。

乡村教师积极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推进乡村教育改革创新,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乡村教师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坚持以学生为本,着眼于乡村基础教学,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我国教育事业培养优质生源,为教育强国建设筑牢育人之基。强国、强教、强师,需坚持教育家精神引领,激励教师队伍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为加快教育现代化、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筑牢育人根基,提供坚强支撑。

三、教育家精神引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

实践之维

乡村教师要加强对教育家精神的理论学习,涵养品格修养,提升育人水平。乡村教师、学校与教育部门应协同探索教育家精神引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提高乡村教师理论认知及实践教学能力,建设一支教育家型的专业乡村教师队伍。

(一)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追求自身卓越成长

教师作为“经师”和“人师”的有机统一者,育人先育己,要主动加强自身学习,在学习与成长中贯彻落实教育家精神,为乡村教育贡献智慧。

第一,积极学习乡村教育家和先进乡村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我国教育史上涌现了陶行知、晏阳初等优秀的乡村教育家,乡村教师要以这些优秀教育家为榜样,锤炼“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创新思维;明确“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敬业治学,开拓创新,探索乡村教育的新模式。

第二,注重加强对师德师道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教育家精神蕴含了丰富的师德师道文化,乡村教师要汲取其中的精髓,坚持以德立身、以德施教。乡村教师始终涵养“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锤炼自身的品行;秉持“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扎根乡土,热爱教育,办好中国的乡村教育。

第三,扎根乡村教育实际,厚植乡土情怀。乡村教师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者,要始终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树立远大教育理想,贡献乡土教育智慧,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牢记“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传承乡土文化,探索乡村教育发展前景。乡村教师要加强对教育家精神的实践学习,追求卓越成长,推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向好向优不断发展。

(二)学校坚守主阵地,创设教师良好成长环境

学校作为践行教育家精神的主阵地,要为教师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推动乡村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

第一,定期组织乡村教师开展教育家精神的主题学习,加强学校教学资源建设。学校通过教研活动,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教育家精神主题研讨,潜心研究教育规律。同时,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学术资源和学习平台,推动教师之间的知识共享和经验交流,帮助教师提升专业能力,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培育教育家型专业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