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术、学、道

作者: 李晓东 韩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推进法治中国建设需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培养新时代好少年的必由之路。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青少年法治教育,陆续发布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法治工作的意见》《全国教育系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等相关文件,对我国青少年法治教育作出了科学规划和全面部署。本期话题聚焦“新时代青少年法治教育研究”,邀请相关专家从理论指引、现状分析、实践探索等层面展开探讨,以飨读者。

摘 要 新时代青少年法治教育要遵循思政课教学的术、学、道,在育人智慧、科学根据和弘道追求方面,形成系统思维,坚持将正确方法、科学内容和价值追求统一起来,促进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整体落实与推进。

关键词 青少年法治教育;术;学;道;核心素养

以2016年《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发布为标志,中国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呈现出全新的形势和状态。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青少年法治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不得不应对很多的新挑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落实和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使之更好地促进我国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当前必须深入思考的一个关键问题。本文拟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政课教学的“术、学、道”的重要理论观点为依据,分析探讨新时代背景下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如何落实“术、学、道”的要求,明确青少年法治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为提高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效果提供参考。

一、理论根据:思政课教学的术、学、道

“术、学、道”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讲话中提出的重要观点。这个讲话对思政课教学的术、学、道的论述和说明,成为全面加强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根据。

思政课教学的“术”,指的是落实和推进思政课教学的育人智慧,强调思政课教学要有正确方法。习近平总书记以坚持“八个相统一”,为思政课教学如何更好地实现育人效果提供了说明。就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而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1]是需要坚持的重要原则,“讲道理”是对这一原则的生动表达;就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而言,“要通过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加强价值观教育”[2]是需要坚持的重要原则,在学习的知识里有价值观的引导,成为落实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方式;就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而言,“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辩证认识、理性分析现实问题,辨明大是大非、真假黑白”[3]是需要坚持的重要原则,体现的是基本立场和辩证思维的内在统一;就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而言,“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4]是需要坚持的重要原则,既要讲清楚道理,又要付诸社会实践,成为落实这一要求的根本和关键;就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而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样化探索,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教学目标”[5]是需要坚持的重要原则,让教师更高效地完成“教材的最后一公里”成为思政课教学效率的根本保障;就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而言,“运用小组研学、情景展示、课题研讨、课堂辩论等方式教学”[6]是需要坚持的重要原则,教师和学生的良性互动,在这些方式中得以实现;就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而言,“要注重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7]是需要坚持的重要原则,“灌启结合”的教学方式既体现了思政课的特色,也体现了思政课的魅力;就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而言,“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和“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是需要坚持的重要原则,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系统性成为其育人效果的根本保障。

思政课教学的“学”,指的是落实和推进思政课教学的科学根据,强调思政课教学要以落实科学内容为主要形式。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思政课的学科属性曾经备受质疑。有的人甚至还用“万金油”之类的说法来形容思想政治教育的“广而不专”。这些说法都是非常错误的。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遵循思政课教学的科学属性,将相关内容讲准确、讲正确。不能犯政治错误,学科错误也是必须杜绝的,这是“学”的根本体现。对于一些学术术语使用的规范性、具体表达方式的科学性等等,都是需要引起广泛重视的学术问题,不能存在“思政课没有严格的学术要求,怎么说都可以”的错误认识。习近平总书记针对这些不正确的说法,明确提出:“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学术深度广度和学术含金量不亚于任何一门哲学社会科学!”[8]这里所说的“学术深度广度”和“学术含金量”都是“学”的重要表现。在思政课教学中,“深度广度”和“学术含金量”还要和不同学段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切实体现“适度”的问题,这也是由“学”的科学性所要求的。

思政课教学的“道”,指的是落实和推进思政课教学的弘道追求,强调思政课教学要在价值追求上体现整体效果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知识智力、身体和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培养缺一不可。”[9]思政课教学推进的过程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为根据,自觉地将“为什么让学生学这部分内容”的问题与“党和国家为什么让青少年学习这部分内容”结合起来,将正确方向和科学方式统一为思政课教学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既要有惊涛拍岸的声势,也要有润物无声的效果,这是教育之道。”[10]就思政课的教学而言,让全社会的人都发自内心地认同“思政课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的确非常重要”,就是“惊涛拍岸的声势”,而采取适宜高效的方式改进思政课教学,真正实现通过打动学生的方式教育学生,就是“润物无声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思政课教学的术、学、道不是彼此独立、互不相干的。习近平总书记用“只有打好组合拳,才能讲好思政课”[11]为我们生动诠释了这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得益彰的关系。这是改进思政课教学的根本依据。

二、法治聚焦: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术、学、道

如果我们将思政课教学的术、学、道的重要观点,聚焦到新时代青少年法治教育,可以发现,当前的青少年法治教育也有术、学、道的统一。

新时代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术”,指的是落实和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的育人智慧,强调的是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正确方法。思政课堂是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在进行法治教育的过程中,是否能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自觉投入,是青少年法治教育能否取得实际效果的重要基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青少年法治教育要尊重教育教学基本规律,按照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方式推进。所以,法治教育不能只是干巴巴地讲结论、背法条。就此方面而言,尤其需要结合当前课程改革对于素养培育的新要求,从以往的“重在法律知识的培养”,变成当前对于法治观念、法治意识等核心素养要素的重视。只有实现了这个转化,才有可能让学生形成对法的敬畏与尊崇,进而形成“法治让生活更美好”的基础理念,达到法治教育的目的。

新时代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学”,指的是落实和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科学根据,强调的是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科学内容。青少年法治教育需要以一系列法治基础理论和法条法规为基础,因而在学理性上对教师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教师在进行青少年法治教育时,必须具有较为充分的理论和知识储备,理解相关法治教育内容的学理根据和法律基础。当前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具体内容以《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所确定的教育框架为基础,以该文件所涉及的宪法、民法、刑法、诉讼法、行政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为呈现方式,体现为各学段课程标准中的法治教育模块和统编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法治教育专册的设置,就是青少年法治教育在“学”上的主要抓手。对这些内容,教师应该有基础的了解,这些都属于“学”的范畴。有不少教师,对于中小学法治教育部分的教学比较犯怵,部分原因在于自己并非法律相关专业科班出身,对于学理性和法条掌握不足。党和国家为促进法治教育,在师资培养方面推行的专题培训等一系列举措,也是力图为教师补上基础知识的“短板”,让他们可以更好地胜任教学工作,这也是重视“学”的表现。

新时代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道”,指的是落实和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弘道追求,强调的是青少年法治教育的价值追求。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目标,并不是让青少年成为法学专家或者专业的法律工作者,而是让他们知道在何种条件下,可以借助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采取何种方式,可以在不危害自身合法利益的基础上,有效地与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如果只是把传授知识作为法治教育的主要落点的话,法治教育的内容浩如烟海,那些晦涩的法学概念、抽象的法律条文会让青少年望而生畏,也就难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要解决这一点,就必须实现从知识到素养的根本转化,将“惊涛拍岸”和“润物无声”结合起来。全社会都认同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实现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结合,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在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各环节,都能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法治教育,重视素养和意识培育,让法治信仰深入人心,为青少年的成长“扣好第一粒扣子”“种下正确的种子”。

三、重在践行:青少年法治教育如何落实术、学、道

要将青少年法治教育落在实处,仅仅认识到其术、学、道还是不够的,需要广大一线教师结合自身实际,切实在行动上将其贯彻落实。具体而言,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必不可少。

从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之术”的角度来说,需要教师深入研究,将大单元教学、议题式教学、项目式学习等体现当前课程与教学改革发展方向的教育教学方式引入课堂,激发学生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的兴趣,让课改新成果为青少年法治教育助力赋能。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各样指向素养培育的教育教学探索在教学一线如火如荼地展开。青少年法治教育要充分落实,就必须积极主动地运用好这些方法,将法治教育内容和这些已经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教育成果结合起来,促进法治教育目标的高效实现。

从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之学”的角度来说,需要从两个方面发力。一方面党和国家要通过“国培计划”等方式,加大思政课教育法治教育专题培训的力度,让思政课教师的法治素养整体实现提升,以适应法治教育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广大一线教师加强自身学习,深入研究相关法治教育内容对应的理论和法条,形成自己的明确认识和理论素养。对于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来说,要落实好“学”的问题,就要先研读课程标准和统编教材,明确开展法治教育的主要任务。然后,以这些主要任务为抓手,采取点面结合、循序渐进的方式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基础。就“点”的学习而言,要全面、系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在教育教学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法律法规,确保基础理解完整、科学、准确。就“面”的学习而言,可以涉猎的范围包括法律基础理论、刑法、诉讼法、爱国主义教育法等一系列的法律理论基础和法规法条内容,理解比较常见的法律运用实例,采取“以案学法”等形式,形成对基本法律的正确理解。所谓“循序渐进”,就是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分步骤逐步落实。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要求每一个思政课教师都达到法律专业工作者或者法学专业毕业生的水平,而是达到可以实现引导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基本线”。

从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之道”的角度来说,要从素养培育的高度认识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道”,不拘泥和局限于具体法律知识的灌输和法律条文的死记硬背,而是从全社会充分调动资源,为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培育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路径。当前的教学实践中,存在两种错误做法,一种是将法治教育简单化处理为“背法条”,认为只要背会了基本法律条文,就算落实了法治教育;另一种是形式化,认为“反正学生们以后长大了也会学的,现在不用学那么多”,就简单地介绍一些基础知识,忽视了对教育效果的关注。这些做法都是不妥当的。要将青少年法治教育落在实处,就必须将青少年法治教育提高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高度,将培养青少年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的“小我”与为党和国家培养栋梁之材的“大我”结合起来,让法治教育真正助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伟业。

参考文献:

[1][2][3][4][5][6][7][8][10][1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8,18,19,20-21,21,21,22,25,23,23.

[9]争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儿童[N].人民日报,2023-06-01(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