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思政课“五维十步”教学模式 逻辑探赜与体系建构
作者: 李海涛 田玉杰摘 要 研究生思政课“五维十步”教学模式包含了“五维”“十步”两个层面。“五维”指的是导、学、研、评、实五个维度,属于理念层面;“十步”指的是十个步骤,属于操作层面。建构主义、成果导向、课程特殊性,构成了其理论逻辑;研究生思政课教学的基本情况则是其现实逻辑。在逻辑探赜的基础上,通过坚持“五维”理念、设计十个步骤、运用新的方法、实行多元评价,构建“五维十步”教学模式体系。
关键词 研究生思政课;五维十步;教学模式;体系建构
作者简介 李海涛,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田玉杰,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1]研究生思政课要讲深、讲透、讲活,其重要路径就是不断探索教学新模式,推动课程改革创新,增强教学效果。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增强,不能仅从某一方面入手,而要形成系统合力。而构建研究生思政课“五维十步”教学模式就是形成系统合力的关键所在。
一、研究生思政课“五维十步”教学模式的理论逻辑
从理念层面来讲,研究生思政课“五维十步”教学模式指的是导、学、研、评、实五个维度。它有着内在的理论逻辑。
(一)“导”“学”理念: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是为改进教学而提出的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一方面,就学习的意义来说,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传授并不是直接由教师教习所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在别人的协助下,经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另一方面,从学习的方式来讲,建构主义在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注意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因此,在构建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模式时,应当坚持“导”“学”理念,即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习为中心,帮助学生探索、发现建构知识的意义以及其与所收集资料的联系,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尽可能帮助学生交流学习。
(二)“评”“实”理念:成果导向
将成果导向理念应用于研究生思政课,就是要从评价、实践两方面来考核研究生思政课的效果。一方面,从评价的角度来讲,依据成果导向进行考核体系的制定。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将研究生每个阶段的学习成果、参与情况纳入评价体系;坚持评价形式多元化,依据实际情况,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利用小组集中探讨、收集资料、撰写课程论文等多种形式,来映现研究生的学习成果;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采用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等多种形式,构筑教师与研究生之间的深层次互动,激发研究生参与课程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从实践的角度来讲,坚持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理念。研究生思政课的学习,是要让研究生不仅形成道德认知、增进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更要成就道德行为,实现从“知道”到“体道”的转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成研究生的自我追求,从而达至“成人”。
(三)“研”的理念:研究生思政课的特殊性
研究生思政课是高校思政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研究生进行系统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在学习方法、知识储备、认知框架、思考技巧等方面都有显著的进步。因此,研究生思政课的教学应以创新性、前沿性、国际性为课程引擎,以探究式的教育与学习为主要形式,引导研究生在理解认同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所谓创新性,是指研究生思政课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所谓前沿性,就是研究生思政课要对前沿问题进行探究,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提高其科研水平。所谓国际性,是指研究生思政课要有国际化视域和全球化视野,既要培育和弘扬爱国精神,又要面向世界,善于吸收和借鉴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
二、研究生思政课“五维十步”教学模式的现实逻辑
长期以来,研究生思政课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积累了很多成熟和有效的经验,对研究生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正面推动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明确研究生思政课教学现状,是构建研究生思政课“五维十步”教学模式的现实逻辑。
(一)研究生思政课教学的现状调查
为深入调查研究生思政课教学状况,我们在全国遴选不同层次与类别的20所高校1,300名研究生和50名教师作为研究生思政课教学调研样本,开展实证研究。通过教师类问卷、学生类问卷、深度访谈等形式获取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同时,运用大数据对各类思政课慕课、微课以及思政课类APP进行数据分析。其中,研究生问卷共发放1,3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38份;研究生思政课教师问卷共发放50份,收回有效问卷46份。
第一,大多数研究生认为学习思政课是非常必要的,但他们参与思政课的热情却不是很高,真正对思政课感兴趣的则相对较少。据调查,认为学习思政课“有必要”的占33.6%,“有一定必要”的占26.2%。也就是说,近六成的研究生认为有必要学习思政课。但是调查发现,学习非常积极和比较积极的仅占33.0%,对思政课感兴趣的仅占9.4%。
第二,大部分研究生认为思政课是有作用的,但相当一部分研究生认为思政课和科研活动关系不大。据调查,大部分研究生认为思政课有一定作用,其中认为“有作用”的占18.4%,认为“较有作用”的占51.2%。但是,31.9%的研究生认为思政课和自己的科研活动关系不大。
第三,研究生对思政课的满意度不高。据调查,42.4%的研究生认为思政课效果一般,8.5%的研究生明确表示不满意。这说明,一半左右的研究生对思政课并不满意。
第四,研究生思政课受内外因素影响较大。从外部因素来看,主要是手机等电子产品、市场经济的功利性等方面的影响。据调查,32.6%的教师认为手机等电子产品影响了研究生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29.7%的教师认为是市场经济的功利性影响了研究生的就业观。仅有17.4%的研究生对“理论知识”有学习的兴趣,大多数研究生对于“与考博、就业有关信息”有兴趣。从内部因素来看,研究生思政课的传统教学模式难以引起研究生的兴趣。据调查,研究生思政课“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占比依旧很高。相比于本科生思政课,研究生思政课改革创新力度更小。
(二)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研究生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这就要求我们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以期在此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一,教学理念更新慢。据调查,当前研究生思政课的教学理念基本上还是遵循传统灌输式教学,主要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很少从研究生的角度来设计;主要从教学大纲出发,很少结合研究生学术科研活动;主要进行知识传授,很少进行思想引领;和本科生思政课内容重复较多,体现研究生层次的内容较少。现代教学理念要求我们以教师为主导、以学习为中心,结合学生特点,及时转换教学理念,跟上时代发展。
第二,教学主体差异大。据调查,大部分研究生思政课教师讲政治、有情怀、理论水平高、教学能力强,深受研究生喜爱。但也有部分教师教学水平不高、教学方法陈旧、学生满意度低。究其根本,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投入不足。目前,研究生思政课教师一般也承担本科生思政课教学。在当前的体制下,本科生课程得到的关注更多,认可度也更高。教师在本科生课程上的努力,能够在教学比赛、教研项目、职称评审、教学计酬等方面有较好的体现。相对来讲,研究生思政课得到的关注比较少,认可度也比较低。这种情况下,教师们就会有所侧重。二是能力不够。研究生思政课重在探究式教育,强调理论深度。这就要求研究生思政课教师有更高的理论素养、更强的研究能力。而很多研究生思政课教师在这方面能力不足。
第三,教学客体独特性强。研究生群体有着自己的突出特点。一方面,研究生群体虽然数量规模较小,但是人生阅历更丰富、知识广度更宽阔、心智更加定型。这就意味着,适用于本科生思政课的教学方法不能照搬到研究生思政课上来。另一方面,研究生以研究为主,其主要学习任务是进行科学研究。他们更关注本专业的研究领域,而对研究生思政课的理论知识不甚感兴趣。这就要求研究生思政课教学要从研究生的特点出发,要和其学术科研相结合,要突出知识的高层次性、理论深度的拓展性、思想引领的及时性。否则,很难在研究生思政课堂上引起他们的共鸣。
第四,考核方式不合理。据调查,当下研究生思政课大多仍采用期末考试、实践作业、课堂表现等方式来考核。这些方式很难全面反映研究生的创新性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研究生的学术、科研关系也不密切。53.7%的研究生认为思政课考核方式陈旧单一、不合理。这说明,当前研究生思政课的考核方式已经得不到研究生的认可,到了必须进行改革的时候了。
三、研究生思政课“五维十步”教学模式的体系构建
在分析研究生思政课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基于研究生思政课“五维”理念,我们尝试构建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新模式。
(一)遵循“五维”理念
研究生思政课“五维十步”教学模式的“五维”理念即导、学、研、评、实五个维度。“导”就是以教师为主导,其目的是保证研究生思政课的政治性、方向性、思想性和科学性。“学”就是要以学习为中心,目的是变研究生思政课教学过程为学习过程,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研”就是突出研究生思政课的研究特点,实现研教结合。“评”就是评价方式,要实现多元化评价。“实”就是实践教学,要树立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理念。我们既要让研究生思政课教师具有新的教学理念,也要将理念贯彻给研究生,激发其自主学习的热情。
(二)设计十个步骤
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设计了研究生思政课教学的具体步骤,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十个步骤。其中,一二三四步为课前环节,五六七步为课中环节,八九十步为课后环节。
第一步:准备。课前,研究生思政课教师要做好这些工作:学情及教学目标与内容的分析、教学专题设计、线上教学内容的设计与更新、线下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衔接。第二步:学习。课前,研究生按照教师要求,学习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教材内容、线上教学视频、教学资料等,初步理解所学知识,并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积极和教师、同学进行交流。教师应关注研究生的学习情况,并引导学生进行朋辈交流。第三步:研读。课前,研究生阅读和教学主题相关的原著、原文,分析和研究相关原理,并进行讨论和交流。教师要及时和研究生就研读情况进行交流。第四步:反馈。课前,研究生将学习、阅读、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反馈给教师。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要进行全面分析、归纳、总结,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重点讲解。第五步:测验。课中,教师通过智慧教学平台进行当堂测验,检验研究生课前自主研究预习的情况,并针对测验中反映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第六步:讲解。课中,针对学生的反馈和测验的情况,教师答疑释惑,剖析问题所在,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完美结合,为学生拨开思想迷雾,大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获得感。第七步:汇报。课中,基于合作学习的思路,以课题项目为前提,学生自主组合小组,按照教师的规定,研究本课题相关问题,进行学术汇报,旨在提高研究生学术研究、语言表达、合作沟通等能力。第八步:反思。课后,研究生对自我在课堂上的表现做出学习满意度的评价,及时反思自己是否掌握了学习目标。“学生要在生活和自主学习中表现出色,就必须学会评价他们自己的工作。”[2]通过让研究生上传思维导图等,帮助其厘清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完成自我评价。第九步:交流。课后,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思维导图、反馈的各种问题,通过智慧教学平台,进一步交流、解答。第十步:研究。课后,教师要引导研究生运用课堂所学的理论,对现实中遇到的具有学术性的问题进行探究和剖析,并通过智慧教学平台提交实践报告。
(三)运用新的方法
研究生思政课“五维十步”教学模式要善于运用新的教学方法。科学、合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有利于研究生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第一,翻转课堂。翻转课堂带来的最大变革源于观念的更新,这意味着教学应以学生学习为核心,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构建以研究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并通过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互动来促进知识的累积和能力的提升。翻转课堂将研究生塑造成课堂中的“主角”,这一角色转变的目标是激发研究生的独立探究精神,以解决研究生思政课乏味和学生分心的问题。翻转课堂利用智慧教学平台,实现了课上与课下、线上与线下同步的“大课堂”模式,突破了教与学的时空限制,将讲、教、学、研整合在一起,实现了教与学的真实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