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法治主题教学现状分析与路径探索

作者: 金钊 宋金红

摘 要 法治主题教育是思政学科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基于对1,388名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调研发现,教师普遍认同法治主题教育具有重要作用,教学中能够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教学环节,开展多种形式的法治主题教学实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够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法治素养。同时,教师由于对法治主题教材、教法缺乏整体了解,在开展法治主题教育时存在一定难度,很多教师没有跨学段法治主题教学实践的经历,教学评价方式也较为单一。要改变这种局面,需要加强法治主题内容培训;注重教学资源建设;积极推进法治主题跨学段研究与实践;加强评价,坚持以评促教。

关键词 中小学;法治主题教学;现状分析;路径探索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使广大青少年从小树立法治观念,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是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工程。中小学思政课是进行法治教育的主要途径。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中小学法治主题一体化教学情况如何以及如何进行法治主题的教学?为探讨上述问题,中国教育学会“思政课一体化视域的中小学法治主题教学研究”课题组通过问卷星以网络形式发布调研问卷,并对收到的1,388份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问卷进行了系统分析。

本次调研问卷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参与调研教师的基本情况,包括教师的教龄、学历、职称情况等。第二部分为教师对于法治主题教育开展现状的反馈,包括教师对于法治教育作用的认识,参与法治教育培训的情况,法治教育教学情况;教学过程中目标的设定,教学方式的选择,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发挥,教学资源选取,实践活动设计,一体化角度开展法治教育的情况等。这一部分采用多项选择的形式。第三部分则采用开放题的形式,请教师对教学中的困难及建议进行简单描述。

一、调研情况概述

(一)法治教育在思政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

1.教师普遍认同法治主题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在对教师进行法治教育重要性的调查中,约81.56%的教师认为非常重要,约17.07%的教师认为比较重要,约1.01%的教师认为一般重要,由此可见,认为法治教育重要的教师占到99.64%,教师普遍认为法治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2.优先关注法治思维的培育

在对“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时优先考虑的内容”的调查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育,尤其注重法治观念的培育”,所占比例达到54.25%。其次,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法治思维能力”,选择该项的教师约占31.27%,这说明教师在进行法治主题教学时高度关注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

(二)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1.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多形式法治主题教学实践

在对“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如何进行法治意识培育”的调查中发现,有约92.80%的教师选择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法治观念培育时,会注重结合社会生活中的法治案例,约89.91%的教师会结合学生生活经历展开教学,约67.29%的教师会利用辩论进行观点辨析,约67.22%的教师会根据教材内容讲解,约37.68%的教师会结合自身的经验讲解。由此可以看出,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生动的教学案例展开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度参与学习。

2.注重课堂生成,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在调查中发现,有约93.44%的教师在培育学生的法治观念时,经常会利用学生的课堂反馈与生成作为学习内容开展教学。由此可见,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反映学生的真实需求,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3.基于学生的实际生活设计教学环节

在调研中了解到,有约39.05%的教师在设计法治主题的教学中每次都会关注学生实际生活。经常会关注学生实际生活的约占56.07%。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没有人选择“不会关注学生实际生活”这一选项,这说明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中会充分考虑学生的情况,以学定教,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法治素养

针对教师“在法治主题的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的调研显示,排在第一位的是案例研讨,约有50.14%的教师经常使用,排在第二位的是情景模拟,约有21.76%的教师会经常使用,使用故事教学法的教师占比约为17.58%,使用角色扮演的占比约为4.47%,使用法治辩论教学方法的教师约占2.52%,利用价值辨析方法的约占2.88%。另外,在对“是否会通过实践活动来培育学生的法治意识”的调查中显示,约有44.67%的教师经常使用,约43.59%的教师是偶尔在思政课教学中进行实践活动。从来没有使用的教师仅占1.59%。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会选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经常以实践活动的形式,使学生在不同的情景中提升法治素养。

二、存在的问题

(一)对法治主题教材、教法缺乏整体了解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整体了解学科教材、教法,这是有效开展法治教育的前提条件之一。但是,在对教师进行跨学段思政课教材中法治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要求的了解情况的调研中显示,“比较了解”和“非常了解”的教师占比分别约为30.55%、5.69%,不熟悉、简单了解的占比之和约为60.74%。由此可见,教师还需在梳理教材、研究教法上下功夫。

(二)教学中利用负面案例现象较为普遍

在“实施法治主题教学过程中是否会引入负面案例”的调查中,偶尔会引入负面案例的教师约占67.78%,每次都会用负面案例的约占5.4%,经常会用负面案例的占比约为11.6%。对于法治主题教学而言,违法、犯罪等负面案例引用难以避免,是正面案例的配合与补充。但由于中小学生年龄较小,思维水平、分析判断能力等有限,对于一些复杂的社会现象很难有正确的判断。这就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提高学生的价值辨析能力,在负面案例的正向引导上下功夫。如何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如何选择既符合政治性、价值性、辨析性又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负面案例,以及怎样使用负面案例,发挥其警示教育作用等,是教师们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三)开展法治主题教育存在一定难度

在对教师进行法治教育难度的调研中,教师认为有困难的约占62.03%,可见,多数教师认为教学中存在困难。教师提到难度的高频词是学生、生活、法治、法律、知识、案例等。由此可以分析出,教师对于一些法律知识的理解、教学案例的选择,以及如何贴近学生的生活开展法治教育是教师面对的主要困难。

(四)缺乏跨学段法治主题教学实践

在各学段的法治教育协调衔接建议的调查中,教师回答“无”的占比约为55.04%,教师提到的高频词是教师、教材、交流、培训。可以看出,多数教师对于跨学段法治主题教学没有自己的见解,困扰教师的因素主要是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以及对教材的理解,同时也反映出教师缺乏跨学段的法治主题教学的交流与培训。调查也显示,没有进行过跨学段法治主题教育活动的教师占比约为54.69%,即便是教师从跨学段角度进行过法治教育活动,其实施步骤也易出现混乱情况。由此可见,对于跨学段法治教学的研究还存在着很大的空间,需要加强研究与实践,形成相应的策略,提升学生的法治观念。

(五)教学评价方式较为单一

评价是检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要综合运用访谈、作业、纸笔测试等方法,全面获取和掌握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相关信息。在法治观念培育中,约有38.26%的教师会通过观察课堂表现进行评价,约31.48%的教师通过观察日常行为表现进行评价,约15.78%的教师会通过考试测验评价,而对于学生小组内自评互评只有约13.04%的教师会选择使用。通过与其他任课教师及学生家长交流进行评价的只有约1.44%。由此可见,生生互评、家长评价等方式还比较欠缺,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解决路径探析

(一)加强教师法治素养培训

在对教师进行提升法治教学能力渠道的调查中,教师通过课程标准进行学习的占比约为31.77%,借助时政新闻学习的占比约为21.69%,通过教学观摩活动学习的占比约为21.47%,阅读论著、学术期刊、论文学习的占比约为6.41%,参加学术讲座、培训的占比约为14.27%,其他渠道占比约为4.39%,这说明教师进行法治知识学习的渠道较为丰富,同时也体现出教师学习的迫切性。

1.基于教师教学的真实需求进行精准培训

学校、教研、培训部门要结合调研数据了解教师在进行法治主题教学时遇到的困难有哪些,教师在进行法治主题内容教学时专业能力的不足体现在哪些方面,以及教师希望参加的培训内容是什么等,进行系统分析整合,做好规划,逐一突破,精准培训,满足教师在进行法治主题教学时的真实需求。

2.优化研修方式,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学校、教研部门要选择最佳的培训模式,可采用互动式、主题工作坊、沙龙式、实践式等研修方式,力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开阔教师的视野。同时,教研部门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微讲座、微教研的形式化整为零,增加教研的灵活性,提高培训的实效,更好地提升教师法治主题教学能力。还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走进法院、检察机关,旁听案件审判、法官讲解等形式的实践活动。学科教师也应针对自身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积极参加相关培训,提升自身的法治素养和育人能力。

(二)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加强教学资源建设

充分开发、有效利用法治主题教学资源,对于提高法治主题教学实效性,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具有重要意义。

1.有效整合、利用学生身边的资源

首先,学生所能接触到的学校、家庭、社区的事例、故事等都可以作为资源,丰富和拓展教材中的法治内容。其次,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起来,深入挖掘当地资源作为“鲜活教材”,以实践场所、基地资源为载体,组织师生参观学习,将法治主题教育活动与思政课教学相结合。此外,教师还要关注国家和地区的一些重要事件或突发事件,并加以整理、优化为教学资源。在开发和利用法治主题资源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将多种法治教育资源、形式予以整合、提升,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学习法治内容的兴趣。

2.多途径建设、统筹区域内资源

区域教研部门可以通过教学设计评选、优秀课例征集或基本功展示等活动,收集整理法治主题教学资源,建立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由教师个人的资源建设向区域资源共建、共享转变,由资源的堆砌向资源的优化转变,最大化地发挥课程资源对教学的有力支撑作用。

(三)积极推进法治主题跨学段研究与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政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强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其中法治主题是思政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例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设置了宪法内容,八年级下册也设置了宪法内容,这就要求小学阶段的教师要了解八年级教材中的宪法内容,为学生的持续学习奠定基础。同样,八年级教师也要了解小学教材中的学习内容,做好衔接。为此,从学校、学区、集团以及区域教研部门统筹规划做好一体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通过一体化教研,实现教学目标一体化、教学内容一体化、教材建设一体化、教师队伍一体化、组织管理一体化、教学设置一体化。积极开展一体化教学实践,采用故事教学、情景模拟(如法庭模拟)、角色扮演、法治辩论、价值辨析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

(四)加强评价,坚持以评促教

教学中通过对学生的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反馈,促进教师反思并改进教学方式,使教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努力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不同评价主体或角色的作用,利用多种方式全面观察和收集学生在各种场景中的日常品行表现,形成多方共同激励的机制。各评价主体之间要充分沟通交流,形成育人合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