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

作者: 荆德亭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重要论断,是对思政课课程属性的科学和精辟概括,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是由思政课的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教学和课程功能等方面的内在规定性所决定的,其核心意蕴是要讲深、讲透、讲活道理中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这一重要论断为思政课教师讲好思政课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实践中,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关照学生,提高讲道理的亲和力;夯实理论功底,提高讲道理的说服力;创新方式方法,提高讲道理的鲜活度;善用比较思维,提高讲道理的透彻性。

关键词 思政课;讲道理;内在根据;核心意蕴;实践要求

作者简介 荆德亭,上海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1]这一重要论断是对思政课课程属性的科学和精辟概括,为思政课教师讲好思政课提供了根本遵循。深刻把握这一重要论断,意义重大。

一、“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根本依据由思政课内在规定性所决定

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性或专业性课程,其在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教学以及课程功能等方面有着特定的内在规定性,这也是“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根本依据。

1.在课程内容上,思政课需要实现知识属性和价值属性的统一

课程是教学的基本载体和渠道,具有多种门类。在一般知识性或专业性课程中,课程内容主要以关于事实判断的科学知识为主。事实判断出自人的理性,是对事物的性质、特征和关系等的认知和判断。关于事实判断的知识往往具有客观性。而在思政课中,课程内容不仅包括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知识,还包括大量的关于价值判断的知识。价值判断源于人的评价活动,是评价者依据自己的标准,对事物满足主体需要程度所作出的评价和判断。关于价值判断的知识往往具有主观性。关于爱国主义以及理想信念等方面的课程内容,就是典型的关于价值判断的知识。一般知识讲授的方式,可以原原本本地把客观的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但却往往难以兼顾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如果采用一般知识讲授的方式来讲思政课,就会把思政课办成知识性课程,这也就失去了思政课设置的意义。总之,在思政课中,只有坚持“讲道理”,才能够既完整、全面、准确地传授马克思主义等科学理论知识,又能够引导学生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等科学理论中所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实现“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才能实现思政课知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

2.在课程目标上,思政课需要实现学思用贯通和知信行的统一

从课程目标上看,一般知识性或专业性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则不仅仅是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系列相关的思想理论知识,更要让学生对这些思想理论知识形成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并能真正践行。正是思政课所承担的特殊使命,决定了思政课必须要让学生做到学思用贯通和知信行统一。如果采用“教书式”的方式来讲思政课,学生在思政课上获得的就只能是一些书本上的思想理论知识,而学生本身却未必成为真正拥有一定思想觉悟、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的人,这也就是有学者指出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知化”的现象。[2]“知化”的思政课,割裂了学生学思用的贯通和知信行的统一,培养出来的只是掌握了一些思想理论知识的学者,而不是真正能践行这些思想理论的人。换言之,“知化”的思政课主要是在“教书”,而不是在真正地“育人”。要避免“知化”倾向和现象,思政课就必须坚持“讲道理”。思政课只有“讲道理”,才能实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的统一,才能达到入耳入脑入行的教学效果,也才能真正地实现立德树人的任务。由此可见,正是思政课的这种特定的课程目标决定了思政课必须“讲道理”。

3.在课程教学上,思政课需要实现教师施教和学生受教的统一

从教学过程上看,思政课的教学是由教师施教和学生受教这两个环节共同联结而成的一个过程。在施教环节,作为施教主体,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在受教环节,作为受教主体,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则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思政课的教学中,教师施教和学生受教的契合度就成了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的一个关键因素。现实中,思政课实际教学还是存在着教师施教和学生受教相互脱节的现象。有些思政课教师习惯于自上而下地进行知识灌输,施教形式、方法和话语等与学生的内在需要、兴趣偏好、思维方式等是相互抵牾的,学生会形成排斥和抗拒心理,这种思政课也就变成了教师一个人的“独白”,学生则成为被动的“观众”和“听众”。在这样的思政课上,由于教师施教和学生受教的相互脱节,学生参与思政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会大打折扣,其教学效果也就不可能理想。而要避免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教师施教和学生受教脱节现象,关键在于思政课要“讲道理”。只有思政课“讲道理”,学生才会因为思政课讲得“有道理”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才会在受教环节充分发挥其主体性,思政课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是实现教师施教和学生受教相统一的必然要求。

4.在课程功能上,思政课需要实现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的统一

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需要避免两种倾向:一种是认为个人从属于社会,仅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来看待和建设思政课,把思政课完全视为一种意识形态性课程,把学生完全视为满足社会需要的客体,思政课于是变成了一种没有“个人”的课程;另一种是认为社会的存在就是为了满足个人需要,仅从个人需要的角度来看待思政课,认为思政课应该完全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来建设和设计,思政课应该去意识形态化。这两种倾向的偏颇之处在于把个人和社会对立了起来,割裂了思政课所承担的满足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的双重功能。一方面,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当然必须承担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来塑造人、培养人的使命,必须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方向。另一方面,思政课也具有促进学生个人发展的功能,必须关照学生成长、成才的个人需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要避免以上两种倾向,关键就是要“讲道理”。因为,只有兼顾到了社会需要和学生自我发展的个人需要,思政课才会真正“有道理”,思政课也才能真正“讲道理”。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乃是思政课要实现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相统一的必然要求。

二、“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核心意蕴是在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统一中理解和把握道理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这一重要论断,其核心意蕴是要讲深、讲透、讲活道理中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引导学生在这三重逻辑的统一中,完整、准确、全面地理解和把握道理。

1.讲深、讲透、讲活道理中的理论逻辑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求讲深、讲透、讲活道理中的理论逻辑。作为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思政课中的道理的根本理论根据。讲深、讲透、讲活道理中的理论逻辑,也就是要讲清楚道理中的马克思主义意蕴。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内容科学、逻辑严密、结构完整的科学真理体系,具有强大的真理说服力。从根本上讲,思政课中的道理的科学性,正是根源于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因此,讲深、讲透、讲活道理中的理论逻辑,要注重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权威观点来论证道理的科学性,以增强道理的说服力;要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视角,讲清楚道理的生成逻辑和发展逻辑,讲清楚道理的中国化意蕴;要讲清楚道理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讲透道理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精神实质。

2.讲深、讲透、讲活道理中的历史逻辑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求讲深、讲透、讲活道理中的历史逻辑。讲深、讲透、讲活道理中的历史逻辑,就是要讲清楚道理的历史根据,要从历史的发展规律中论证道理的科学性。事实胜于雄辩,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通过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弄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基本道理。”[3]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以及社会主义发展史中的客观史实来论证思政课中的道理,能赋予这些道理以不容置疑的说服力,能让道理能更好地入脑、入心、入行。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人们正确认识的形成,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会经历一个否定之否定、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思政课中的许多道理,也是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了长期的艰辛探索,遭受了重大挫折,甚至是付出了巨大代价才获得的。历史这本“教科书”不仅会用历史事实证明道理的科学性,还能清晰地呈现道理的历史演进过程和逻辑,让青年学生更加珍惜道理。

3.讲深、讲透、讲活道理中的实践逻辑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求讲深、讲透、讲活道理中的实践逻辑。讲深、讲透、讲活道理中的实践逻辑,就是要结合实践中的问题和要求讲清楚道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推动实践的发展是道理的现实缘起和最终旨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的飞跃不是体现在词句的标新立异上,也不是体现在逻辑的自洽自证上,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回答实践问题、引领实践发展上。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我们推进理论创新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而不是坐在象牙塔内的空想,必须坚持在实践中发现真理、发展真理,用实践来实现真理、检验真理。”[4]因此,讲深、讲透、讲活道理中的实践逻辑,也就是要讲清楚道理在实践中是如何发现的、如何发展的、如何实现以及如何检验等几个基本问题。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讲深、讲透、讲活道理中的实践逻辑,还要注意拓宽视野,树立比较意识,在与其他国家的实践经验、实践道路和实践理论的比较中来论证道理的科学性,有助于学生更加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三、“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实践要求是提高讲道理的亲和力、说服力、鲜活度和透彻性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重要论断,为思政课教师讲好思政课提供了根本遵循。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为了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教师必须从多方面努力,提高讲道理的亲和力、说服力、鲜活度和透彻性。

1.充分关照学生,提高讲道理的亲和力

“讲道理”是师生双方在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前提下,以事实为根据,遵照客观、理性、公正的逻辑原则,对某些问题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讨论,并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所蕴含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承认和尊重。因此,思政课教师需要充分关照学生,不断提高讲道理的亲和力。首先,思政课教师要更新观念,与学生建立一种主体与主体间的关系。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往往把学生视为教育的对象、被动的客体,教师和学生之间实质上是一种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教师更多的是倚仗教师这一身份所拥有的角色权力,自上而下地对学生进行说教和改造。而“讲道理”则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扭转这种传统理念,切实把学生视为教育中的主体,与学生建立一种主体间关系,在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氛围中,摆事实、讲道理,并最终达成思想共识。其次,思政课教师要转变话语风格,善于用贴近学生的话语来讲道理。当前的学生大都是出生在、生长在互联网时代的“互联网原住民”,他们深受网络文化的影响、谙熟各种网络流行语和网络中的“梗”,思政课教师要善于用网络话语、网络现象来引出道理、讨论道理和论证道理。最后,思政课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和把握学生思想实际,结合学生的所思所想,有针对性地讲道理,更好地为学生解惑答疑,这样道理才会更加深入人心。

2.夯实理论功底,提高讲道理的说服力

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5]思政课教师必须夯实理论功底,才能把道理讲得更彻底,才能提高讲道理的说服力。首先,思政课教师要着力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深刻领会其中所蕴含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讲道理的看家本领。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的基本途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只有认认真真、原原本本地研读经典,才能深刻体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才能更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义。思政课教师只有拥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才能把道理讲得更彻底,道理也才能为学生更好地掌握。其次,思政课教师要着力学通、弄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回答了我国面临的时代课题,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因此,学通、弄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思政课教师就掌握了为青年学生们解惑、答疑的理论武器,可以提高讲道理的针对性和说服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