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儒雅教育 为生命奠基

作者: 叶东 张建飞 杨青山

摘 要 农村学校发展面临着育人文化氛围不浓、教师育人意识不强、学生习惯不好等问题。贵阳市乌当区第四中学从农村乡镇学校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围绕“儒雅教育”理念,注重凝聚师生力量,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整合优质资源,逐步形成了以文化塑魂为引领,以导师润心为切入点,以课程启智、活动促行为支撑,以制度育仁为保障的“儒雅教育”特色育人体系。

关键词 农村学校;儒雅教育;书香校园

作者简介 叶东,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第四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高级教师;张建飞,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下坝九年制学校,高级教师;杨青山,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第四中学教科处主任,高级教师

目前,农村学校发展面临着学校育人文化氛围不浓、教师育人意识不强、学生习惯不好等问题。贵阳市乌当区第四中学从乡镇学校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围绕“儒雅教育”理念,注重凝聚师生力量,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整合优质资源,逐步形成了以文化塑魂为引领,以导师润心为切入点,以课程启智、活动促行为支撑,以制度育仁为保障的“儒雅教育”特色育人体系。

一、文化塑魂

典雅的校园环境能给师生带来舒适的体验,浓郁的文化氛围能润泽师生的心灵。学校以文化育人为主线,秉持“为生命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注重凝聚师生力量,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师生的教学和生活。

为了营造典雅舒适的环境氛围、建设书香校园,学校精心打造了民族文化长廊、雅之园、子渊亭、思齐馆等场所,并利用这些场所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使全体师生体验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为了发挥“一草一木皆育人”的效果,学校在校园道路两旁、教学楼走廊、班级文化墙等处悬挂名人名言、科学家简介、著名国画等,营造浓厚的书香气息。另外,学校还对教学楼、道路等名称进行精心构思,让这些名称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韵味,如“尚学路”“莘学大道”“明德楼”“至善楼”等。总之,优美整洁、富含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让师生的内心宁静而柔软,有效激发了教师的教育灵感和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导师润心

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仁爱之心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理想、能担当、会奋斗的学生。学校积极开展多种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育人素养,润泽学生的儒雅气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是开展专题培训,提高育人素养。学校多次开展“教师职业素养与公共表达”“做一个幸福的教师”“做有温度的教育”等专题培训,并且每学期还会开展一次教师拓展活动等,以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和精神气质。

二是开展“九个一”活动,拓展知识内涵 。学校要求教师在一个学年内参加“九个一”活动,即读一本好书、上一堂示范课、拜一位师傅、命一套试题、参加一次培训、参与一项研修、撰写一篇文章、参加一项比赛、师生同考一套题,以此拓展专业知识,提升职业内涵。

三是开展“五比”竞赛活动,提高人文素养。学校每学期开展教师“五比”竞赛活动,即“比服务、比廉洁、比奉献、比内务、比执行力”,旨在努力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与工作能力。

四是实行代理家长制。作为一所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较多,家长长期在外务工,学生缺乏关心关爱。为此,学校实行代理家长制,每位教师都是“代理家长”,每位学生都会被安排到一位“代理家长”手中。“代理家长”定期对学生及其监护人进行问卷调查,做到多了解、多沟通、多关心,对品德行为有偏差、心理有障碍的学生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增强其心理调适能力。

三、课程启智

德育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习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成为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

学校精心选择儒家经典书目,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编写出校本教材《国学教育读本》《静悄悄加油,趁早出发》等。每周三下午最后一节课,学校开设了文化经典品鉴课,全校师生共同阅读,并由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读书分享和交流活动。教师通过分享、讨论、互动等形式,引导学生切身体验和深度思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校依托梦想公益基金会开设梦想课程,以帮助学生拓宽眼界、增长技能。在实践探索中,为了加强学生发展指导工作,学校探索出“一主二修三辅”的学生发展指导路径。“一主”即编写学生发展指导读本;“二修”即开展主题活动和专项活动;“三辅”即开设经典大讲堂、开展研学旅行、进行社会实践。

四、活动促行

学校围绕儒雅教育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提升文明素养和综合素质,成为德才兼备的儒雅学生。

一是开展礼仪教育活动。学校重点围绕“九礼”“六不”“三仪”开展礼仪教育。“九礼”即课堂之礼、仪表之礼、餐饮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行走之礼、观赏之礼、游览之礼、仪式之礼;“六不”即不随地吐痰、不损坏公物、不乱扔垃圾、不抽烟酗酒、不挤占道路、不讲粗话脏话;“三仪”即入学仪式、成长仪式、青春仪式。

二是开展儒雅主题活动。“儒雅·舞动青春”活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花棍舞”为抓手,通过开展大课间花棍操、舞蹈比赛等形式,在全校推广花棍舞;“儒雅·天籁之音”活动将特色节目“苗歌合唱”加以推广,开展唢呐学习、布依山歌对唱等特色社团活动;“儒雅·翰墨飘香”活动以书法课、专家讲座、竞赛活动为抓手,旨在提高学生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和热爱;“儒雅·诗情话意”活动以经典读物《三字经》《弟子规》为基础,按照学生年龄和认知能力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儒雅·水墨丹青”活动主要是成立绘画社团,进行绘画练习,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儒雅·返璞归真”活动则利用山乡素材优势,邀请专业人士做兼职教师,帮助学生创作根雕作品。

三是开展多彩社团活动。学校积极建设书香校园,做到班班设有图书角、月月推荐好书。学校安排学生每天定时诵读诗文,鼓励师生共写读书笔记,使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同时,学校还大力开展系列化活动,成立了蹴鞠、冰壶、陶艺、蜡染、缠丝绣、曼陀罗等社团,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报名参加,并提供演讲、朗诵、征文比赛和文艺汇演等展示平台。社团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挖掘了学生特长和潜力,营造了团结友爱、生动活泼、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让校园充满生机活力,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五、制度育仁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学校制度育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制定科学合理的校园管理制度,既能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良好的习惯,也能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为了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依法保障教师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并通过教职工大会对教师进行专项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教育素养。

在寝室管理上,学校实行“校领导—思教处—值日教师—班主任—安保人员—寝室管理教师—寝室长会议—寝室长”八位一体的管理制度,即校级领导带班,值日教师值班,行政领导每天检查,值日教师和班主任配合管理,寝室长负责上报安全、纪律等方面的信息。当宿舍发生应急事件时,当天带班领导、值日教师、寝室管理教师、保安第一时间联动处理,快速、有序处理问题。

学校地处经济条件较差的乡镇,大多数学生的父母亲外出务工,导致留守儿童独立住校学习与生活,缺乏父母的关心关爱。为了提升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的幸福感,学校构建了留守儿童关爱制度体系,通过代理家长、结对帮扶、定期家访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的温度和教师的关爱。

随着儒雅教育的持续开展,学校育人体系日趋完善,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学生在儒雅教育活动中逐步拓展了视野、提升了信心、获得了发展。同时,学校的办学水平也蒸蒸日上,获得了家长和社会的好评。2021年11月,学校“创儒雅教育·为生命奠基”特色育人体系被教育部评为“一校一案”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典型案例,被贵州省政法委、贵州省公安厅、贵州省教育厅联合授予“安全文明校园”称号,被贵阳市总工会评为“工人先锋号”。成绩属于过去,展望未来,学校将进一步完善儒雅教育体系,建设更加良好的校园环境,创设更富乡土特色的校本课程,打造一专多能的教师团队,坚持五育并举,力争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责任编辑︱赵 庭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