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田同学”的形象构建与德育运用
作者: 张雪峰摘 要 江苏省南京田家炳高级中学提出“小田”这一符号,并通过对“小田同学”“小田老师”和“小田家长”形象的塑造和运用,成功地将抽象的德育理念形象化,增强了学生的身份认同感,促进了学生、教师和家长的共同进步,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效果。
关键词 符号教育学;小田同学;德育实践
作者简介 张雪峰,江苏省南京田家炳高级中学德育副校长,高级教师
作为以田家炳先生命名的学校,传承和弘扬田家炳精神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最好的宣传方式就是让学生全面了解田家炳先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以敬仰之心自觉践行,进而形成独具田家炳学校特色的道德基因。为此,江苏省南京田家炳高级中学提出了“小田”这一符号,并结合实际情况,围绕“小田同学”“小田老师”和“小田家长”三个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角色,赋予“小田”符号以教育意义,使其从普通的文字符号转化为承载田家炳先生“六品”精神(孝悌、诚信、责任、坚毅、关爱、尊重)的象征,进而成为校本化德育实践中无形且强有力的抓手。
一、“小田同学”理想样态的建模
学校以“创生”为核心办学理念,强调创造生成和勇于革新。基于这一理念,学校通过常规教育手段对“小田”符号进行赋能。“有家国情怀”是学校育人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田家炳先生崇德履义的人生经历正是以博大的家国情怀为底色的。因此,深入学习田家炳精神,并将其培植为学生的道德基因,是对学校育人目标的最好践行。
“小田同学”的构建既是为了培育学生“六品”精神,也是在践行田家炳精神。“六品”精神是田家炳精神的核心,因此培育“六品”精神既是学习田家炳先生的高尚品德,也是对“小田同学”的教育赋能。然而,追求个性和自我实现是青年阶段的天性,而因势利导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因此,学校在对“小田同学”进行教育赋能时,特别重视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教育模式,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精神内核的建构。学校根据育人目标,凝练出蕴含田家炳先生核心精神品质的“小田同学”形象,即科学与人文并重、规范与个性共存、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为实现“小田同学”的培养目标,学校同时设计了“小田老师”的形象,即以“众”为核心的精神力量、追求卓越的职业理想,以及胸怀教育、成人之美的大爱情怀。由此构建出“小田”师生的共同形象,即拾阶而上、拔节生长。其中,“阶”与“节”蕴含校本特色:学校地势高低起伏,多有古意盎然的台阶;学校原址为千年古刹,校内生长着极为稀有的紫竹。
二是“小田”符号的校园浸润。在学校中,“小田”这一符号元素无处不在。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天起,他们就被赋予了“小田同学”的称号。自2017年至今,学校邮寄录取通知书时都会附上致“小田同学”的一封信,以“小田同学”称呼新生。校歌的作者也以“小田”署名,这实际上是一群青年教师的合称。在学校的许多新闻报道中,涉及学生或教师的内容,标题常以“小田同学”或“小田老师”来指代,这样的称呼已成为一种传统。
经过多年的培育,“小田同学”发出了响亮的青春宣言:“内坚品操,外明耻辱;给奋斗定义,构建青春坐标。”其中,“内坚品操,外明耻辱”明确了自我锤炼和自我更新的方法与路径;“给奋斗定义,构建青春坐标”形象化了奋斗目标。这一宣言既源自学校名师的教诲,也凝聚了当代青年教师的智慧,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塑造了“小田同学”这一理想的青春形象。
二、“小田同学”教育赋能的常规实践
“六品”精神是开展中学生道德教育和实现全人教育的基础。为此,学校积极营造体验式、沉浸式的德育环境,旨在实现“六品”的内化,并以此对“小田同学”进行教育赋能。
为实现这一德育目标,学校将德育课程分为校级、年级和班级三个层次,各层次均设定了明确的育人目标:校级层面侧重价值观的塑造;年级层面关注自我认知的培养;班级层面则强调协作能力的训练。这些目标充分体现了学校在“六品”精神培育上的系统性,而具体的课程和活动则是“小田”符号作为“六品”精神承载体的具体实践。
在“孝悌”品格培养方面,学校每年都会在母亲节和春节组织相关活动,如陪伴母亲度过一天、为家人烹饪拿手菜等,促进学生对孝悌精神的认同和理解。此外,“小田妈妈合唱团”以及校园开放日的亲子游活动,则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家庭亲情的理解,从而激发感恩之心。
在“尊重”品格培养方面,学校围绕学生四大核心素养的构建,推出了24个主题班会,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和参与。这些主题班会不仅体现了求同存异、合作共进的精神,也深入诠释了“尊重”的内涵。
在“关爱”品格培养方面,学校通过安全教育、逃生演练、急救培训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生命意识,引导其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在疫情期间,“小田老师”“小田同学”以及“小田校友”携手组建了“小田志愿者”团队,这正是“关爱”精神的具体体现。
在“诚信”品格培养方面,学校将诚信教育贯穿于日常教学与活动中。从按时作息到活动协同,从集体活动到特色社团和社会实践,师生在共同行动中形成了守时守信、践言重诺的行为准则。
在“责任”品格培养方面,学校将责任感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点。例如,学校以“点亮一盏灯,照亮人生路”“中国精神,世界眼光”“做自信的中国人”等主题班会为载体,培养学生脚踏实地、坚毅笃行的精神。此外,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如“盐知道”“模拟联合国”“国学”等,不仅体现了家国情怀与世界视野,也生动诠释了责任感的价值内涵。
在“坚毅”品格培养方面,学校通过一系列富有仪式感的活动,如入学军训、校史教育、高二科考与学农实践、高三成人仪式与考前百日誓师、开学典礼及毕业典礼,培养学生的坚韧品质,使他们从口头上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逐渐内化为心中的“天下兴亡,我当负责”。
三、“小田同学”教育赋能的专题化培植
学校通过组织开展多元特色活动,完成了对“小田同学”品德的塑造与“田”氏基因的培植。
学校通过开展“我的幸福人生”读书征文活动,开办“天空中最明亮的星”田家炳生平事迹图片展,以及“天空中最明亮的星”主题班会等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小田同学”肩负的责任。同时,校史室专门设置了田家炳先生的展区,校园内竖立着田家炳先生雕像,校门口悬挂着印有田家炳先生名言“中国的希望在教育”的道旗,楼道过廊也张贴着田家炳先生朴实而睿智的格言。这些元素时时刻刻向师生讲述着田家炳先生的事迹,使师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师师互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田家炳精神的熏陶。正因如此,师生逐渐认同了“小田”符号所承载的道德规范,从而自觉提升自身的道德境界与价值追求。
学校积极引入多方教育力量,逐步形成了“小田老师”“小田妈妈”“小田志愿者”等形象。为推动家校共育,学校通过家长学校宣传田家炳先生的事迹,组织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我的幸福人生”征文活动。同时,成立“小田妈妈合唱团”,以音乐为桥梁,增进家校联系和亲子交流,深化家长对田家炳精神的理解与认同。此外,在母亲节期间,学校组织了充满和谐氛围的亲子活动;在春节期间,组织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国民俗和故事,倡导学生亲自为家人烹饪拿手菜。学校还鼓励师生和家长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尤其是在疫情期间,由教师、学生、家长共同组成的“小田志愿者”团队广受社会好评。
四、“小田同学”符号形象的德育效用
经过近七年的探索与实践,学校成功构建了“小田同学”符号形象,并总结出其在德育过程中的效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校本化德育模式的形成。学校将常规教育教学与田家炳精神有机结合,以田家炳先生“六品”精神为德育目标,通过“小田”这一纽带,促进了学生、教师和家长的共同进步,打破了以往德育工作中常见的单向灌输和训导模式。经过赋能的“小田”符号是田家炳精神的承载体,不仅在行为规范上发挥作用,更在深层意识层面对教师、学生和家长产生了显著的约束和引导作用。
二是身份认同的加强。学校将抽象的德育理念形象化,通过对“小田同学”行为规范和核心素养的培养,进一步延伸至“小田老师”和“小田家长”的形象构建,营造了家校协同、师生和谐的德育氛围。“小田同学”以其阳光、勇敢、担当的形象,成为南京中学生群体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三是符号教育学理论的创新应用。学校将常规的教育实践与符号教育学理论相结合,进行了系统的实践探索,并归纳出其路径构建的基本原则,即立足现实、因势利导、不脱离常规,展现了该理论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学校深入挖掘田家炳精神所蕴含的巨大且独特的德育价值,提出了“小田同学”这一富有亲和力的符号形象,并通过常规教育活动将其生动化、具体化,避免了枯燥的说教,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成功实现了德育目标,为学校开展德育工作提供了一种富有启示性的新模式、新方法。
责任编辑︱乔 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