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家庭道德教育的价值引领与实现路径
作者: 朱海龙 刘丹摘 要 新时代对家庭道德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家庭道德教育不仅关乎个人品德养成、社会公序良俗,更是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从价值引领到行动自觉,通过家庭道德教育主体内在的价值领悟与外在的实践行为呈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家庭道德教育主体的自觉追求。文化涵养是应有之义,秉承中华传统美德,遵循马克思主义家庭道德观,立足中国共产党家庭道德教育的历史积淀,不断推进新的实践创新发展。树立典型、弘扬良好家风,发挥伦理约束与法律保障作用,探索家庭道德教育新机制是现实保障,更是家庭道德教育的重要支撑,真正全面提升家庭道德教育水平。三者相合共生、相辅相成,贯穿于新时代家庭道德教育的全过程。
关键词 家庭道德教育;家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美德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新时代既要求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也强调精神文明的协同并进。家庭道德教育在个人品德培育、社会精神文明高质量发展以及现代化强国建设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目前,家庭道德领域仍然存在有待优化的问题,如家庭道德教育内容有待丰富、家风建设不完善等。基于此,明确家庭道德教育的价值引领、文化涵养,探索其实现路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尤为重要的一项任务。
一、价值引领:新时代家庭道德教育的行动自觉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阐释了“家庭道德教育”的内涵:在家庭内部根据社会道德观念导向开展行为活动指导的过程。[2]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价值引领已成为家庭道德教育的核心驱动力,塑造着每一位家庭成员的成长轨迹与社会的整体风貌。此过程不仅传授知识与技能,更强调培育子女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新时代家庭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何深刻理解家庭道德教育的价值导向,切实把握家庭道德教育的时代意义和实践养成,进而让家庭道德成为每一位道德教育主体日常行动中的自觉追求,成为新时代进行家庭道德教育的行动自觉,是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家庭道德教育的价值导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旗帜,深刻作用于社会生活各领域,也自然成为新时代家庭道德教育的价值导向。在新时代背景下,家庭道德教育已远远超越传统范畴,它融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内涵更为丰富且翔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三个维度上设定了规范。在个体维度,“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规范是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个体道德发展中起核心作用。从个体与家国关系理解国家与社会维度,遵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在逻辑。“修身”为基础,旨在培养道德品质,进而“齐家、治国”,即家庭和睦,社会稳定,国家繁荣,最终达到“平天下”的境界。由此可见,个体、家庭、社会三个维度相互依赖且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一个有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社会、家庭维度的价值追求,又为个体提供基本准则和行动指南。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家庭和谐,为社会道德风尚提升注入强劲动力,展现新时代家庭的精神风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精神文明建设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
(二)家庭道德教育的时代意义
家庭道德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独特实践领域,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闪耀着时代光辉,尤其在个人、家庭与社会三方面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其一,有利于塑造健全的个人品德,修身立德。家庭道德教育是个人道德养成的起点,奠定人格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个体道德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其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孩子的道德品格。个体潜移默化地习得和睦宽容、孝老爱亲等道德品质,进而形成爱国正直的高尚品德,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同时,爱国正直的高尚品德促使个人将“小我”融入祖国“大我”,勇担时代重任,成为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进行家庭道德教育,其时代深意在此。其二,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邻里和睦。作为人类道德的源头,家庭与家庭道德是不可分割的。诚如蔡元培先生所言:“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习惯固能成性,朋友亦能染人,然较之家庭,则其感化之力远不及者。”[3]可见,家庭作为原生教育环境,其作用是其他场域无可比拟的,深刻影响着家庭成员的精神特质和生活习性。家庭氛围良好,追求美与和谐,邻里和睦,安居乐业,正是家庭道德教育的目标指向。其三,有利于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新风,和衷共济。家庭成员间的道德行为,直接塑造着家庭内部的和谐氛围,更通过家庭成员的社会交往活动,向外部社会传递正能量,激发更多人的道德共鸣与效仿,进而在全社会营造向上向善的良好风气。平等、公正、爱国的道德情境,使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道德教育氛围更加融洽。
(三)家庭道德教育的行为塑造
家庭道德教育作为社会教育体系的基石,其行为养成深远而广之,直接关乎个体品德塑造与健康成长。人类通过语言和行动来表达思想、情感和意图。“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4]在家庭道德教育中,家长作为家庭道德教育的主体,通过言传身教树立榜样,向孩子传授诚实守信、尊老爱幼等道德规范。这些品质在孩子心中内化,成为其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的坚实基石。在部分家庭中,家长缺乏以身作则的意识,存在对孩子高要求、对自身低标准的现象,言行不统一,难以培养孩子知行合一的品质。父母应秉持言行一致原则,既言传道德规范,亦身行示范之,从而使孩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实贯彻新时代家庭道德教育的实践要求。为此,应该高度重视家庭道德教育,将其作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家庭的力量。
二、文化涵养:新时代家庭道德教育的应有之义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5]新时代家庭道德教育应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构建与时俱进的现代文化形态,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为广阔的文化空间。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家庭道德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路径,是新时代家庭道德教育的必由之路。
(一)秉承中华传统美德
历经数千年积淀,中华民族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念体系。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记忆,深植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悄然、持续地塑造着中国人的认知模式和行动取向。从中华传统美德中汲取丰富营养,家庭道德就更具生命力和影响力。首先,在内容层面,“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报国情怀,“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牺牲精神,“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的孝亲之道及伦理规范,勤勉求学之道、礼让的邻里关系等,都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值得继承和发扬。其次,在方法层面,中华民族在家庭道德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以“孟母三迁、择邻而居”为典型代表的环境陶冶法、颜真卿诫子劝导说教法等行之有效的方法。《颜氏家训》作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教化的经典,蕴含丰富的教育智慧。在传统家庭结构中,确立了“父子亲、夫妇别、长幼序”的规范,促进了子女孝顺、忠诚、诚信、礼仪、正义等道德品质的培养,为中华民族道德文明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可引用岳母刺字、画荻教子等典故,呼吁人们重视家庭道德教育,将其与中华传统美德相融合,以培树新型家庭美德,“传递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互助的观念”[6],用中华传统美德成风化人,培养具有杰出气节和品格、为社会和国家作贡献的人才。
(二)遵循马克思主义家庭道德观
马克思主义家庭道德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对家庭道德问题进行了深入解读和分析。一方面,马克思认为家庭是社会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家庭需要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他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应在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进行妇女解放[7],还鼓励女性参加社会劳动和生产,积极践行男女平等的观念。除此之外,他着重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在家庭道德教育领域,应将家庭道德规范与日常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另一方面,马克思高度重视家庭教育,指出“孩子的发展能力取决于父母的发展”[8],家长要担负起对子女教养和关爱的责任,学会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马克思主义家庭道德观蕴含着自由与平等的伦理价值理念,为新时代家庭道德教育提供了基础性规范,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要求相契合。因此,遵循马克思主义家庭道德观,对推进我国家庭道德教育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三)立足中国共产党家庭道德教育的历史积淀
新时代家庭道德教育不仅需要理论继承与创新,还需要立足中国共产党领导家庭道德教育的历史实践,从中汲取智慧,把握规律。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依据各阶段的核心任务与社会现实,对家庭道德教育实施精准指导,积累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实践经验与丰硕成果,丰富了家庭道德教育的时代内涵,明确了家庭道德教育的工作重点。《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分别增加了“妇女与家庭建设”和“儿童与家庭”的内容,支持家庭在生育、抚养和教育方面的政策工具和措施;突出少年儿童品德教育,加强教育引导;着重提出将家风建设作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制度建设方面,《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用良好家教家风涵育道德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确立了“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的原则性规定,为新时代家庭道德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家庭道德教育经历了从自发到科学指导的转变,形成了具有明确教育目标、适宜教育内容和方法的自觉实践模式。例如,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开启了“家庭教育先行者项目”,积极开展分层分级培训和咨询,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合格的家庭教育先行者,服务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促进家庭和谐幸福。
三、现实保障:新时代家庭道德教育的重要支撑
在中国庞大的家庭队伍中,众多家庭树立了以身作则、尊老爱幼、勤俭持家、尊重女性等优良道德风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难免有部分家庭存在道德失范行为,对社会风尚造成不良影响。中国社会的有序运转,离不开道德的力量作为精神纽带,而道德力量的生成和维系则离不开多层面、多环节、多主体参与的家庭道德教育作为现实保障。
(一)选树典型,模范引领构筑良好家风
家风,是指家庭生活态度和文化氛围,体现了长期形成的特有风气和行为模式,对国家繁荣、社会进步及人民福祉至关重要。树立道德典范以引导家风建设,既满足家庭的现实需求,又契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其一,家长须怀笃信之道,充分激发自身形象凝塑的思想与行动自觉。注重自身内外兼修、见贤思齐。为此,家长作为教育主体,一方面,要率先受教育,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广纳人类文明精华,提升道德素质;另一方面,要以“最美家庭”为榜样,自觉借鉴优秀经验,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笃行实践,做一个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好榜样。例如,“最美家庭”防火瞭望员刘军和王娟常年在塞罕坝林场通报火情,与森林为伴,与寂寞为伍,默默无闻地担当着“绿色守望者”,这对夫妇通过自省与坚韧,身体力行地向社会传递着爱与温暖。其二,政府宣传部门须提升家风宣传内容的深度和形式的广度,进行策略性强化。在家风宣传内容上,不必拘泥于古代家风家训,不能照搬照抄,而是要领会其中所传递的精神内核,将传统优良家风与现代社会的家庭现实相结合。相较于当前流行的娱乐性节目,对优秀家庭典范与道德楷模的宣传报道显得匮乏。因此,媒体应重视报道各地杰出家庭典范和道德榜样,凸显其示范效应及廉洁家风的重要性,推广优秀家风故事和家教经验,以引领社会价值导向。例如,2023年“最美家庭”代表王亚平,作为航天员不懈奋斗,信守承诺成功“摘星”归来,为女儿树立优秀榜样。推广优秀家风事例,促进良好家风向外延伸、发扬光大,有助于用家风建设成就反哺推动社会风气向上向善,共筑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在家风宣传形式上,各级党报、电视台应设立家风专栏,与最美家庭代表互动访谈,并实时同步于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以增强宣传时效性和互动性;在户外电子屏幕、机场车站等场所投放公益广告,营造浓厚的家庭道德建设氛围。此外,应举办家庭家教家风文化节,运用VR技术创设道德教育情境,促进家长与孩子共同实践,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总之,在宣传家庭道德模范时要强调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创设良好家庭氛围,弘扬优秀家庭道德,以小家促大家,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气,全面提升家庭道德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