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探索:普通高中生涯规划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施
作者: 缪仁票摘 要 为了促进每一位学生个性且终身发展,学校近10年来一直在探索普通高中生涯规划课程体系的建构和实施。本文主要阐述了普通高中建构生涯规划课程体系的原因,如何建构和实施,以及实施后的育人效果和未来继续深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 生涯规划;课程体系;教学实施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载体,也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课程体系的建构是学校育人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能有效推动学校育人方式的变革。在新课程、新高考、新教材改革的背景下,生涯规划课程体系的建构既是新时代对教育的诉求,也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从2014年开始,浙江大学附属中学为了促进每一位学生个性且终身发展,持续推进普通高中生涯规划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施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一定影响。
一、为什么要建构生涯规划课程体系
一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需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贯穿我国整个教育体系。它对教育者提出了三个命题:为谁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时,作为教育者必须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将这三个命题内化为驱动学生自主发展的三个问题:我为谁活着、我做怎样的人、我如何才能成为那样的人。而这三个问题正是生涯规划教育需要思考和解决的命题。因此,生涯规划教育与立德树人所要解决的问题是高度一致的,而且生涯规划教育是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追求主动发展的教育,是主动的立德树人。
二是完成教育任务的需要。普通高中的教育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1]生涯规划教育不仅要让学生认识自我,还要探索专业、职业、社会乃至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路径和方式,并在行动中不断实现自我价值。因此,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实现普通高中的教育任务。
三是新高考的直接诉求。新高考后,生涯规划教育成为教育热点,也是学校教育的刚性需求和一大难点。新高考背景下,学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选择权”,然而他们从小就缺乏“选择意识”“选择方法”和“选择能力”,因此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变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二、如何建构生涯规划课程体系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课程体系的建构应该围绕特定的课程理念逐层展开,包含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资源、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等基本要素。
(一)设计课程体系
生涯规划课程体系的设计初心是唤醒学生的发展意识,提升学生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能力,帮助学生确立适切的人生走向,最终实现自我价值和幸福人生。
(二)制定课程目标
高中生涯规划课程的目标是根据高中阶段学生的特征、高中教育的根本任务、社会发展的需求和生涯规划学科特征等因素确定的。其主要目标有:唤醒学生的发展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了解生涯规划的基本知识;掌握生涯规划的方法;提升选择、规划、应变和适应的能力;思考人生的价值、意义和幸福;寻找适切的发展方向,实现自我价值;学会选课、选考、选专业、选高校、选升学路径、选职业性向,解决当下的选择性发展问题;学会生涯管理,尤其是健康管理、时间管理、学法管理、意志管理等,提升生命质量和学习效率、提高升学能力、解决学业发展问题。
(三)搭建课程结构
学校生涯规划课程结构是根据学生高中三年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求搭建的,既包含了高中三年逻辑的、纵向的课程结构,也融合了生涯规划教学、其他学科教学渗透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横向的课程结构。在生涯规划学科教学方面:在模块上,学校设置了呈逻辑递进的高中三个年级不同主题的模块;在修习方式上,高一和高二年级为选择性必修,共2学分,高三年级为选修,共0.5学分。在其他学科渗透方面:学校要求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思想政治、地理、技术等学科有机渗透生涯规划,以辅助学生选科。在社会实践活动方面:学校在高一和高二年级开展了专业探索和职业体验等主题活动,在高三年级开展了个人陈述、模拟面试等主题活动。
(四)编写课程和教材
高一年级生涯规划学科课程的模块主题是“生涯规划与目标”,具体内容包括人生规划、职业规划、专业规划和学业规划;高二年级的模块主题是“生涯行动与管理”,具体内容包括目标管理、学业管理、生活管理、心理管理等;高三年级的模块主题是“升学指导与高考”,具体内容包括个人陈述、模拟面试、考前心理调节、志愿填报等。[2]课程内容对教师而言是回答“教什么”的问题,对学生而言是回答“学什么”的问题,只有把课程内容物化为教材内容,才能解决“用什么教”的问题。根据学生、学校和地方的诉求,我们编写出版了三套生涯规划教材,分别为一年课程、二年课程和三年课程:一年课程的教材如《成长自己的样子——高中生生涯规划》《我的人生我选择——高中生生涯规划(操作手册)》《生涯规划(高中)》;二年课程的教材如《高中生生涯发展规划指导——生涯认知、生涯探索、生涯选择、升学指导》;三年课程的教材如《学生发展指导(高中)——生涯规划指导、选科指导、理想学业指导、生活心理指导、升学指导》。
三、如何实施生涯规划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实施是一个执行过程,是实现预期课程体系目的和教育结果的手段。学校从师资建设、课堂教学、实践行动、教学评价等四个方面实施生涯规划课程体系。
(一)师资建设
一是依赖于学校的支持。学校对从事生涯规划教学的教师在评职、评优、评先等方面给予倾斜,鼓励其参加各种生涯规划专题培训和课堂教学研讨会。二是依靠生涯规划教师自身的主动学习、实践、研究与反思。生涯规划教师需要研读1~2本经典的生涯规划书籍,并基于这些理论开展实践,在实践后进行总结、反思。
(二)课堂教学
一是体验式教学。生涯规划与其他学科不同,它不注重知识体系的建构,而是关注各种体验和感受。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力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自我和外部世界,从而深入了解自我,拓宽人生的格局和视野。二是循证教学。循证教学是一种基于证据的教学模式,它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寻找现有最好证据,开展教学、评价、分析活动,最后高效解决问题。[3]例如,针对学科的学习方式、方法及学习效率问题,教师在网络上搜索有关“高考状元谈如何学习”的视频,同时也要求本校各学科高考满分或接近满分的高三学生录制视频,时长大约5分钟,分享他们如何学习以及获得高分的经验和方法,并建立循证数据库,为其他学生提供学习参考和指导。
(三)实践行动
除了课堂教学,生涯规划课程的实施还有一种很重要的途径,即课外实践行动。针对高一年级,学校在暑期组织了“专业高校探索周”活动,要求每位学生对自己心仪的专业和高校进行探索,初步判断自己是否适合这个专业和高校;针对高二年级,学校组织了“职业体验周”活动,要求每位学生体验自己心仪的职业,了解这一职业一般招聘什么专业和高校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如何、有哪些工作内容、对社会贡献如何、这一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如何等等,初步判断自己是否适合从事该职业;针对高三年级,学校在第二学期组织了“模拟面试”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切身体验了面试的流程,知晓了注意事项,提升了面试的基本技能和技巧,掌握了面试的基本方法和情感表现。
(四)教学评价
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评价主要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主要评价学生在生涯规划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出勤情况以及在课堂和体验活动中的表现等。终结性评价主要依托数字化评价,通过录制相应的微视频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表现。这些微视频能够充分展示学生内化的生涯规划核心素养,同时也可以作为生涯规划课程学习的终结性评价依据,还可以将其中优秀的个案作为理想的循证教学证据。
总之,学校生涯规划学科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施在不断迭代中发展,取得了理想的效果。我们创造性地编写了普通高中生涯规划课程标准,建构了立体多维的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在全国树立了生涯规划教育的标杆,产生了广泛的辐射和示范作用,得到了《中国教育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的报道。此外,还受邀建立了6个生涯规划名师工作室和公益工作室,并在区域内进行推广。当然,学校在生涯规划课程实施模式的创生性和课程资源的整合优化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
[2]缪仁票.普通高中生涯规划课程标准的建构[J].教学与管理,2020(7):36-37
[3]邹逸,黄晓.美国教学实践的循证化变革[J].比较教育研究,2022(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