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历史演进、 实践特征与启示
作者: 马祥
摘 要 教育是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澳大利亚可持续发展教育在演进中呈现出一些实践特征:以政府为主导,完善法律体系保障可持续发展教育整体推进;以学校为阵地,贯穿课程教学、教师培训和学校评估全过程;以社会为补充,运用全机构法统筹内外可持续发展教育资源。我国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可以借鉴经验,构建生态文明教育法律保障体系,完善职前教师生态文明教育培训机制,整合生态文明教育资源,构建全方位、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关键词 澳大利亚;可持续发展教育;历史演进;实践经验
作者简介 马祥,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生态文明教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自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我们的共同未来》报告以来,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共同的追求和行动方向。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的“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进一步强调了教育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对人类解决环境和发展问题能力的重要价值。[1]自此,环境教育开始转向以培养学习者可持续发展素养、态度、情感和能力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澳大利亚就确立了环境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走向。[2]作为较早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国家之一,澳大利亚在其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基于此背景,下面以时间线为线索,通过梳理和阐释澳大利亚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演进历程,总结其在可持续发展教育方面的实践特征,从而为我国有效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供有益借鉴。
一、进阶与超越:
澳大利亚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历史演进
近现代澳大利亚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生态思潮和环境保护运动中,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环境教育阶段,完善于21世纪初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时期。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澳大利亚的可持续发展教育逐渐渗透到中小学、高校及工商业和社区教育中,形成了政府主导下的全民、全方位、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体系。
(一)萌芽阶段(1970—1980年):“生态思潮”和环境保护运动的引导推进
澳大利亚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传统最早可追溯到原始土著教育时期。然而,1788年欧洲殖民者的到来使得澳大利亚原始土著所形成的教育体系逐渐被取代。一系列的景观变化、物种引入和淡水冲突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19世纪50年代的“淘金热潮”更是对澳大利亚的环境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3]因此,环境保护成为澳大利亚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随着环境保护呼声的日益高涨,越来越多的个人和组织开始认识到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滥用带来的严重后果。这种认识催生并推动了环境保护“生态思潮”的涌现,反污染的资源环保运动也随之蓬勃发展。在此背景下,一些关于环境保护的内容开始渗入学校教育领域。澳大利亚的学校开始逐步引入自然科学课程,教授基础的生态学和环境知识。[4]教材和课程设置中开始出现与环境相关的主题,例如植物和动物的分类、生态系统的运作以及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5]
1970年,澳大利亚科学院主持召开“教育与环境危机”会议,提出了“教育是解决当前严峻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6]的重要观点。澳大利亚政府积极响应对环境问题采取行动的呼吁,并将其确定为国家课程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并进行了首次关于环境的国家审查评价,包括公共领域的教育以及中小学和高校等正规教育。1974年,澳大利亚设立环境教育委员会,负责制定澳大利亚课程发展中心的环境教育行动计划,并详细阐述环境教育的主要内容等。在这一时期,澳大利亚侧重于自然环境方面的教育,且环境教育被分散到各个学科中,或被视为利用环境作为教学工具的教育方式,整体呈现孤立、零散和不系统状态。而随着1977年第比利斯“政府间环境教育大会”的召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了“环境教育应全面考虑自然环境、经济、技术、社会、环境历史、道德、美学”的指导原则,澳大利亚进一步明确国际环境教育的精神,开始有序推动环境教育朝向正规化转变,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开始萌发。例如1980年,课程发展中心发布了澳大利亚第一份关于学校环境教育的国家声明,鼓励各州和领地制定环境教育政策。[7]同年,阿德莱德成立专门负责规定环境教育目标、性质及开发相关课程标准的环境教育协会。
(二)实践拓展阶段(1981—1994年):系统融入学校教育课程体系
20世纪80至90年代,国际社会对环境教育问题的关注持续增长。澳大利亚也遵循着国际趋势,可持续发展的术语开始渗透到相关教育政策文件中,以适应国际话语的变化。例如1984年,澳大利亚制定国家保护战略明确强调“战略原则……是教育社区关于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的相互依赖性”[8]。1989年,澳大利亚教育部长会议颁布的《霍巴特学校教育宣言》更是将培养学生对于生态环境稳定和平衡的态度作为国家教育目标之一。[9]在该宣言精神的指导下,澳大利亚各州和领地政府相继以制定出台法案、声明等方式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内容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例如,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州在1989年颁布了《环境教育课程声明(K-12)》,确保环境教育相关项目、学校环境教育课程以及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的有序推进。1994年,澳大利亚就业、教育培训部推出了国家职业发展计划,通过高等教育机构或具有相关经验的职业团队与当地教育机构合作,组织实施了中等职业教育领域的环境教育课程。例如,维多利亚州德金大学和昆士兰州格雷弗斯大学联合推出了德金-格雷弗斯环境教育计划,旨在通过远程课程帮助全国中等职业教师攻读环境教育方向的教育学硕士学位。这一时期的澳大利亚环境教育的性质和范围逐渐扩大,重要标志便是走向了跨学科层面,并采取从地方偏向性到全球性的方法,学校环境教育成为重点关注领域,并全方位、系统地融入学校的课程体系之中。
(三)深化普及阶段(1995年至今):可持续发展教育体系的全方位建构
1999年,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在南澳大利亚州首府阿德莱德举办“今天塑造明天”会议,提出学校应坚持全面发展的原则,注重学生的全方位发展。会议强调通过教授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主动保护环境的意识与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对此澳大利亚政府制定了“今天塑造明天:为了可持续未来的环境教育”政策。该政策强调环境教育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教学原则,并强调重视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的体验式学习,以及提供学校环境教育资源。[10]2000年,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发布了《可持续未来的环境教育:国家行动计划》。该计划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强调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纳入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以及继续教育、社区教育和工商业教育等各个领域,建立全方位、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体系。[11]2005年,联合国正式启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2005—2014)国际实施计划”。作为回应,澳大利亚也推出了澳大利亚国家可持续学校倡议,并在同年颁布了《可持续未来教育:澳大利亚学校的国家环境教育声明》,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和愿景,并提出将“全学校方法”作为中小学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方法。[12]2007年,澳大利亚出台了《关心我们的未来:澳大利亚政府关于联合国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2005—2014)的战略》[13],并于2009年发布了全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纲领性文件《可持续的生活:澳大利亚政府可持续发展教育国家行动计划》[14]。该计划的目标是使澳大利亚所有公民具备可持续发展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公民可持续发展观念,并最终落实到可持续发展的实际行动上来。[15]2010年,澳大利亚发布了可持续发展课程框架,试图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纳入K-10的跨学科课程,同时提出针对11岁和12岁儿童的独立学科“地球与环境科学”。为了协调在国内和国际上推进《2030议程》,2020年澳大利亚发布了《变革中的澳大利亚:可持续发展目标进展报告》,详细介绍了澳大利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完成情况。在这一时期,澳大利亚通过颁布一系列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政策、方针和措施,建立了全方位、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体系。
二、政校社协同推进:
澳大利亚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践特征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政府一直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领域发挥着主导作用,并通过不断完善法律体系,致力于促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整体推进。澳大利亚还坚持将学校作为主要阵地,将可持续发展教育贯穿课程设计、教师培训和学校评估的全过程中,并且充分运用全机构方法统筹社会资源,合力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施。这些努力为澳大利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并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以政府为主导,完善法律体系保障可持续发展教育整体推进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早设立政府环保部门的国家之一,其采用地方分权制度,各州及领地政府的教育部门负责可持续发展教育工作,包括相关教育政策的制定、项目的宣传推广以及实施的监督和指导等任务。此外,澳大利亚在各级政府中设立了专门的环保机构,这些机构在各自的层级上发挥主导作用,直接参与可持续发展工作的实施。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通过协商合作进行国家可持续发展规划,而州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采取直接干预方式对各州的环境规划进行实施。除了完善的组织系统,澳大利亚政府还不断完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法律保障体系,将可持续发展教育贯穿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以及高等教育的全过程。澳大利亚政府将“环境保护”视为第一国策,并出台了近百个环境、自然资源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法律法规,其中包括《环境违法和处罚法》《环境保护(财政援助)法》等,助推全民环保意识的提升。这是澳大利亚政府在几十年来的实践中总结出的以法律法规为保障的重要经验和实践成果。
以新南威尔士州为例。该州在20世纪60到80年代就成立了多个环境教育组织,推出了多个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项目,其中包括具有重要意义的“地球公民权”。该州还在1991年颁布了《新南威尔士州环境保护管理法》[16],其中所规定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为后来推进环境教育计划起到了方向指南作用。总的来说,澳大利亚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建立起统一的中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体制,这一体制保障了可持续发展教育在各州及领地学校中的顺利实施,推动了学校可持续发展教育事业的开展。
(二)以学校为阵地,贯穿课程渗透、教师培训和学校评估全过程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始终将学校视为实施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要阵地,致力于推进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学校文化建设,以培养学生可持续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这一努力体现在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标准、内容和教学的开发,以及教师培训、资源与学校评估、管理等要素内容中。
课程教学方面,澳大利亚政府颁布了《可持续发展课程框架》,旨在帮助学校制订并实施学校环境教育管理计划,将可持续性教学、校园建设和校园管理融入其中。通过设置专门学科、课程渗透等多种方法,学校能够在课程教学策略中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并营造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文化氛围。同时,澳大利亚强调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活动与课程教学之间的有机联系,通过课程教学带动实践活动的开展,有效推进了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校园文化建设。例如,威克赫斯特公立学校采用跨学科和多学科融合的方式,围绕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主题进行教学:数学课负责数据收集和整理,英语课负责研究计划和报告撰写,科学课负责总体把控和技术支持。这种综合教学方法解决了学校现实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将可持续发展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路径,有效推进了学校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校园文化建设。
教师培训方面,澳大利亚政府专门颁布了教师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框架,旨在培养职前教师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解与实践能力。该框架由能力框架、内容框架和教育框架三部分组成。能力框架对教师的环境行动技能、批判性思维和反思能力、跨学科教学方式等方面提出要求。内容框架则规定了职前教师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的基本内容,旨在为教师反思当前教育系统中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提供必要的知识和理论基础。教育框架围绕实践与合作、资源利用与开发等问题提出了批判性教学方法。此外,澳大利亚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所基于协作资源开发和适应模型、行动研究模型和全系统模型等职前教师专业发展模型,开发出更全面和综合的职前教师教育全系统/行动研究模型。[17]该模型将各州及领地的教育部门、环境部门、教师教育机构、学校、教师注册委员会、专业教师协会和师范专业学生作为教师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教师教育体系的政策制定、规划实施、资格认证、专业培训等多个方面,贯穿教师专业发展与系统变革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