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志愿之水浇灌德育之根

作者: 廖育芳

摘 要 学校志愿活动是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培养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田家炳中学通过制定活动方案、开展岗前培训、开设志愿课堂、坚持日常志愿、坚持家校社联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志愿育人模式。通过志愿活动,学生不仅锻炼了实践能力,提高了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体验到了为社会、为他人服务的乐趣和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 志愿活动;社会适应力;育人模式

作者简介 廖育芳,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田家炳中学,高级教师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田家炳中学创办于1995年,是田家炳先生捐资兴建的一所公办高级中学。学校秉持“崇德、博学、和谐、进取”的校训,积极践行“爱国、奉献、勤俭、担当”的“田翁精神”。多年来,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活动育人的教育理念,坚持志愿育人,设计与实施了完整的志愿项目体系,形成了志愿育人新模式。

一、志愿育人的时代价值

(一)社会发展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全社会广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更好地发挥志愿服务的积极作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2022年,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部署“志愿者之城”创建工作,号召调动一切力量壮大志愿服务队伍,持续提升党政服务中心工作效能,及时回应人民群众所需所盼,大力营造关注支持志愿服务、尊重关爱志愿群体的良好社会氛围,让志愿服务“人人可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

(二)学校德育创新的需要

学校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置于首位,结合校情、学情,深入研究活动育人的高度和深度,积极挖资源、探方法、求实效。学校成立了德育创新研究工作室,致力于探索如何从传统的德育说教模式转向促进学生主动成长,让德育在润物无声中发挥作用。自2022年以来,学校开始全力打造志愿育人的德育品牌,通过开展各种志愿活动,探索符合时代发展的育人路径。

(三)学生成长的需要

新时期的青少年在家庭温暖的庇护下成长,普遍缺乏实践能力。通过志愿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锻炼自己,培养奉献精神和责任担当意识。同时,加入志愿组织,参与志愿活动,也可让他们有更多的参与团队活动的机会,培养积极向上的品质。

二、志愿育人的校本举措

(一)制定活动方案

为了落实志愿育人活动项目,学校始终坚持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对活动进行统筹规划,制定行事周历和活动方案,做到用制度指导活动,用活动落实方案。每学期初,学校都会要求团委联合政务处、教务处根据学校行事周历,制定志愿活动周历,并细化各个时间节点的志愿活动方案,做到活动开展有条不紊、系统推进,让志愿服务队有规则可循、有制度保障。

(二)开展岗前培训

开学初,学校组织隆重的志愿者招聘会,在确定志愿者名单后,由相关部门第一时间组织岗前培训。培训内容涵盖志愿者自身要求和服务要求,如志愿者的着装、言行举止等,帮助学生迅速掌握志愿服务的基本要求,更好地进行志愿服务。学校还联合团县委、共青团、志愿者联合会,组建了一支作风过硬、思想觉悟高的志愿服务培训讲师队伍,把岗前培训做到位、做扎实,从思想上提升学生的志愿意识。

(三)开设志愿课堂

学校开设了志愿课堂,特聘教师、学生作为志愿宣讲员,向志愿者讲解相关的知识、理论、事迹等,使其丰富理论知识,提升对志愿活动的理解,明确做志愿的意义。学校还制定了系统的宣讲内容,在教师和学生志愿者中选聘优秀志愿人才,组成志愿课堂讲师,让志愿课堂扎根学校、深入社区,提高学校志愿育人的影响力。

(四)坚持常态开展

志愿育人旨在让志愿活动常态化,使学生在日常志愿活动中养成乐于助人的好品质。学校设有校级、年级、班级以及特色志愿服务队,根据具体情况统筹安排志愿实践活动,确保全体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在新生入学时,学校会组织高二年级志愿服务队参与新生的报到接待工作;在节假日,团委会统筹规划,有序安排各班志愿服务队进行假期秩序管理和纪律督查工作;学校的日常卫生、纪律管理都会安排具体的志愿服务队负责;在大型活动中,学校志愿服务队更是全程参与,配合学校落实工作。学校不断细化志愿活动项目,让“志愿红”遍布校园的各个角落,让全校师生每天都能感受“志愿红”的温暖。

(五)坚持家校社联动

学校积极联合家庭和社会力量,为志愿育人项目添砖加瓦,打造更广阔的育人空间,形成育人合力。学校建立了班级家长群,成立了家长志愿服务队,让家长参与学校的志愿服务项目,或者带领孩子参加社会组织的志愿活动,陪伴孩子成长。同时,学校与社会各志愿服务队密切合作,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志愿服务,拓展志愿服务的范围,延展学校志愿项目的深度与广度。学校通过加强与社会志愿组织的沟通协作,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全面成长。

三、志愿育人的成功经验

(一)项目设计有思路

学校在项目设计上精益求精,力求找到更适合项目开展以及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方式。例如,开学初,学校会组织各志愿服务队举办隆重的招聘会,让学生体验成为志愿者的自豪感;开设志愿课堂,重视理论学习,让每一位队员充满正能量,成为志愿精神的传承者、践行者、推广者;坚持活动育人原则,改变传统的德育说教模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教师在润物无声中育人。

(二)项目实施有课程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校结合地域特点及校情、学情,构建出系统化的志愿育人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志愿服务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介绍志愿服务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核心价值观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志愿服务观念,了解志愿服务的多样性和影响力。

二是项目管理与领导力课程。该课程主要教授学生如何规划、组织、执行和评估志愿服务项目,包括项目策划、团队建设、时间管理和沟通协调等内容。

三是伦理与责任课程。该课程主要探讨志愿服务中的伦理问题,如隐私保护、权利关系和文化敏感性等,以及志愿者的责任和义务,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责任意识,帮助他们在服务过程中做出正确的决策。

四是社会问题认知课程。该课程主要分析社会问题的成因、影响和可能的解决方案,以加深学生对社会问题的理解,激发他们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和动力。

五是反思与成长课程。该课程主要引导学生通过日记、讨论和演讲等方式,反思自己的志愿服务经历,帮助学生从志愿服务中获得深刻的个人体验,促进自我成长与提升。

六是专业技能培训课程。该课程主要针对特定的志愿服务领域,提供必要的专业技能培训,确保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时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七是跨文化交流课程。该课程主要介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礼仪和沟通方式,提升学生在多元文化环境中开展志愿服务的交流能力。

(三)项目开展有方法

学校将志愿育人活动与学科知识相结合,促进学科间的知识整合与应用。一是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相结合。学校组织志愿者加入“保护母亲河”志愿组织,引导学生参与当地环境保护项目,如水质测试、空气质量监测或野生动植物保护等,帮助学生将生物学、化学和环境科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同时理解社会学中的公共政策和社区影响。二是与艺术相结合。学校组织志愿者参与社区或学校艺术工作坊,通过自身学习或教授他人绘画、音乐或戏剧,增进自身的艺术欣赏和创造力,提升艺术素养水平。三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学校组织志愿者走进社区,利用他们掌握的信息技术帮助老年人学习如何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或在公共图书馆开设基础的编程课程,以提高社区成员的信息素养。

(四)项目推广有创新

学校采用多种方式推广志愿项目,以争取更多有识之士的支持。一是多平台宣传。学校通过微信公众号、家长群,推广志愿育人的相关信息。志愿育人综合实践研究团队精心设计宣传手册和海报,让更多的人了解志愿育人的先进理念,促进家校社联动参与。二是互动交流推广。学校注重和兄弟学校、社区志愿服务队互动交流,积极推广志愿育人的理念和做法,扩大项目影响力。三是推广志愿课堂。学校通过志愿课堂走进学校、社区,进一步拓展志愿育人的广度,扩大项目的辐射范围。

在志愿活动中,学生提高了自己的志愿服务水平,培养了团队合作、沟通交流、问题解决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增强了自信心和责任感。未来,学校将持续探索志愿育人的新路径,在拓展项目宽度和广度的同时,进一步优化可行性规划,落实活动育人工作,带动更多学校加入志愿活动项目,共同推动社会进步。

责任编辑︱赵 庭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