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法治主题教育教学策略

作者: 张宁静

基于深度学习的法治主题教育教学策略0

摘 要 本文以小学六年级《公民意味着什么》一课为例,探讨了在深度学习框架下如何实施法治主题教育。文章明确了教学目标,包括深化法治观念、激发政治认同和培养公民责任感,通过导入活动、知识传递、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公民身份的内涵,培养法治思维和政治认同感。

关键词 教学策略;法治教育;深度学习

在现代教育中,深度学习被视为一种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的教育方法,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提问、研究和合作对知识进行深入理解和探索,而不仅仅停留在表面层次上。深度学习强调的不仅仅是“知道”,更是“为什么”和“如何”,旨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法治主题教育作为培养公民素质和法治观念的重要途径,为小学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在小学教育中,法治主题教育具有重要的地位。首先,它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了解法律的作用和价值。其次,它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通过法治主题教育,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社会责任,提高作为公民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在小学法治主题教育中,采用深度学习可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深度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深入思考、主动提问,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法治观念和公民意识。[1]通过情景模拟、持续追问、探究活动等方式,学生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法治问题的复杂性和现实性。本文以《公民意味着什么》第一课时为例,深入探讨深度学习在法治主题教育中的应用。

一、厘清深度学习:明晰教学目标

《公民意味着什么》源自统编版教材《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这个单元的核心主题是公民意识教育,旨在促进学生对公民身份的深刻理解,培养对法治观念和政治认同的积极态度。

公民意识教育在小学阶段具有关键性作用。随着学生的成长,他们需要建立牢固的公民意识,以更好地融入社会并参与未来的社会活动。深化法治观念和激发政治认同感不仅是教育的使命,更是社会的需要。深化法治观念有助于学生理解法律的普遍适用性,培养尊重法律和遵守法规的态度,进而有助于预防不良行为、维护社会和谐、增强法律意识。激发政治认同感使学生更愿意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促进国家的繁荣和稳定,是培养学生国家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关键。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除了教授学生传统的课程知识外,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同样至关重要。

基于此,笔者对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进行了重新锚定。一是深化法治观念。通过这一课程,学生将理解法律的普适性和重要性,知晓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方面的作用,养成尊重法律和遵守法规的态度。二是激发政治认同感。通过这一课程,学生将了解国家政治体系的基本原则,认同国家的政治制度,并认识到每个公民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国家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三是培养公民责任感。通过这一课程,学生将了解作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如何行使权利并承担相应的义务,从而培养积极的公民意识,增强公民责任感。

二、解构深度学习:引发学生的热切探索

在本课时的教学中,笔者立足核心素养培养及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实践性和体验性的活动为主要教学载体,以问题为主线,整合学习内容,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一是导入活动。为了增强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来描述社会中的法律问题或政治情境。故事要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如,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一个“如何证明自己的公民身份”的情境,展示学生的活动照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公民、公民的身份在不同场合是否有差异、我们的共同身份是什么等问题,从而将书中的知识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学习技能。

二是知识传递。在介绍法治观念和政治认同感的概念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公民意味着什么》的相关内容。如,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身份证明的方式,如身份证、户口本、出生证明等,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公民身份的概念,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法律上的理性认识,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三是案例分析与讨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与教材相关的案例或故事,以便他们能更深入地理解法治观念和政治认同。如,教师可以通过探究谷爱玲的国籍问题,让学生理解法律中取得公民身份的两种主要途径。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外国人申请加入中国国籍的事例,引导学生树立公民意识,增强国家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是角色扮演。为了让学生亲身体验法治观念和政治参与,教师可以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学生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市民、政府官员、法官等,参与模拟法庭或政治决策过程。[2]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对法治观念和国家认同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五是实地考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法院或政府机关,使学生亲身体验法律和政治在社会中的实际运作,从而强化他们的法治观念和政治认同。

六是知识升华。教师可以提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课外知识,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巩固法治观念和政治认同感。如,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也门撤侨”的相关视频,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作为中国公民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从而加深对祖国的认同和依恋。

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政治认同和社会责任感,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探究深度学习:激发学生的深层次思考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政治认同,教师应注重深度学习,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开展实践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对法治意识进行深层次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构建了一系列问题体系(见表1),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设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公民身份和社会角色的内涵。这一过程不仅注重知识传递,更强调学生的深度理解和批判性思考,使他们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形成深层次的法治思维,从而实现本节课的核心目标和价值。[3]

笔者通过深度学习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促使学生将法治观念融入实际生活,培养学生深层次的法治思维,帮助学生树立法治意识、培养政治认同,同时也厚植爱党爱国的情怀。这种方法将课程内容从生硬的知识转化为动态、丰富、生动的认知过程,使学生能够运用深度学习来加工和思考课程内容,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法治主题的理解,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戴晓娟.个性化教育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转变[J].科技信息,2012(32):89.

[2]孙圣梅.如何开展阅读教学[J].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2020(05):25.

[3]杨明波.历史类题材“元问题”教学策略谈——以“中国有了共产党”为例[J].中小学德育,2021(11):50-52+4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