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的学校德育:四个判断标准
作者: 李西顺
摘 要 面向未来的学校德育讨论的是学校德育的未来属性,而学校德育的未来属性是以学校德育的本质属性为根基的。愈往未来发展的学校德育,“事、德、道、心”四大要素的涵盖范围就愈全面;愈往未来发展的学校德育,“德福一致”结构就愈发显明;愈往未来发展的学校德育,德育的精神享用属性就愈发显明;愈往未来发展的学校德育,德育的情感属性就愈发显明。
关键词 学校德育;高质量德育;判断标准
作者简介 李西顺,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什么样的学校德育是面向未来的学校德育?
面向未来的学校德育讨论的是学校德育的未来属性,而学校德育的未来属性是以学校德育的本质属性为根基的。越是向未来发展,学校德育的本质属性就愈发显明。越是向未来发展,学校德育就越是能够呈现它自身,成为它自身。“未来”是一个“厚概念”体系:“未来”不仅是“时间概念”,更是“价值概念”。当时间概念以价值概念为根基,具备了价值载荷,“未来”才是“厚概念”体系。基于育人价值内涵的未来学校德育,不仅是未来的德育,更是德育的未来。
那么,未来的学校德育是什么样的?面向未来的学校德育的判断标准有哪些?
一、愈往未来发展的学校德育,事、德、道、心四大要素的涵盖范围就愈全面
先来看德育之“事”。面向未来的学校德育处理好德育过程中的各种“事”依然是重要基础,这些事包括学校德育评价、学校德育课程建设、家校社沟通协同、班主任的日常事务等等。但是,若学校德育仅是忙于应对和处理各种“事”,就会遮蔽学校德育的本质属性,学校德育就很难迈向价值层面的未来。在处理各种“事”的同时,要关注“事”所依托的“德”之维度。
如果说“事”是树叶,则“德”是树干,是承载“事”的价值依托。例如,班主任在日常的班级管理过程中,要处理各种各样的琐事。但是,班主任要知道,处理日常的班级管理事务这一过程本身,不能就事论事,而是要通过日常事务的处理,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么处理,为什么采用这种方式来处理。班主任的处理方式本身就折射出班主任对“德”的理解,就是班主任自身之“德性”的展现过程,就是班主任对“德”的示范过程。也就是说,学校德育之“事”的处理过程是学校之“德”的展现过程,是教师之“德”的展现过程。
“事”是枝叶,“德”是树干,那么,“道”则是树根,是“事”和“德”的价值源泉。在学校德育中,“道”是为“事”和“德”提供价值养分的,是学校价值教育的源头活水,也可以视为处理学校之事、呈现学校之德的本质规律所在,是学校德育之所以为学校德育的本质规定性所在,“事”和“德”都要符合学校立德树人的本质规律。
进一步讲,规律也要存于心内,化为心力方能转化为实际的德育力。儒家强调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强调“心外无物”。学校德育中的事、德、道,都在“心”内,学校德育是“心育”。“心”,指的是道德主体的生命整体存在状态。学校德育中的事、德、道,最终都要落实为纯善之心,落实为人之德性美善的“诚”和“正”的生命状态,“诚意”“正心”乃是修齐治平的根基。而且,越是往未来发展的学校德育,就越是一种多主体之“心”的“共育”:师生共育、家校共育等等,不仅强调学生的心灵培育,同时强调教师的德性涵蕴,还强调通过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的共育,培育家长的美德之心。
如果说“事”是枝叶,“德”是树干,“道”是树根,那么,“心”是什么?“心”乃是道之所存,是土壤、空气、阳光……学校德育的生命之树生存于其间,须臾不可离。至此,我们可以来总结第一个标准:在“事、德、道、心”的分析框架内,我们可以看到,越是往未来发展,学校德育就越是在这四大要素中涵盖得更为全面,避免偏颇。
二、愈往未来发展的学校德育,“德福一致”结构就愈发显明
“德福一致”结构是伦理学的底层逻辑,而伦理学是学校德育的哲学基础。在学校德育的伦理结构之中,越是向未来发展,“德福一致”的底层逻辑结构就愈发显明。德福一致的伦理结构,强调的是道德与幸福之间的内在价值一致性。道德与幸福之间的关系,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恰如鲲鹏展翅,若只强调左翅而忽略右翅,鲲鹏何以翱翔天际?同理,在未来的学校德育中,美德与幸福是一体两翼的关系,本为一体,只是表征为两个不同的侧面而已。
实际上,在家庭结构中亦是如此。例如,在家庭生活中,夫妻之间不能单方面要求对方为家庭做奉献,而应相互付出相互尊重,在要求对方奉献的同时,还需要考虑自己为对方做了什么,自己为家庭的幸福生活做了什么。再如,在学校德育过程中,好的关系才是好的德育。学校德育不仅要看到学生,同时要看到教师。学校德育不只是学生德育,还是师生共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还要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
因此,愈往未来发展的学校德育,愈是强调一种基于“德福一致”结构的师德概念。也就是说,当我们谈及未来的师德概念时,一定是基于教师幸福来谈的。在这个意义上讲,师德培塑的一个重要秘诀是:教师自己成为一个幸福的人。一个不幸福的教师,很难在价值充盈意义上体悟师德,很难培育出幸福的学生。而且,如果失去了幸福根基,教师个体就会面临德福不一致的结构失衡困境。
外在的师德规范仅能告诉教师“什么是应该做的”,只有内在的价值情感认同才能让教师体悟到“什么是值得做的”。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力量,是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所感受到的自身生命力的不断涌现,感受到的因从事教师这一职业所带来的尊严与幸福。从词源学上看,“专业”(profession)这一概念具有“以……为业”“信奉……”之义 。就此意义而言,教师这一职业的“专业性”,不能简单地基于知识技能来判定。教师这一职业的“专业性”实际上表征的是“使命、宣誓、信仰、承诺”等层面所显现出的情感本体属性。“教师”这一职业,是一种对教育价值的内心体认、道德坚守与灵魂呵护。
三、愈往未来发展的学校德育,德育的精神享用属性就愈发显明
鲁洁先生曾发表过一篇文章——《试论德育之个体享用性功能》,文中强调的是学校德育之于德育者的精神享用属性。也就是说,教师的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实际上对于教师自身而言也是一种精神享受,教师不再是“苦行僧”,而是收获了“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教师幸福感的精神享用者,教师能够通过敬业奉献而体验到教师这一职业的幸福感。在这样的职业生活状态中,教师的精神生活的幸福属性愈发显明,未来的学校德育对于教师而言具有“心流”体验。因此,也可以说,第三个标准德育的精神享用属性与第二个标准“德福一致”的结构是一脉相承、相互印证的。
愈往未来发展的学校德育,愈是“无痕”的心灵德育,这就强调学校德育这一社会活动,对于参与其中的任何一方而言所具备的精神享用属性。精神享用属性,是“道德责任”的黏合剂,是打通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之间鸿沟的媒介和桥梁。学校德育成为未来学校教育的一种幸福生活样态,道德主体之间实现了基于精神享用属性的“共育”状态:围绕良好品德和美善价值而展开的共同的道德生活和道德交往,润心无声,自然而然。
梭罗在《种子的信仰》中有一段描述:如果你挖一方池塘,很快就会有水鸟、两栖动物及各种鱼类,水生植物如百合等,自然开始往里填东西。尽管你没有看见种子何时落到那里,自然看着它呢……同样,幸福的学校是一方池塘,未来的幸福德育是一泓润心无声的清泉……未来的学校德育,一定是德育的精神享用属性愈发显明的道德生活样态!
四、愈往未来发展的学校德育,德育的情感属性就愈发显明
李泽厚有一个概念——情本体。把这个概念运用到未来的学校德育的属性判断上来也是非常恰切的。大家可以写一下“德”字,会发现最后要落实到“心”上。也可以说,德育是心育。对于“心”,我们在第一个判断标准中曾做过整体阐明,此处则是强调“心”的情感属性层面,强调的是“心”在其heart层面上的意义,而非mind层面上的意义。在数字时代已经来临的今天,学校德育不能被ChatGPT牵着鼻子走,强调德育的情感本体属性至关重要。
近年来,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包含德育研究)领域,学术界有所谓的“情感转向”之说。聚焦到德育研究领域,情感转向实际上是对“德”之“心”的情感属性的进一步强调,以便使德育的情感本体属性更加显明,从而使德育即心育的育人规律更加显明。德育当然离不开理性、避不开规则,但是,德育最终是一种基于道德情感的道德生活,越往未来发展,此属性就越是显明。
丹尼尔·平克认为未来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是“进入右脑时代”。在其《全新思维:决胜未来的 6 大能力》一书中,丹尼尔·平克强调了“共情力”的重要性。夏丏尊先生也批评过学校教育中缺乏情感关怀的弊端:学校教育单从外形的制度上、方法上,走马灯似的更变迎合,而于教育的生命的某物,从未闻有人培养顾及。好像掘池,有人说四方形好,有人又说圆形好,朝三暮四地改个不休,而于池的所以为池的要素的水,反无人注意。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舍此,教育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
未来的德育研究必须高度重视“情感”这一视角。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一个人的德性培育不能过于依赖“理性”要素,“情感”要素对人的完整生命意义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最近的脑科学研究进展更是为这一观点提供了有力佐证。近20年来,学术界围绕“具身理论”“情感理论”展开了大量研究。如果进一步聚焦“情感”视角,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实证研究已反复确证“积极情感及具身感知”与“深层的道德学习”之间存在着的紧密联系。
综合上述四个判断标准,我们可以看到未来学校德育的幸福样态,这是一种“大德育”的状态,是一种“德美育”的状态。正如孟子所言:“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孟子·尽心下》)未来的学校德育将个体的美善本性扩而充之,使其盈满全身,并以此为“美”;使人自身充盈而且能够散发光辉,温暖照亮整个宇宙,并以此为“大”。教师为“大先生”,德育为“大德育”。未来的学校德育既是美的德育也是大的德育。
未来的学校德育是“高品质”的德育。“高”乃是指价值立意之高、之深。面向未来的学校德育,一定是基于价值内核来引领时代的德育生活样态,一定是“事、德、道、心”四位一体而不可偏废的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样态。“品”乃是指办学格局,三口之品自成天地,既是时空格局,更是价值格局,既心怀理想又脚踏实地。在这个格局之中,道德与幸福形成内在一致性的结构,德育强调其精神享用属性。“质”乃是指育人的质地、方法与境界。许慎所强调的玉之五德之首,乃是润泽以温,仁之方也。仁者,爱人也,基于情感属性的德美育和大德育是未来学校德育的质地,文质彬彬,润泽以温。
未来的学校德育将不再简单聚焦职业、能力、工具、技艺,而是聚焦人类自身最高贵的美善人性,使自由全面发展的个性在审美过程中自我实现并自我超越,完整呈现出人类大我的质朴的温暖善意和纯美的精神面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个性及其教育之深邃的内在性与人类审美大我的广袤永恒存在之间产生了最深层次的意义价值关联,人类美善的本质力量在未来德育中将得到最充分的显现!
责任编辑︱郭鑫超
*本文系江苏省2021年度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教师情感劳动的叙事性评价体系研究”(21JYA004)研究成果。本文根据作者2023年7月18日在重庆“新时代班主任工作学术研讨会”上所做的讲座内容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