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实践:优秀班主任是这样炼成的

作者: 齐学红

摘 要 教育学应该关注人的存在,应该将班主任这一角色放到现实生活中,作为具体人的存在来思考。借用心理学具身认知的理论审视我国班主任群体的生命存在,以及他们在实践中积淀或表现出来的实践智慧,可以为教育学科建设提供丰富的中国经验。

关键词 班主任;具身实践;生活史;生命历程

作者简介 齐学红,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班主任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学应该从一味地追求科学性,走向关注人的存在,回归其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学科属性。在这样的视角下,对班主任角色的认知与理解,也应该将班主任这一角色放到现实生活中,作为具体人的存在来思考。

本文尝试从班主任教师的身体实践角度去诠释优秀班主任是怎样学习、又是怎样在具身化的实践中炼成的。在我心目中,优秀班主任从来不是固定的一群人,而是每一位教师从新手上路,不断走向成长、走向优秀的过程。用具身认知的视域审视中国班主任教师群体具体的、鲜活的生命存在,他们面对的教育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在实践中积淀或表现出来的实践智慧,可以为教育学科建设提供丰富的中国经验。

一、现实关切:

班主任作为一门实践的教育学

第一,班主任学不是一门具体的学科或知识,而是一门实践的教育学。作为一门实践的教育学,首先需要把当下班主任现实的生存状态作为认识的出发点。有人说:“在中国做班主任比在美国做总统还难。”班主任工作面临着“繁、难、累”的现实困境。“双减”之后,班主任的工作压力和负担不是减轻了,反而似乎加重了。对于许多年轻班主任而言,不愿做、不敢做班主任,成为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因此,在关注“双减”背景下中小学生学业压力和身心健康状况的同时,也要关注班主任群体的特征,以及90后、00后教师的成长环境。

第二,审视中国的班主任制度。有现代学校制度的地方就有班级,但是有班级的地方不是都有班主任。“班主任制”可以说是一个中国现象,需要举全社会之力来构建班主任的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这个概念我在2014年《班主任》杂志上就曾提出。班主任作为青少年生命成长中的重要他人、精神关怀者,其自身也需要全社会的关注。班华教授在2009年江苏省教育学会班主任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大会上,以“谁来给班主任以精神关怀?”这样一个命题,拉开了班主任研究的人文关怀的序幕。

二、具身认知:班主任研究的“身体转向”

班主任研究应实现班主任教师的“身体在场”,从仅仅关注班主任的精神存在转向关注班主任的身体存在,从宏大叙事转向生命历程研究,实现中国班主任研究的身体转向和人的回归。借用心理学具身认知的理论,可从班主任的生活史和生命历程出发,探索优秀班主任专业成长过程中的具身实践。具体包括班主任对自身教师身份和班主任角色的体认。

从我国的师范教育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早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的大多是中师生,他们初中毕业就选择了教师岗位,最大的特点就是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当时的教师职业是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之一。现在很多老师则是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走上了教师岗位,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和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教师将自身的身份认知、角色体认,对当下教育实践的敏感与觉察,以及个体经验、所学理论,与充满不确定性的教育实践不断进行对话与创生,这个过程就是班主任专业成长从知到行的具身实践过程。班主任的专业成长和孩子们的道德学习一样,要经历认知与情感、意志与行动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我把班主任的教育认知理解为知学生、知自己、知教育、知社会、知人生。在小小的班级里,在面对一个个的学生问题、家庭问题的时候,可以做到见人、见己、见众生。

三、生活史研究:

走进班主任的日常生活实践

班主任的专业成长就是一个有意义的学习过程。这种学习究竟是如何发生的?这就要回到班主任的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来加以体认。从研究的视角来看,开展生活史、生命历程研究是我们的重要路径。

生活史研究或生命历程研究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式,意味着班主任研究从宏大理论走向班主任的日常生活实践,将班主任的日常生活、教育教学实践作为研究对象。在班主任生活史研究中,不是把班主任限定在正在做班主任的人群,而是把研究前置到教师的职前教育阶段,从本科教学到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我曾经策划过一期杂志的专刊“我和我的班主任”,这期专刊的内容主要是基于我在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课堂的教学实践。在课堂上,我会引导学生就“我和我的班主任”这一主题,开展教育故事讲述。学生回顾与反思自己的生命成长历程,学校教育带来了怎样的作用与影响。他们历数自己从小学、初中、高中遇到了哪些优秀班主任,这些班主任给他们怎样的影响。这一课堂教学实践给我最大的启示是,老师们更多地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怎么上课,怎么应对教学工作上,其实在学生们眼中,那些无意之举、那些生活中的小事反倒对他们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

班主任生命历程中的关键事件对其影响显著。我把班主任的生命历程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学生时代、职场经历。

(一)学生时代的影响:阳性刺激与阴性刺激

在每个人的成长中都面临着两种刺激,一种叫阳性刺激,不断被表扬、被鼓励、被赏识,属于正向激励的一面;但是每个人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还会面对生命中的一些挫折,这些东西我称之为个人成长中的阴性刺激。回首我们是如何成为教师的,为什么选择了教师职业?为什么选择了做班主任?背后一定有个人成长中的阳性刺激,即我们曾经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或者努力成为老师眼里的好学生,这些是我们成为教师的正面、积极的力量;而过往老师的一些成见和不当行为,可以成为未来教师成长经历中的“引以为戒”,成为优秀班主任道路上的一种阴性刺激。优秀班主任成长中最重要的内生机制,就是不断自觉赋能,将个体经验进行能动地转化。

(二)职场经历:学校文化、关键事件与专业支持

1.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发挥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作用,其中最重要的是学校的制度文化。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要改变当下学科教师只管教书、班主任负责育人,教学德育“两张皮”的局面,全员导师制是国内很多地方或学校正在探索的变革路径。全员育人的制度文化建设,旨在发挥全体教师的教育力量,不仅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也对年轻教师的成长同样发挥着重要影响作用。

2.关键事件。班主任生活史中的关键事件研究,旨在关注班主任作为具体的人的存在。比如,在走上教师工作岗位之后,教师面临的最重要的变化就是结婚生子,实现个人身份的变化。对很多女教师而言,做了母亲以后,她们跟学生的关系就会有很大的不同,对学生会更加理解、包容,这些都是身体化的实践。如果班主任能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师自身的成长无疑是一种精神的滋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最好的教师,教育修养中决定性作用的一种品质就是对孩子的依恋之情,对学生的爱、热情、激情、智慧。”

随着自身的不断学习与成长,一些优秀教师会从普通班主任走上学校的管理岗位。面对工作环境的变化、身份的变化,以及面临的学生安全问题、意外事件、家长投诉等压力事件,如果没有一个团队帮助教师去化解这些事件对个人生活造成的影响,容易使教师产生较强的挫败感,进而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

3.专业成长。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平台、内驱力及良好家校关系的支持。目前,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班主任工作室的建设,也在积极组织班主任的专业研修与培训,这些都是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加油站。教师要想在职业领域获得长足的发展,还离不开自身的内驱力。有很多优秀班主任成为自觉学习的优秀案例。江苏南京的陈海宁老师把朱小蔓教授的情感教育理论运用到自己的班级建设中,创造性地提出了“班主任的情感资本”的概念,并基于自身丰富的班主任实践经验,自觉运用儿童立场、儿童视角去观察、去倾听、去探索、去熏陶孩子,构建了一个情感型的班集体。良好的家校关系如何营造呢?“想家长之所想,急家长之所急”或许是不错的策略。江苏省南京市炼油厂小学的顾琳老师,为家长举办“班级家长学堂”,每月一期,关注家长最困惑的问题,比如幼小衔接、孩子作业拖拉、爸爸在家庭教育的缺位……通过沙龙、辩论等方式与家长一起来想办法,一起克服孩子成长道路中的小障碍。

四、具身实践:优秀班主任的教育觉察

优秀班主任是如何把教育变成他的人生,让教育成为一种真实的生活的?下面几位优秀班主任对于教师职业的人生感悟,或许会带来些启发。

对于班主任的角色定位,江苏省常州中学的谢晓虹老师认为:“在高中班主任的众多角色定位中,我把自己定位于‘重要他人’角色上,大致分配一下的话,整个工作中‘引领’占据20%,‘陪伴’占据50%,‘跟从’占据30%。在我的理解中,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其他各种关系是一样的,起之于‘跟从’和‘陪伴’,只有学生感受到我的尊重和信任,真正润物细无声的‘引领’才会在陪伴中自然发生。”关于班主任的教育觉察,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民路小学的王晓波老师认为,“做班主任也好,做教育也好,是件挺朴素挺自然的事情,就像农人想要种出最自然美味的庄稼,用的是最原始最朴素的方法一般”。关于感受幸福,谢老师分享道:“教育如果不能指向使受教育者和教育者拥有感受生活幸福和创造幸福生活的能力,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所以,我希望我的学生能够具备独立人格,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能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能客观地观察和评价社会现象。”“喜欢感受一颗心灵从沉睡到觉醒的慢慢丰盈,喜欢体会一个少年从懵懂到智慧的点滴积累。试问有多少人能拥有这样的幸运……”

五、教育勇气:平凡中的坚守

班主任的教育勇气来自哪里?首先,班主任的教育勇气来自平凡中的坚守。永远怀揣着一颗不断挑战自我、战胜自我的教育初心。顾琳老师在南京市炼油厂小学工作了近40年,看着这所学校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少,她的教育初心不变,仍然保持着对教育的朴素追求,把学生和家长的需要变为自己不断前行的动力,不断体验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的快乐。在生命的相互浸润中,不断体验职业幸福。顾琳老师说:“坚守教育的勇气来自对教育事业的真情与执着,这份勇气促使我不断思考今天我们到底应该如何来做班主任?如果只做上传下达的事务型班主任,一定会淹没在永无止境的、琐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善于学习、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善于创新,做研究型的班主任,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一定会成就自己。”

很多优秀班主任把做班主任变成自己一生的追求。全国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得者,江苏南通的李庾南老师,近90岁的高龄,仍然坚持在教学一线,做班主任60余年。她的具身实践告诉我们,做班主任是一种幸福。

其次,班主任的教育勇气来自对教育的责任、觉醒和情怀。从班主任基本功大赛成长起来的优秀班主任,南京市致远初级中学的沈磊老师说:“‘一辈子做班主任,一辈子学做班主任。’这是一个信念,是一种情怀,这样的选择意味着要心甘情愿地多付出一些辛苦,多承担一些责任,当然也会收获更多无私的爱。”南京江宁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陈斌老师说:“班主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需要班主任对人性有充分的了解,不但要了解学生,还要了解自己,我们有什么样的学生观以及自我观念,也决定了会有怎样的思维方式和工作策略。”

在班主任的专业成长道路上,与其说要向专家学习、向理论学习,不如说向生活学习,向自己的生活史开放,将自己作为一本人生大书,不断认识自己,超越自己,把自己变成一本活的教科书。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具身实践,意味着从我出发,从认识自己开始,将自我成长的经历转化为教育的资源,将教育建立在师生之间的生命对话和自觉基础之上,在反思中保持教育勇气,做自觉教育者和班级教育共同体的缔造者,享受与学生一起成长的快乐。

责任编辑︱郭鑫超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