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长江红”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作者: 吴聪慧
摘 要 为深入实施“红色根脉强基工程”、持续推进“党的知识进课堂”,浙江省杭州长江实验小学积极探索“一体·两翼·三化·四全”的课程矩阵,强化党团队一体化建设,深化家校社一体化协同,构建了“新时代·长江红”红色育人体系,引导学生学习红色知识,感悟思想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根植红色信仰。
关键词 育人体系;课程矩阵;实施路径
作者简介 吴聪慧,浙江省杭州长江实验小学书记、校长,高级教师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浙江省“红色根脉强基”工程,杭州长江实验小学秉持“导航式育人:让学习成为指南针,让教育为每个孩子的生命健康成长导航”的办学理念,开展具有校本特色的思政教育,构建出“新时代·长江红”育人体系,以“一体·两翼·三化·四全”的课程矩阵为实践路径,深耕红色教育,引领学生感悟思想伟力、积蓄成长力量,为新时期思政一体化在基层学校的生动实践提供“长江样板”。
一、确立“一体化”构架,锚定育人方向标
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校本思政课上什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2021年,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以下简称《读本》)正式进入全国中小学生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必修内容。在此背景下,学校构建了“新时代·长江红”育人体系,将《读本》和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创新探索“一体·两翼·三化·四全”的课程矩阵,强化党团队一体化建设,深化家校社一体化协同,提升教学吸引力,形成育人合力。
“一体”指在党组织领导下的“新时代·长江红”育人体系。学校从“守好根脉”的政治高度,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倡导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引领,着力在总体谋划上下功夫。
“两翼”指党团队一体化与家校社一体化建设。学校通过一体规划、一体部署、一体落实,将党支部、共青团、少先队和家庭、学校、社会的力量、资源进行整合,最大限度地形成教育合力,发挥整体育人功能。
“三化”指课程样态丰富化、学习场景化、成果课题化。学校通过组织红色研学活动、营造红色学习场域以及推进课题研究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学习红色知识的兴趣,提升他们的思政素养。
“四全”指全员、全科、全时、全域。学校实现了党团队、家校社全员参与,实施了全学科育人,形成了全时段的影响力,打造了全域“大思政”育人的德育品牌,从而提升了课程的吸引力和针对性,满足了学生的成长需求,拓展了思政课程育人的宽度与广度。
二、组建“两翼式”师资团队,
汇聚育人智慧力
两翼式师资团队的组建推进了校本红色思政课程师资队伍的形成,以行动解答了“谁来上校本思政课”的问题。学校通过校内发动、家校合作、馆校共建、社会招募等方式,培育出“党团员教师讲解员”“红领巾讲解员”“爷爷奶奶宣讲员”“爸爸妈妈授课团”“专家讲师团”五类志愿者共100人,推动了党团队组织建设的一体化。
(一)党团队协同共建
学校坚持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构建了党团队培养的整体链条。在开展校本红色思政课的过程中,学校强化党的领导和党员先锋作用,调动了党团员教师的干劲,激发了少先队员的活力,形成了项目共推、机制共建、资源共享的党团队一体化的育人格局。例如,学校在创建浙江省廉洁教育基地、杭州市清廉学校的过程中,党总支书记与党员教师上了主题为“传承廉洁基因,涵养廉洁文化”等十余节思政金课;红领巾讲解员总结并展示了红色研学的成果;专家讲师团开设了线上线下“新时代廉洁故事”专场九次。
(二)家校社携手互进
除教师外,校本红色思政课程还通过同龄人带动同龄人、祖辈父辈讲述亲身经历、专家讲授专业知识等形式,实现了对学生进行红色知识的传授和爱党爱国情感的启蒙。以《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这一课时内容为例,在课堂上,教师设置了多个教学环节,包括“了解宪法日、回顾历年宪法日活动”和“了解宪法宣誓制度、体会宪法权威”等,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宪法;在课外,学校还邀请了区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保护处的检察官给学生解读《宪法》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在周末和节假日,学校还会组织学生与家长赴杭州“五四宪法馆”开展研学活动。通过深化家校社一体化协同,学校鼓励学生从学校的“小课堂”走向社会的“大课堂”,从而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场景,让学生的学习感悟更深刻。
三、采用“三化型”教学形式,
拓宽育人经纬度
为了解决“校本思政课怎么教”的问题,学校力求将育人链条与师资团队相融合,丰富课程样态,创设校园红色地标与红色空间,使传统教学与科技场景交相辉映。
(一)丰富课程样态
有经历才有感悟,有感悟才能内化。相较传统的思政课,校本红色思政课将校内思政课与校外红色研学活动紧密结合,更注重对学生个体的关照。党团队宣讲团和模范工作室的引领为每位学生提供了多种学习机会。例如,在学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课时,学校组织学生赴安吉余村开展红色研学活动。在那里,学生了解了余村的发展史,参观了余村的新面貌,并在镌刻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石碑前听讲故事。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在浸润式的深度学习中明白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刻领悟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发展之路的意义。
(二)升级学习场景
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红色知识的学习兴趣,并真正产生内在感悟,学校将学习需求与技术赋能相结合,打造了遍布校园各处的红色学习场域,增加了能看、能听、能读、能赛、能思考的新学习空间,让学生拥有“个性沸腾”的童年,从而将“红色根脉”的基础扎得更牢、夯得更实。例如,午休时,学生可以去“清廉书吧”阅读《习爷爷讲故事》,也可以在“朗读亭”朗读红色诗词。此外,在自动借书柜前,借书、还书的学生也络绎不绝。海量书库为学生线上、线下阅读红色书籍提供了便利,而沉浸式阅读产生的感悟也更能走进学生内心。学校安装了一台大型互动答题机,其中包含了学校思政团队结合本校学情开发的一万多套党史知识挑战题。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题目,并通过参与排行榜竞争来获得积分。这种趣味化的互动学习形式吸引着学生前来打卡,成为他们获取思政知识的一种快速途径。
(三)提炼课题成果
随着学校党史教育与红色课程的深入实践,具体路径、特色作法等亟须通过课题持续推进。在区域“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拱墅实践与探索”课题的引领下,学校党组织积极践行“围绕教育抓党建,做好党建促教育”,结合党团队一体化建设,以学生红色学习活动为抓手,打造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校园”为核心的党史教育品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四、打造“四全型”实践场域,
擘画育人同心圆
学校积极探索“导航式育人”,力求种下一颗红色种子,创建一个儿童乐园,涵养一种书院气息。学校通过全员育人,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优质资源,凝聚起强大的教育合力。
(一)实践全员全科育人
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学校提倡人人都为思政教师,人人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教授本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开展与党的知识相关的爱党爱国教育,让“红色信仰”在青少年心中扎根。如,语文教师为学生讲述红色故事、科学教师为学生讲述我国航天航空事业的发展现状等。目前,学校的全学科讲师团队共有99人,为学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二)实践全时全域育人
学校将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书本与社会相结合,引导学生在校内学习的基础上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在节假日,学校组织学生以研学小队为单位,在教师、家长等成人辅导员的带领下,开展调研、走访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累积情感、锤炼品格。此外,学校重点实施了“351工程”,即培养30位思政好教师、50位校外思政辅导员、100位红色宣讲员,为学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校本红色思政课”的实践中,学校充分认识到打造好思政课堂、创建好红色强基文化对学校教育的重要性。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实践,学校的红色教育品牌得到了学习强国、浙江教育报、杭州日报等媒体的系列报道。未来,学校将继续以“新时代·长江红”育人体系为统领,深化党建工作“一支部一品牌”,做强“一体·两翼·三化·四全”的课程矩阵,探索全域、全员、全时、全科覆盖的党建和思政教育,从导航式育人的高度、大学科教学的宽度和个性化发展的长度,构建立体、多维的育人模式,培养精神明亮、心智自由的长江学子。
责任编辑︱乔 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