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雷锋精神成为更生动的文化符号

作者: 丁欣雨

摘 要 人类文化以符号和仪式为表征得以传承,雷锋精神历经60多年的发展,在中华大地上打下了坚实的道德和价值烙印,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中国特有的精神文化符号。新媒体时代文化符号意义彰显,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推进雷锋精神文化符号化转换,既是雷锋精神时代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雷锋精神文化传承的应有之义。基于文化符号的视角弘扬雷锋精神,要将传统优势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推进雷锋精神符号化教育资源库建设,构建雷锋精神符号化数字平台,创新新时代雷锋精神教育实践方式,让雷锋精神在文化符号“建构-传播-再生产”中得到传承、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 雷锋精神;文化符号;价值意蕴;传承路径

作者简介 丁欣雨,青岛理工大学临沂校区公寓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副教授

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社会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60多年来,雷锋精神在守正创新中不断发展,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被广泛接受和认可,引领着几代中国青少年健康成长。

当下人类社会进入网络时代,青少年作为网络原居民,他们感知事物的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关注对象的视角由对客观对象的关注转向了对符号和现实关系的关注。文化符号以优雅之身与青少年心理需求相对接,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在此背景下,充分发挥文化符号统括力、凝聚力和创造力,让雷锋精神成为更生动的文化符号,对于推进雷锋精神学习常态化、长效化、时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雷锋精神文化符号的生成机制

人类文化以符号和仪式为表征得以传承,即可以通过与符号相对应的某些抽象意义实现文化符号的表达、审美及教育功能。[1]雷锋精神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结合的产物,在内涵拓展中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遵循,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肥沃土壤,以中国革命精神为血脉根基,这是其经久不衰的理论基础。[2]雷锋精神历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浸润和洗礼,已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我们心中的文化传承和符号印记。

(一)文化传承,夯实雷锋精神文化符号

雷锋精神来源于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资源,熔铸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结晶,并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在中华大地上已经打下了坚实的道德和价值烙印,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代表符号,深深印在了每个中华儿女的心里,滋养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心灵。

雷锋精神不是被“制造”出来的。中国的优秀文化孕育了雷锋精神,是新的经济制度、政治环境、文化氛围培育了雷锋精神,是中国社会的巨变以及火热的实践造就了雷锋精神。[3]雷锋精神在社会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共有的文化认知和价值选择,雷锋精神所包含、所倡导的仁爱、见义忘利、见贤思齐、爱国敬业、积善成德、甘于奉献等行为准则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结晶和升华。

(二)社会弘扬,彰显雷锋精神文化符号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自此学雷锋活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代代相传,涌现出了一批批雷锋式的先进集体和模范人物,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学雷锋、做雷锋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学雷锋活动成为我国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项引导和自觉相结合的常规性群众运动。60多年来,雷锋及雷锋精神通过著作文本、主题画作、影视作品、活动实践等,已经尽人皆知、深入人心。“学雷锋、做好事”已成为中国社会中特有的文化价值符号和社会主义道德价值取向的一面光辉旗帜,获得全国上下的共同宣扬、认可和追求。

(三)内在认同,优化雷锋精神文化符号

雷锋精神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雷锋无私奉献的“志愿精神”、爱岗敬业的“螺丝钉精神”和刻苦钻研的“钉子精神”等,蕴含着催人向善向上的人生哲理和人性光辉。随着时代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雷锋精神的认识更加深入,逐步从政治认同走向社会认同,学雷锋、做雷锋的认同感不断增强,在公共生活中与雷锋精神的联系更为紧密,学雷锋成为每一个普通人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自觉实践。

雷锋精神跨越了时间、阶层、地域、职业等,以各种符号中的艺术形象走进社会生活,发挥着符号示范作用。雷锋精神作为人类普遍认同和需要的品质,并没有因时代变迁而被否定。[4]雷锋精神蕴含的高尚行为与境界已经穿越国界,打动世人。学雷锋活动逐渐走出国门,从亚洲的日本、韩国扩展到欧洲、非洲、美洲的诸多国家,涌现出无数“洋雷锋”。美国《时代周刊》说:“雷锋精神是中国人民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有力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二、基于文化符号弘扬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

马克思指出,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5]当下,由数字、移动等新技术衍生出来的新媒体成为青少年日常生活学习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新媒体时代,充分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基于文化符号视角,积极推进雷锋精神价值的时代化阐释,既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新时代雷锋精神话语体系构建的应有之义。

(一)以文化符号的统括力提升雷锋精神社会认知

人是符号的动物,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代表性的特征,并且人类文化的全部发展都依赖这些条件,这一点是无可争辩的。[6]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技术为文化符号传播提供了新的方式和平台。依靠文化符号,人们日益从特定的空间和时间制约中解放出来,从当下具体经验中达到对事物的一般性理解,从而使人类更具有智慧和理性。

文化符号作为雷锋精神的表达方式,不仅包含民族文化在新的条件下得以延续的条件,也内蕴某种现代性的转换之义,生活在这个话语体系中的人都能在知而不觉中接受它所表达的意义。正常情况下,符号选择注重简化文本和转化文本,以便提高可读性和可识性,使不同阶层的人具有一致的解读效果。将雷锋精神符号化,人们从具体的雷锋故事、雷锋图片中脱离出来,从单一、片面的具体文本中解脱出来,推动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从而让人们更加全面、系统地了解雷锋和雷锋精神,深化雷锋精神的社会认知度,为社会发展树立起强大精神标杆。

(二)以文化符号的凝聚力增进雷锋精神的价值认同

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各个历史时代的人类绝不是单以自己当下的经验,而是以世代积累并传递下来的经验面对外部世界的。文化符号“将陌生的东西熟悉化、将未知的东西理解化、将潜在的东西现象化、将自然的东西人文化、将人的外部世界符号化”[7],从而形成内外同一的符号系统。而符号系统正是经验累积和传递的基础,持续的经验累积和传递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雷锋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以共同的价值认知和社会共识的表现形式不断累积、传承和发展,有关头像、物品、言语等外在的东西通过长久的积淀形成共同的符号认知,内在精神价值和外在表现特征以文化符号和视觉形式实现了有机统一,这为雷锋精神的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融于一体提供了可能。

雷锋精神文化符号通过简洁醒目的内容、形象有趣的表现方式广泛融入青少年对雷锋精神的理解和阐释中,让雷锋精神的符号指向和价值意蕴更具人性化、生活化,让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受雷锋精神的魅力,进一步增强雷锋精神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促使人们不断体悟雷锋精神,进而实现人生觉解,提升精神境界。

(三)以文化符号的创造力推动雷锋精神的创新和践行

在人类实践中,符号虽然不直接参与人类生产实践,却为人类开辟了一个新天地,借助于符号的社会属性,以及在社会属性下的约定俗成,人们保持着经验的连续性。新媒体时代,各类信息充斥于网络,影响着人们的辨别和认知,雷锋精神符号化能够让雷锋精神借用其“名字、战斗口号和衣服”,从眼花缭乱、烦琐杂乱的信息中剥离出来,从芜杂多元中展示出雷锋精神恒久长远的价值,并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和发展,演出世界历史的新的一幕。

互联网、新媒体具有及时、生动、便利、开放等特点。借助信息技术及网络平台,一方面可将雷锋精神这一文化符号便捷地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实之间架起一座由此及彼的桥梁,推动雷锋精神的传播渠道和空间得到有效拓展;另一方面可使雷锋精神更生活化、可视化、立体化地展示出来,使雷锋精神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进一步增强,更有利于推动雷锋精神的学习和践行。

三、雷锋精神文化符号的传承路径

新时代多媒体技术为文化符号传播提供了便捷的、大众化的载体和平台,塑造着“他人世界”,不断改变着人们感受世界的方式。实践中我们要将传统优势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推进雷锋精神符号化教育资源库建设,构建雷锋精神符号化数字平台,创新新时代雷锋精神教育实践方式,让雷锋精神在文化符号“建构-传播-再生产”中得到传承、创新和发展,在祖国大地上蔚然成风。

(一)推进雷锋精神符号化教育资源库建设,科学认知雷锋精神

雷锋精神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始终与各时代的社会需求相对接,总是在回答和解决时代所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中不断充实、完善和发展。新媒体时代,青少年学习、生活都离不开网络,为此要充分挖掘雷锋和雷锋精神的档案史料、个人口述史、文献资料、网络文化资源,结合当下最新研究成果、典型案例等,运用大数据技术将传统雷锋精神的相关文字、图片资料制作成微视频、微漫画等构建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融入式、体验式雷锋精神教育资源库,进而实现无缝隙衔接,满足人们不同形式的精神需求。

(二)构建符号化数字平台,全面弘扬雷锋精神

每个社会个体的思想观念、道德水平和现实需求都存在差异,因而每个人心目中的雷锋各有不同,对雷锋及雷锋精神的理解也会不同,千篇一律的宣扬很难打动每个人的心灵。新媒体时代,我们要充分运用新媒介、新载体、新方法、新技术构建雷锋符号化精神数字平台。一方面充分利用新媒体全面弘扬新时代雷锋精神,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雷锋精神阐释和教育活动;另一方面采取点对点、面对面等方式,因需施教,多样化供给、精准化投放,让雷锋精神在润物无声中浸润、涵养青少年的心灵。

(三)结合传统优势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入践行雷锋精神

推进雷锋精神时代化,既要有内容的时代化,又要有形式的时代化。当下网络世界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现代传播媒介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交往在内容、场域、形态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媒体时代,要将传统优势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在充分利用已有先进经验做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雷锋精神教育方式,以新时代数字虚拟网络平台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激发人们内心深处至善至美的追求,让学雷锋活动进一步得到群众的认可和支持[8],推动雷锋精神创新发展。雷锋同志是平凡的,任何人都可以学到;雷锋同志是伟大的,任何人都要努力才能学到。[9]学习者既要从“言行貌”上体现雷锋形象,又要在思想上打上雷锋精神的烙印。一方面要发挥传统优势,充分利用学雷锋纪念日等,发挥身边榜样的引领作用,深入推进学雷锋活动,将学雷锋活动融入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实践中;另一方面要注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形式、多载体展示榜样真善美的力量,在全社会形成尊崇榜样、学习榜样的良好氛围,推进雷锋精神传承常态化、动态化和长效化。

参考文献:

[1]于群.文化符号在德育中的作用[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2(3):10-12.

[2]陶倩,石玉莹.60年来雷锋精神内涵拓展的历史过程、逻辑理路与基本经验[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22(3):53.

[3]郑小九.雷锋精神:制造的,还是生成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35):7-9.

[4]朱宁波,袁媛.青少年道德榜样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J].教育科学,2013(5):64-69.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20.

[6]卡西尔.人伦[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35.

[7]孟华.符号表达原理[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9.

[8]彭庆红,崔晓丹.学雷锋活动的发展演变及其规律初探——基于《人民日报》1963—2018年“学雷锋”报道的文献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20(1):84-93.

[9]肖卜文.雷锋精神的特质与学习优势[N].湖南日报,2012-03-20(9).

责任编辑︱刘 烨

*本文系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2021年度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大学生榜样教育实效性提升路径研究”(21CSZJ26)研究成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