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新时代劳动教育研究的几“点”思考

作者: 贾蕾

摘 要 劳动教育是近年来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在学术成果呈现相对“井喷”的态势下,新时代劳动教育研究仍有诸多要点需要厘清、挖掘与探讨。其中,劳动和劳动教育基础理论构成基本点,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和任务构成落脚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构成关键点,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有机协同构成着力点,劳动形态和教育方式变革构成增长点,教育对象和研究视野扩展构成拓展点。把握这些要点并持续加以深化,有利于新时代劳动教育研究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 新时代;劳动教育;劳动教育研究

作者简介 贾蕾,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系主任、讲师

劳动教育是当前学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新时代,《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发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提出、《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出台与《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印发等,使劳动教育引发学界关注。学者们基于不同视角加以阐发,形成大批研究成果。在此背景之下,劳动教育研究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厘清、哪些方面亟待深化、哪些新意可供挖掘,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立足现有基础,总结和提炼新时代劳动教育研究的基本点和落脚点、关键点和着力点、增长点和拓展点等,不失为有益探索。

一、基本点:劳动和劳动教育基础理论

基本点,即某一事物的根基或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理论研究作为学术研究的基础,应该首先得到夯实。具体而言,劳动教育理论是劳动教育研究的底基,进行劳动教育研究又离不开对劳动的研究,因而劳动和劳动教育基础理论共同构成劳动教育研究的基本点。

一方面,新时代劳动教育要进一步夯实劳动基础理论。当前,学界虽然已经围绕劳动的概念、内涵、特点和作用等作出多重阐释,但也存在需要统合的状况。一是要继续完善“劳动”的概念界定。有学者将其定义为“人有目的地用自己的体力和智力改变自然物,使之成为满足人类生活所需要的物品的活动”[1];有人认为其“多指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活动”[2];还有人基于经济学、哲学和教育学等视角作出阐释。多元探讨确有必要,但不加整合很难精进,因此有待持续提炼总结。二是要继续厘清劳动的现实边界。对劳动的不同认知以及认知的不同偏重,直接影响到劳动认定。学者们依据不同标准将劳动划分为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生产性劳动与服务性劳动、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等。这些概念在表述上层次分明,可一旦进入具体领域便出现争议。以学习为例,有学者认为学习是劳动,有的则指出学习在严格意义上又不是劳动。学习通常被视为一种脑力劳动,但在学校中又与劳动分割开来,劳动被狭隘化为体力劳动等。对劳动泛化或窄化的规避,需要通过夯实理论来实现。

另一方面,新时代劳动教育研究要进一步夯实劳动教育基础理论。学界围绕劳动教育的概念、内涵、类别和地位等作出诸多思考,同样也需厘清相关问题。一是要继续完善“劳动教育”的概念。有学者将其定义为“使青少年学生获得正确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情感、劳动精神,了解和懂得生产技术知识,掌握生活和劳动技能,在劳动创造中追求幸福感的育人活动”[3];有的认为其是教育者在一定时空中对受教育者的劳动意识、精神、知识、态度、情感、意志、技术、技能和习惯等施加影响的一种教育活动[4]。这些定义既有共性又有区别,需要通过磨合来达成共识。二是要继续澄明劳动教育内涵。劳动教育由“劳动”和“教育”两个词构成,二者都具有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结合后使劳动教育内涵更趋复杂。学界目前主要从“通过劳动的教育”“关于劳动的教育”和“为了劳动的教育”[5]三方面把握,也存在“为了劳动(者)的教育”“在劳动中进行教育”[6]和“具有劳动性的教育”“通过劳动来进行的教育”[7]等提法,对此要加以厘清。三是要继续深化劳动教育分类。目前有学者依据劳动分类来划分劳动教育类型,有的提出自我劳动教育、家庭劳动教育、学校劳动教育和社会劳动教育,还有的从认知、情感、能力和行为层面展开思考。这些分类如何更加系统和更为完备,值得详细探讨。

二、落脚点: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和任务

落脚点,即相应对象的落点或归宿。落脚不稳,把握不准。劳动教育研究在夯实劳动和劳动教育基础理论的同时,还必须着眼现实,落脚于新时代的方位和任务,这样才能找准位置、把好方向,而不至于陷入纯而又纯、枯燥乏味的境地。

一方面,新时代劳动教育研究要立足和把握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时代方位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宏阔背景,劳动教育研究立足于新时代才能更具时代特点和风韵。一是要提高立意和站位[8],深入洞察新时代。新时代不仅标示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发展,而且意味着国家整体境况和社会现实状况的提升。劳动教育研究要立足新时代、审视新变化、考察新发展,以更好适应新时代。二是要树立历史思维和眼光,考察新时代劳动教育与我国不同时期劳动教育的关联和差异。关注新时代并不意味着对历史的忽略,我们党历来重视劳动教育,正是不同时期的劳动教育促进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发展。对比研究新时代前后劳动教育开展的动因、内容、形式和影响等,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超越与创新。此外,还要注重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文化,在新发展阶段上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另一方面,新时代劳动教育研究要服从和服务新时代的历史任务。学术研究适应和服务时代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价值,劳动教育研究理应服从和服务于新时代的目标任务。新时代在表明我国建设成就的同时,也对我们今后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一是要关注新时代的新任务,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的推进和实施。随着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开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迫近的历史任务,新时代劳动教育研究要注意强化与强国目标和复兴梦想的有机衔接。二是要聚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育和培养。新时代劳动教育研究要关注劳动教育的重大价值、明晰劳动教育的战略意义[9],并最终落脚于学生成长成才、《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教育强国目标的实现,以确保自身坚持正确方向和担负时代使命。

三、关键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

关键点,即事物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或应投入较多精力解决的问题。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研究的关键点。其之所以关键,在于大中小学作为青少年学生的主要聚集地,能否对其进行持续有效的劳动教育关乎学生未来和民族发展。但现实是,大中小学在教育内容和模式上存在较大差别,一体化推进难度较大。当前,学界在目标、内容、课程和评价一体化等方面有所探讨,但仍需在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深入推进劳动教育的整体化和系统化建设。

一方面,新时代劳动教育研究要深化对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的探索,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提供科学指导。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其客观运行规律,学生成长和教育发展亦是如此,认识学生成长规律是把握教育规律的客观前提。一是要深化对学生成长规律的研究,更加精准科学地制定劳动教育目标和优化劳动教育方案。二是要深化教育规律研究,分类施策、因材施教。《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此作出较为清晰的安排。新时代劳动教育研究要在深入把握教育规律的同时,理解其内在深意,在整体布局、科学构建和分段设计中推进劳动教育梯次跃迁、循序渐进和螺旋上升。

另一方面,新时代劳动教育研究要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推进劳动教育教材、教师和教学一体化建设。教材、教师和教学为劳动教育所必需,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一体化建设离不开这些方面的一体化。一是要深化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教材的一体化研究。教材是教育内容的载体,当前各类劳动教育的教材出现,但质量略显参差。新时代劳动教育研究要从纵向贯通角度进行统筹,助力教材规范完备。二是要深化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师的一体化研究。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和推进者,提高教师的劳动认知和水平极为必要。新时代劳动教育研究要深入探究教师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机理,深切思考各阶段教师的衔接问题。三是要深化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学的一体化研究。教学是教育的基本展开形式和重要手段之一,具体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锻炼等。新时代劳动教育研究要注意抓取各地区、各学校的有益实践,在分析梳理和有机整合后进行总结提升与合理运用,以切实提高教学方式的连贯性和适配性。

四、着力点: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有机协同

着力点,即工作中需要着重着手的地方或持续增进的畛域。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一体化推进,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横向协同。新时代劳动教育研究分别着眼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并集中思考三者的协同问题,有利于改变现实中合力不足的状况、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资源整合、空间拓展与实效取得。

一方面,新时代劳动教育研究要着力考察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现实状况。一是要深化对学校教育组织、教学管理和条件保障等的研究。学校除对教师、教材和教学作出安排外,还担负劳动教育组织管理和条件保障等职能。新时代劳动教育研究要探求当前学校劳动教育的组织、管理和保障实况,明晰其运行机制和现实优缺,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意见和完善建议。二是要深化对家庭作用和教育方式的研究。针对现实中部分家长溺爱子女和忽视劳动的状况,劳动教育研究要深化原因剖析、找准问题症结、谋求化解之策。同时,要着力思考可供家庭开展的劳动教育内容和行之有效的方式。三是要深化对社会影响和改进措施的研究。社会上的劳动氛围浓厚与否、舆论正向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劳动态度和行为。国家通过弘扬劳动精神和推进劳模表彰等取得一定成效,但鄙视劳动特别是体力劳动的心理和现象仍然存在。学界目前主要从身心二元矛盾、传统观念作祟、多元价值冲击、市场经济影响和公平正义有待推进等方面作出分析,新时代劳动教育研究要继续深究因由,并提出更具实操性的策略。

另一方面,新时代劳动教育研究要着力增进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有机协同。一是要着力推进学校与家庭的协同。当前,家校合作主要借助家长会、家校合作委员会和家长学校等推进,劳动教育研究要在探究这些形式开展情况和现实成效的基础上,尝试寻求新的协同方式。二是要着力推进学校与社会的协同。目前,校社协同主要通过学校与校外单位、企业联系,引导学生去校外参观实习或邀请社会力量进校讲课等,取得一定成果,但也具有临时性和不稳定性。新时代劳动教育研究要在把握这些形式基础上,探索长期稳定的协同模式。三是要着力推进家庭和社会的协同。当下,部分家庭和社区虽然在劳动教育上产生一定联系,但也存在“扎堆盖章”“打卡拍照”等形式主义的问题。新时代劳动教育研究要在探明这些现象生成缘由的基础上,思考和提出切实性举措。此外,学校、家庭和社会分属不同领域,仅凭学校力量很难实现与家庭、社会的深度衔接,单靠鼓励倡导也较难激发起大众的自觉参与,劳动教育还需要借助党和政府的力量。而党和政府如何助力校家社协同,真正打造出全员育人格局,同样值得下力气研究。

五、增长点:劳动形态和教育方式的变革

增长点,即事物发展中的新兴要素或潜在力量。劳动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时代变化推进劳动形态改变和教育方式革新。在融合农耕社会的手工劳作、工业社会的机器加工和信息社会的数据处理之后,当前劳动形态更为复杂、教育方式也更为多样,这些都成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研究的增长点。

一方面,新时代劳动教育研究要根据劳动形态变化来促进自身增长。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使得人工智能被大量运用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它不仅催生出新的劳动样态,而且引发了学界对技术运用的思考。一是要加大对人工智能的关注力度,深化劳动与技术的关系研究。囿于特定生产力水平,以往的劳动教育研究多着眼于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生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等方面。人工智能的发明和运用,为社会带来智能劳动、数字劳动与情感劳动等新内容。学界对此已有洞察,要及时跟进和持续追踪。二是要关注劳动形态变化带来的社会影响,推进研究纵深发展。现代技术的运用不可避免地对人类劳动造成影响,有学者分析,第一、第二产业中的生产人员和第三产业中的部分人员将被人工智能替代。Chat GPT的出现,也引发劳动力市场担忧。不过,“新的劳动形态并不会完全取代旧的劳动形态,而是逐步替代、有限替代、交融并存”[10]。现实中又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网约配送、人工智能训练和互联网营销等新的劳动样态。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状况,将各种形态纳入研究范围。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