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与提升
作者: 郭文良 姚琴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征程中,党中央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为我们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把握好中央的教育精神、落实好国家的教育政策,是推进教育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关键。《中国德育》特开设专栏,解读教育的“顶层设计”,探讨教育的“奋进之笔”,以期为教育改革发展助力。
摘 要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培育与提升中小学生的家国情怀对于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及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都具有重要价值。中小学生的家国情怀是中小学生在学习、实践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发展与家国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价值观念,体现为他们对家庭、家乡、民族和国家的高度认同、持续维护与深沉热爱,并自觉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与价值使命。中小学生家国情怀的关涉维度包括家国文化、家国情感、家国实践和家国担当四个方面。中小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与提升需要推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整合,丰富学生的家国文化知识;依托物质与媒介两类载体,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感;把握学校、家庭与社会三大主体,提升学生的家国实践能力;树立家国历史观、责任观和发展观,增强学生的家国责任担当。
关键词 家国情怀;家国文化;家国情感;家国实践;家国担当
作者简介 郭文良,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姚琴,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标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与价值源泉,更是增强个体民族自豪感、国家认同感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讲话中多次提到“家国情怀”,要求“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提倡爱家爱国相统一,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1],并对如何弘扬家国情怀作出了系列论述,这为培育与提升中小学生的家国情怀提供了根本遵循。2014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将家国情怀作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加以强调。同年,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更是将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放在首要位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都将家国情怀作为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一,旨在培养学生形成对家乡、国家和中华民族的情感认同与责任担当。新时代,培育与提升中小学生的家国情怀对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培育与提升中小学生家国情怀的
时代价值
家国情怀关系着学生个人的成长、家庭和故乡的发展以及民族与国家的振兴,而中小学阶段又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关键时期,培育与提升中小学生的家国情怀具有多方面的价值。
(一)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实践密码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而家国情怀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两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家国情怀源于“家国一体”思想,西周的宗法制是“家国一体”思想的文化源泉。从孔子的“家国天下”到孟子的“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从屈原投江的以身殉国到苏武牧羊的忠贞不屈,从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钱学森以所学回报祖国,无数的文化思想与人物事迹都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气质是家国本位的,家国情怀是中国人的精神气质。[2]可以说,家国情怀植根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培育与提升中小学生的家国情怀,有利于他们深刻理解并高度认同优秀传统文化,逐步形成正确的家国观念,进一步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动路径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3]家国情怀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紧密相关,其中所包含的“家国天下”“天下一家”等思想观念是共同体意识的集中反映。我国当前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只有将家国情怀融入学校教育,着力培育与提升中小学生的家国情怀,并将其转化为他们的行为自觉,才能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家国情怀中蕴含着情感依恋、尊重信任、互助合作三大要素,是各族人民自觉凝结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桥梁和纽带。[4]家国情怀的培育能够增强中小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使其勇于维护民族和国家利益,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铸于心,外显于行。
(三)培养全面发展时代新人的现实需要
时代新人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实践主体,家国情怀是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内容,培育时代新人的家国情怀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5]家国情怀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其所包含的对家与国的高度认同与责任担当等高尚品格正是时代新人所必备的重要品质,能够将个体的成长与家庭、民族及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呈现出个人从“小我”到“大我”再到“无我”的发展向度。中小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学校不仅承载着使其“成人”的重要使命,也承担着使其“成材”的重要责任。家国情怀是衡量中小学生“成人”与“成材”的关键要素。人的全面发展不仅需要知识与技术的习得,更需要支配知识与技术习得的精神力量,即家国情怀的养成。可以说,培育与提升中小学生的家国情怀,有助于他们不断进行自我发展与自我超越,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从而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二、中小学生家国情怀的内涵与特征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与深厚的文化根基,因而具有丰富且独特的内涵和特征。
(一)中小学生家国情怀的内涵
已有研究主要从家国情怀的关涉范畴与价值归属来确定家国情怀的内涵。从关涉范畴来看,第一种是通过探讨“家”与“国”的关系,将家国情怀的文化内涵分为两个方面,即“把在家尽孝的情感转化为为国尽忠”和“通过爱民如子使为政者治国如家”。[6]有研究提出,家国情怀是主体对家国共同体在家国关系、家国结构、家国意识等方面的认知、感念、理悟和实践。[7]第二种是将个体、家庭和国家紧密联系起来,提出家国情怀是“人对与自己密切相关的集体如家庭和国家眷念与爱戴的心境,是个人对于家庭和国家的一种积极的思想意识、情感认同和自觉担当的意愿”[8],突出“个体的仁爱之心、对家人的关爱、对国家的认同与归属”[9]。第三种是将家国情怀解释为“天下情怀”,即个体“以建设美好家庭、打造优良家风、追求幸福生活为初衷,以天下为己任,走向建设民主法治国家,进而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信念和态度追求”[10],包含着心系天下的宽广胸怀。
从价值归属来看,一种是突出家国情怀的情感属性,提出家国情怀是“心中有将个体、家庭、民族、国家乃至世界融为一体的真挚情感”[11],也终将会成为一个内涵丰富的情感体系和文化标识[12]。一种是强调家国情怀的责任属性,提出家国情怀是“个体对家庭、家族以及邦国共同体的认同、维护,自觉承担共同体的责任”[13],是“一种责任和担当情怀,是对家庭和谐、社会进步、国家稳定、人类发展的无私奉献”[14]。也有研究提出,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持有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15]
基于上述分析与阐释,结合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我们认为,中小学生家国情怀是中小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发展与家国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价值观念,它体现为中小学生对家庭、家乡、民族和国家的高度认同、持续维护与深沉热爱,并自觉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与价值使命。具体而言,第一,家国情怀是中小学生认知家国关系、增强家国情感的集中反映。家国情怀始终围绕着家与国的关系这一核心问题不断展开,能够让中小学生认识到个体命运与家庭命运、国家命运是紧密相连的,从而进一步明确家国关系、增强家国情感。第二,家国情怀植根于中小学生自身的成长境遇,是在中小学生全面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核心素养。对家国的理解本就与个体自身的成长状况息息相关,只有结合中小学生的自身发展规律与成长境遇,才能提升他们的家国情怀,从而进一步促进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三,家国情怀因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代代相传的精神血脉和价值基因,能够为中小学生提升文化修养、塑造高尚人格提供精神动力。可以说,培育与提升中小学生的家国情怀是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也是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中小学生家国情怀的特征
中小学生的家国情怀是学生发展的根基与动力,是实现家国振兴、文明提升的重要保障。新时代,中小学生的家国情怀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其一,继承性和时代性的统一。继承性和时代性是中小学生家国情怀的根本属性,体现了家国情怀在传承和发展中实现对自身的超越与升华。家国情怀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家国同构”“天人合一”“天下为公”等观念的继承与发扬,也是对已有价值范畴的超越,是继承性与时代性的统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家国情怀不断被注入新的内容,从“家国天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无不体现出时代发展对其赋予的新内涵。
其二,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是中小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特征,将关注点由民族转向世界并不断加以融合。家国情怀本质上反映了中国人爱家爱国的深厚情感,是中国人特有的民族品格。同时,家国情怀也呈现出世界性的特征。由己至家、由家至国乃至天下,不断延展,呈现出由点到面、由内向外不断发展的态势。可以说,了解世界、尊重与理解世界、热爱世界,形成广阔的世界观,是家国情怀的应有之义,也为中小学生关注民族与世界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其三,内隐性和外显性的统一。内隐性和外显性的统一体现了家国情怀注重知行合一的特点。家国情怀是以人的情感为基础而产生的一种对家国的认同与眷恋的情感,是一种深层次的精神属性,这反映了家国情怀的内隐性特征。外显性是学生家国意识、家国情感和家国担当等多方面品格与能力在生活与学习中得以外化,用具体行动来诠释家国情怀的深刻意蕴。中小学生爱家爱国的行动应建立在其情感理性的基础上,以避免陷入偏激爱国主义的泥潭。因此,中小学生的家国情怀是内隐性与外显性的统一。
三、中小学生家国情怀的关涉维度
根据家国情怀的内涵和相关课程标准的规定,中小学生家国情怀的关涉维度主要包括家国文化、家国情感、家国实践和家国担当四大方面,涉及家国知识、家国能力、家国认同感、家国归属感、家国行为、家国创新、家国责任和家国使命八个要点。
(一)家国情怀之根基:家国文化
家国文化是中小学生家国情怀存在、发展的根基与源泉,没有家国文化的支撑与滋养,家国情怀也就无从谈起。家国文化是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以家国为主线不断演变而成的文化集合。它突出“身、家、国”的三位一体,“为中华儿女‘舍小我、为大义’注入了不竭的力量源泉”[16]。家国文化包括家国知识和家国能力两个方面。中小学生厚植家国情怀,需要掌握相应的家国知识,包括家国的历史传统、中华民族的璀璨文明、典型事迹等。家国能力是指中小学生获取家国知识、运用家国知识进行自我调控与完善的综合能力,是提升家国情怀的必要条件。家国文化的水平决定着家国情怀培育的高度,中小学生通过学习家国知识,形成一定的家国能力,深刻体认个体、家庭、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内在关联,为家国情感的深化及家国实践的开展等奠定基础。
(二)家国情怀之核心:家国情感
深厚的家国情感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体现为个体情感与集体情感的内在统一,是个体行为塑造的根本动力。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家国情感包括家国认同感与家国归属感两个方面。家国认同感是个体对自己所归属家国共同体的合理认知和积极评价的情感,具体表现为中小学生对自己家庭、家乡、所属地区与国家的山川河流、风土人情的热爱,以及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等。个体的家国认同只有在社会性与自主性并存的氛围中才能充分展开。[17]家国归属感是个体与家国群体间的一种相互依存关系,体现为个体能够被家庭、家乡、民族、地区与国家所认可与接纳。中小学生如果缺乏对家国的归属感,就很难产生强烈而持久的家国情感,也就缺少了对家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可以说,家国情感是中小学生家国情怀的核心,为家国文化、家国实践和家国担当的形成提供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