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之以礼,育之以德:学校德育品牌建设的校本探索

作者: 陈维凤 栾素蓉 纪雁

教之以礼,育之以德:学校德育品牌建设的校本探索0

摘 要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礼德小学秉承“教之以礼、育之以德”的理念,积极推动五育融合,通过文化育人、课程育人、活动育人、协同育人等多种途径,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多方参与、联动配合的育人工作格局,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成效。

关键词 立德树人;实践路径;德育品牌

作者简介 陈维凤,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礼德小学,一级教师;栾素蓉,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礼德小学校长,副高级教师;纪雁,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礼德小学,一级教师

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其成效是衡量学校一切工作的首要标准。学校德育品牌建设是立德树人在学校实践层面的具体落实,也是学校改进工作的关键举措,能够发挥价值引导、示范作用、文化创生等多重作用。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礼德小学秉承“校园充满成长气息,师生体验成功喜悦”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为目标,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融合,打造“教之以礼、育之以德”的德育品牌,引导学生主动发展、健康成长。

一、敬有礼、人有志,发挥文化育人新功能

一是敬党爱国,立志成才。自成立以来,学校始终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学校的各项工作中,打造了科技、爱国和海洋三大办学特色,设置了“科技强国,强国有我”“我爱你中国,祖国在我心中”“我爱祖国的万里海疆”等文化主题墙,展示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模型、中国空间站模型、中国动车模型以及曾在天安门广场升起的国旗等物品,使爱党爱国的情怀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此外,学校还设置了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打卡地,以“我爱祖国的万里海疆,我爱祖国的宝岛台湾”为主题,设计红色教育基地和爱国作品展厅,让学生在参观学习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激发爱党爱国情感。

二是科技强国,强国有我。学校按照时间线展示中国航天发展史,包括神舟工程、探月工程、航天英模人物等内容,并将这些内容整合为一面文化墙,营造出浓厚的科技强国文化氛围,激励学生从小树立“我要去太空”的远大梦想。学校还与青岛市科技馆、城阳区人民医院、中国海洋大学、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青岛测控站、城阳区气象局等单位合作,开展了“我要去南极”“小眼睛大科学”“我要去太空”“童心玩科技”等科普教育系列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培养“科技强国、强国有我”的远大志向。

二、学有礼、人有德,拓展课程育人新途径

学校深入推进课程改革,以期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学校按照“国家课程校本化、地方课程实践化、校本课程系统化”的建设策略,构建了富有特色的校本德育课程体系,旨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是开设党支部书记思政德育课。学校面向全体师生开设党支部书记“开学思政第一课”,以“五星红旗高高飘扬”为主线,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学校利用神舟十二号宇航员亲笔签名的中国空间站模型和飞行任务纪念卡、天安门国旗护卫队曾经护送的国旗、三军仪仗队指挥刀、福建舰模型等教育资源,通过深刻的思想引导过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是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学校整合家校社多方德育资源,精心打造“七彩家乡·德育地图”特色课程,设计出七条主线,涵盖“发现家乡、人文家乡、绿色家乡、科技家乡、红色家乡、蓝色家乡、艺体家乡”七大主题,改变了传统学科单一、说教式的德育模式。该课程通过实地打卡和沉浸式德育体验,凝聚德育合力,让思政课从“学校小课堂”延伸到“社会大课堂”,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上好“行走的思政课”,实现知行合一、自我生长、全面发展。

三是推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品课程。学校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以书法、中医、中药、节气以及尊师敬长等内容为抓手,推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品课程。同时,学校邀请大学思政教师及相关专业人士到校授课,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进一步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时代价值。学校倡导学生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转化为对祖国、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在家庭和社会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四是建立规范的德育体系。学校成立了以党支部书记、校长为组长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确保德育工作的有序开展和有效实施。在具体实施层面,学生处、少先队、辅导员、班主任以及道德与法治教师构成了德育工作的中坚力量。其中,班主任和年级组长在德育工作中发挥着骨干作用,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道德发展和行为习惯。为此,学校定期召开德育工作推进会和培训会,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等多种形式,不断提升年级组长和班主任的道德素养和教育智慧。

三、践有礼、人有才,打造活动育人新风貌

学校紧密围绕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成长需求设计德育活动,旨在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使德育更加生动、有效。德育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和个性特长的平台,还锻炼了他们的社交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归属感和独特感,为其塑造良好人格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是开展多元幼小衔接活动。学校采取阶梯式、小步幅实施环境、生活习惯和课程适应等衔接方式,实现了从“哄”到“既哄又管”再到“教育”的梯度衔接。学校开展了“小小音乐会”“小小科技节”“小小海洋节”“小小研学之旅”“小小农学家”“不一样的幼小衔接”等系列活动,打造了特色鲜明的幼小衔接品牌,让学生在玩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享受乐趣。

二是开展沉浸式德育实践活动。学校充分利用德育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的资源,开展沉浸式德育实践活动,力求每次活动都能让学生获得实际体验和思想教育。例如,在2023年4月23日海军成立74周年之际,学校组织学生走进海军部队,开展沉浸式德育活动,如参加庄严的升旗仪式、体验海军官兵的军旅生活以及训练项目等,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三是开展劳动、科技和海洋教育活动。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劳动技能的习得规律,模拟搭建“小社会”情境,设置了“小小帮厨”等劳动岗位,开展校园种植、做鸟窝、超市采购、废旧物品改造等劳动实践活动。此外,学校组织了“我要去太空”“我要去南极”等科技和海洋类创新活动,持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四是开展艺体特色活动。学校实施全员普及的艺体教育,确保每位学生在艺术和体育方面都得到均衡发展。学校每日开展“五操”健身项目,包括欢动大课间、广播操、木哑铃操、花样跳绳操和竞速跳绳,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锻炼习惯。在特色项目跳绳和篮球方面,学校利用体育课、大课间和三点半课程,引入校园跳绳同步教学系统、校园赛事和争章体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升运动技能。学校还设置了优秀奖章、大赛奖章和校长奖章,力求提高学生的综合体育能力,展现才艺,建立自信。

四、行有礼、人有为,发挥协同育人新优势

学校始终将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置于重要位置,持续整合优质资源,凝聚家庭、社区及社会各方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充分发挥协同育人优势,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是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学校建立了校级、年级、班级三级联动的家庭教育工作机制,成立了三级家委会,开展校长家长面对面、万名教师访万家、校长会客厅、家长大课堂、我是社区宣讲员等活动,把学生的“小”世界转化为育人细无声的“大”教育场,回归教育的初心。

二是聘任专家进校指导。学校聘请了中国海洋大学教授、“蛟龙号”潜航员、神舟十二宇航员、青岛军休服务中心宣讲员等人员担任校外辅导员,为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榜样,激励学生追求卓越,培养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三是联合开发社会课程资源。学校与城阳区人民医院、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市立医院等单位合作,设立了“同心九三行科普教育基地”,开展科普教育、“牛奶加工”等企业生产研学、城阳区拾亩良田“礼德菜园”春耕学农等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各种行业,接受职业启蒙教育。此外,学校还与部队、红色校外实践基地联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四是构建多元评价机制。学校在“礼德好少年”评价机制的基础上,结合红领巾奖章、每周一星、德育地图七彩章、礼德金牌等形式,构建了多元评价体系,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教之以礼,育之以德”德育品牌亮点频现,得到了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为学校的持续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学校将继续探索德育工作新路径,擦亮德育品牌,推进五育融合,努力开创育人工作新局面,真正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

责任编辑︱乔 羽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