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家训修德思想滋养新时代青少年家庭道德
作者: 陈星辰 陈延斌摘 要 传统家训修德思想为新时代青少年家庭道德建设提供重要滋养。其宗旨在于涵育个人道德,维护家庭生活秩序,并且在日常教化实践中形成了耳提面命、家规惩戒、家风熏陶、仪式历练的路径方法。新时代青少年家庭道德水平面临一些挑战,应积极从传统家训修德思想中汲取智慧,着力营造优良家风,强化实践教育尤其是礼仪教育,注重日常训诲惩戒,努力开创新时代青少年家庭道德建设新局面。
关键词 传统家训;家风;青少年;家庭道德;以身立教
传统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文化样态,蕴含着丰富的修德思想。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1]青少年道德建设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抓手,而家庭道德建设是青少年道德建设的重中之重。传统家训在家庭场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经此涵养而成的家庭道德是塑造家庭成员伦理关系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传统家训的修德教化思想为培塑家庭道德提供重要滋养,为新时代青少年家庭道德养成和引导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传统家训修德思想与新时代家庭修德相契合
传统家训修德思想发轫于封建家庭生活,其根本目的在于修身、齐家,以维护家庭秩序的和谐。虽然传统家训修德思想的核心理念可以追溯至数千年前,但是其教育内容依然与新时代家庭修德高度契合,成为新时代家庭道德建设的有益借鉴。
(一)传统家训修德思想的根本旨归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中国传统伦理与政治思想,在育民教化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为家庭道德教育指明了方向,而“修齐治平”的顺序也反映了可操作性与实施范围的逐步进阶,保证了教化的连贯性。“修身”是个人道德修养的起点,“齐家”则是将个人修养扩展至家庭治理的层面。二者紧密相连,构成家训修德思想的核心。“治国、平天下”是个人修身与家庭治理的更高层次目标,但其更多涉及社会治理和国家层面的宏观管理。“修身、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家训修德思想的根本旨归是服务于家庭生活,培养子弟的道德品质,维系家庭的内部秩序。
在儒家体系中,修身与修德没有本质区别,都是追求道德的提升和精神的升华。“齐家之道,重在修身,以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也。”[2]传统家训作为中国人独具特色的修德“教科书”,对道德作出了细致的要求,由于子孙担负着延续家族血脉的任务,父祖长辈格外看重其道德品质的养成。传统家训中对修身立德的要求并不是抽象化概念,而是有明确翔实的规定,总体来看涉及最多的是孝顺父母、敦亲睦族、与人为乐、明理崇德、励志勉学、克己慎行、自立自强、克勤克俭等。其中的一些真知灼见论述深刻,例如:诸葛亮《诫子书》中提及“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将静心和勤俭作为修身养德的方式,通过降低物欲来实现调整身心;纪大奎《敬义堂家训》述:“读书原是要识道理、务德业,并不只是为功名。若不慕天地之理,不究身心之业,纵使功名显贵,亦是不肖子孙”[3],主张读书不能只为了功名利禄,其本在于明理修德,为家中子弟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
齐家即家庭的管理和教育,是传统家训修德思想的核心。颜之推提出订立家训旨在“整齐门内,提撕子孙”,鲜明地指出家训维护家庭秩序、为家庭生活服务的宗旨,因而家训中的修德思想也是围绕这一宗旨展开,同时与儒家理想追求的“齐家”相契合。家庭道德也与父子、兄弟、夫妇、婆媳、翁婿等伦理关系密不可分,追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德、姑慈妇听、家和事顺的家庭状态。传统社会中,家族聚居的模式使得家庭关系更加复杂,聚居人口众多也使得各个家族的“大家长”认识到家族和睦的重要性,故而在撰定家训时把敦亲睦族放在重要位置。庄受祺《维摩室遗训·治家》云:“家中总以和睦为上。多有旧事,皆不置于心中,出于口中,则和家第一方也。”[4]胡达源更是在《弟子箴言》中直接指明:“九族睦,则根本不摇,积而至于万族,天下之势于以固焉。”[5]家族和睦,根基就会牢不可破,倘若千家万户都能和睦,则天下就会稳定安定。此言正是从“齐家”与“治国”的关系上阐述了敦亲睦族的重要意义。“在论及治家之道时,传统家训提倡严谨治家、勤俭持家、忠厚传家、睦亲齐家。”[6]齐家的目的使得传统家训中的修德思想具有现实意义。
(二)传统“修齐”观念与新时代家庭修德相契合
儒家“修身、齐家”观念对个人道德修养的注重以及家庭和谐有序的追求,符合新时代家庭建设的要求,与新时代家庭修德高度契合。
品德修养是贯穿古今个人评价的准则,古人以成为“君子”为奋斗目标,今人追求道德高尚亦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立德为先,修身为本,这是人才成长的基本逻辑。”[7]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立德是教化施行的首要目标。现代家庭修德同样将个人的道德修养视为家庭和谐的重要保证。家长和子女都需要通过道德自律和行为规范,提升个体的责任感、同情心和公德意识。这种自我修养为家庭成员之间的理解与共处奠定基础,从而实现家庭关系的和谐。因此,无论是在传统还是现代社会,个人的道德修养始终是家庭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二者在这一点上高度契合。当然,除了坚持仁爱、诚信、正义、和睦这些一以贯之的道德价值,还要积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家庭修德教化,彰显道德标准的时代性。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以家庭和睦支撑社会安定的理念依然与时代要求相符。家风作为家庭修德实践的产物,进一步反作用于家庭道德的培塑。家风是一种无形之物,使得家庭成员潜移默化接受道德教育。家风好,受益无穷;家风差,殃及子孙。“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子女教育得好,社会风气好才有基础。”[8]加强家庭道德建设,是推进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社会治理的有效手段。
二、传统家训修德思想的教化路径
修德思想的践行离不开行之有效的方法。古人善于从日常的家庭生活着手,注重对家中子弟的当面训诲、惩戒,并力图通过熏陶、习惯培养来提升道德教化效果。
(一)耳提面命
道德养成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尤其是对于低龄儿童来说,受制于身体机能和认识能力,对道德观念的塑造缺乏自主性,此时道德的养成依赖于周围其他个体。在家庭生活中,父母长辈承担着培养幼童的任务,开化和启智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中国传统家训中的教化注重“端蒙养”,即在儿童早期进行干预教导。颜之推认为:“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9]此阶段与父母的直接接触较为频繁,耳提面命的日常训诲成为最主要、最直接的教化方式。在这种面对面的教育中,双方的情感交互更为直接频繁,增进了彼此的亲密感和信任感,使晚辈更容易接受教导。长辈能得到及时反馈,捕捉到晚辈的认知和情感变动,进行合乎时宜的调整。例如,浦江郑氏义门以孝义立家,同居共爨宋元明三朝,是民间道德标榜的楷模,对族中子弟的道德教育极为看重,每日都要进行面对面的训诫。按照其家族家训《郑氏规范》的规定,早晨盥洗结束后以击钟为令,族众在有序堂前集结,家长分坐两边,让未成年的子弟分别诵读《男训》《女训》,以此来进行道德教育。除了孩童每日的日常训诲,其他族人在初一、十五拜谒祠堂后,还需要在族长的带领下听诵家族训词,用来警醒族人要克绍箕裘,保持自身的道德操守,延续义门家族的荣光。 [10]为了便于执行,日常训诲的内容大都言简意赅,以孝亲敬长、和睦族众、积善成德为重,从而确保训诲的延续性。
(二)家规惩戒
家庭道德的养成是一个综合性、长期性的过程,有识之士在道德教化施行过程中大多遵循严慈相济的基本原则。虽然奖惩都服务于育人的最终目的,但是相对而言对“惩”的重视程度要高于“奖”,其原因是“奖”是一种激励性措施,其前提是道德行为合乎规范,具有正当性;而“惩”是一种科罚性措施,其前提是道德行为不符合规范要求,具有矫正意义。因此,惩罚比奖励在道德教化时间上更有紧迫性。传统社会中,家规家训有文本记载颇多,其中对家庭成员的惩罚也有明晰的要求。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阐明惩罚的必要性:“笞怒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治家之宽猛,亦犹国焉。”[11]适度的惩罚可以有效地纠正道德偏失,增强规诫的执行力。依照所犯错误的具体情况进行诫勉,“子弟操行不检及违训者,初则谕之以礼,戒之以法;再犯,告于众而共勉之;勉之不可,则罚之;恃顽不服,则责之,仍斥绝之,不容宴胙”[12]。由此可以看出,惩戒也应循序渐进,适度适量而行。还有家族设置记过簿,与功过格中的“过格”类似,记载族人的德行过失,用于惩戒。《王氏族约》则规定:“凡子孙罪恶显著,如不孝、乱伦、盗贼等事,族众有闻,即告于祠痛责之。生不许入祠,死不许入谱。”[13]对犯下有悖伦理道德的极为严重的行为,除了斥责之外会被处以“生不入祠,死不入谱”这种严格的惩罚。正是由于种种惩罚的威慑,家庭成员的道德操守才能极大程度向好向善。
(三)家风熏陶
道德教育离不开合适的教育环境,家风熏陶是家训修德思想实践过程中行之有效的方式。家风是在长期的家庭生活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风气,集中反映了家庭成员的处世原则、道德观念、价值理念,是精神凝结的存在物。家风并没有具体的形态,是一种无言的教化,更是一种通过代际传承而不断强化的文化传承,对道德的塑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风淳正,家道隆昌,民风归厚;家风隳坏,殃及子孙,贻害社会。”[14]《颜氏家训》作为中国家训史上颇负盛名的家训经典,反映了颜之推教子治家的智慧,将家风营造置于重要位置,强调“吾家风教,素为整密。昔在龆龀,便蒙诱诲:每从两兄,晓夕温凊。规行矩步,安辞定色,锵锵翼翼,若朝严君焉”[15]。正是基于对家风的重视,家中子弟才会严于律己,使行为不逾越规矩。家中父母长辈是家风构建的主要对象,这就要求他们整躬率物,轨物范世,为后辈提供行为参照。曹端在其家训《家规辑略》中告诫家人:“古人治家之道,惟以身教为先。为家长者,必先躬行仁义,谨守礼法,以率其下。”[16]同样,王永彬在《围炉夜话》中也谈及“父兄教子弟,必正其身以率子”的观点。传统社会讲求家庭伦理秩序,不但对晚辈严格要求,恪守长幼尊卑秩序,同时也强调长辈的教化责任和义务,治家之要在于践行,长辈通过自身的言行为晚辈争做表率,使其信服,从而营造优良的家风。
(四)仪式历练
仪式作为一种具有特定形式和程序的行为活动,具有鲜明的象征性和重复性,旨在传递和强化某种价值观念,是加速道德成型的一种手段。《童子礼》《朱子家礼》《郑氏规范》《幼仪杂箴》等传统家训对以礼仪为主的仪式极为重视,用以化育家中子弟的道德品性。王汝梅在《游思泛言》中告诫家人:“读书之家,须将居家处世大义、长幼尊卑仪节凡切于日用常行者,时时讲明,俾肄业子弟有所遵循。”[17]礼节仪式为道德行为的养成提供了遵循,家训家礼中的仪式应用摆脱了重视知识教育而轻视实践养成的弊病,脱虚向实,更加注重生活性和实践性。通过反复的仪式历练,参与者可以不断接触和内化其中蕴含的道德观念。仪式通过明确的行为程序,规范了参与者的行为,使其在特定情境中表现出符合道德规范的举止,使道德教育更为生动具体。譬如,以日常应用频繁的家礼来讲,其中的通礼亦称常礼,为生活日用之礼,朱熹格外重视,称“不可一日而不修”。其中对家长的问候、侍奉等各种仪式就是要明确对父母长辈的尊重,培养感恩意识。冠礼作为一种成人礼,加冠昭示着成人,实现身份的转变和人身关系的独立,同时也要肩负起责任。无疑,仪式历练增强了家庭道德教化的有效性,通过情感化的方式,使参与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更容易接受和认同其中传递的道德观念。
三、传统家训修德思想培育青少年家庭道德的时代借鉴
新时代青少年家庭道德建设必须秉持古为今用、吐故纳新的基本原则,吸收传统家训修德思想的精髓,针对青少年家庭道德存在的突出问题,遵循时代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利用以往的经验,着力提升道德教化实效,努力开创新时代青少年家庭道德建设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