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
作者: 叶丽诗摘 要 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培育文化自信的过程中,小学教育阶段不可或缺。本文以广州市越秀区部分小学开展的非遗通草画传承联盟校建设为例,结合三项主题活动的实施,阐释将新时代思政教育目标与区域文化资源相结合,统筹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路径,以解决思政教育中长期存在的文化分离与缺乏说服力的问题,以及区域传统文化资源成人化的问题。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教育;通草画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下简称“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高度重视。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小学阶段的传统文化传承教育不仅是坚定文化自信、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在要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要途径。然而,传统的非遗技艺传承多为学校根据需求邀请传承人进行短期讲座或现场演示,由于经费、场地、授课经验等因素的限制,难以深入推广。学生往往只能浅尝辄止,未能真正领悟非遗技艺的历史价值及其与新时代精神的融合意义。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豪贤路小学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文化“两创”方针及系列讲话精神以及新时代传统文化教育要求的指导下,结合越秀区非遗通草画(以下简称“通草画”)的历史底蕴,探索非遗通草画与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融合的新机制。学校采用“联盟1+N”模式,创新性地提出新时代融合思政教育与联盟式推进的非遗传承新途径,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非遗通草画与思政教育融合的价值意蕴
(一)解决思政教育长期与文化脱节的问题
长期以来,传统思政教育过于侧重政治素养的培养,忽视人文精神的塑造;重视儒家传统知识的积累,缺乏实践导向;重视诗书礼乐,忽略地方传统和非遗技艺的传承。针对以上这些问题,学校将非遗通草画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围绕文化自信主线,成功实现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目标,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二)解决思政教育“只说不做,缺乏说服力”的问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政教育提供了鲜活的精神源泉。非遗通草画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避免了传统思政课堂中出现的空洞说教和缺乏活力的情况,使“失语”变为“有话可说、有事可干、有榜样可学”,有助于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汲取力量,增强文化自信。
(三)解决区域传统文化资源“成人化”的问题
区域文化资源多面向成人群体,缺乏与青少年教育系统的有效衔接,容易造成校内校外“两张皮”现象。学校设计并实施了多种传统文化(非遗)主题活动,整合转换传统文化中的思政元素,丰富青少年文化教育资源库,发挥了区域文化资源的教育性功能,促进了校内外优质文化资源的联动,实现了“以文化人”。
二、非遗通草画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路径探索
自2022年起,为进一步推动非遗文化与小学思政教育的融合,学校与通草画传承人合作,组建了通草画联盟校,整合越秀区的文化资源,探索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联盟校由越秀区内具有代表性的单位和不同规模、不同办学特色的学校组成,紧扣新时代思政教育要求,将非遗文化与新时代思政教育相融合,探索红色文化、海丝文化与传统文化(非遗)的“活化”和“外化”,为新时代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开辟了一条思政新路。
(一)联盟“童”行非遗日
联盟校借助主题研学、艺术创作等形式,组织师生创作通草水彩画、通草版画、通草立体手工等作品,将红色教育、广府文化和湾区故事等内容融入非遗通草画的传承教育中。同时,将非遗文化与新时代美育、区域特色及思政教育相结合,借助通草画这一载体,讲好广州故事、描绘越秀形象。
(二)红色“三大”通草绘
202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100周年之际,联盟校组织学生走进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开展主题研学,围绕“三大”红色故事及历史景貌,进行通草画情景创作,以“研学+实践”的形式推动研学成果转化为实践成效。随后,“最美思政课·童绘1923通草画作品展”应运而生,在“三大”会址纪念馆、少年宫、各联盟校的微信公众号以及“三大”会址,线上线下同步展出。
(三)通草重续“海丝缘”
“广州海贸史,半部在越秀”。联盟校结合各自的办学特点,组织学生走进“海上丝绸之路”遗址,设计和开展相关活动,以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讲解“一带一路”的文化内涵。2023年10月,联盟校“诗响南粤,越美广州”主题通草画作品展在南粤先贤馆展出。每一幅通草画都生动展现了青少年纯真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学生们通过实际行动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三、非遗通草画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机制保障与策略
为确保非遗通草画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联盟校建立了切实可行的运行保障机制,充分整合新时代思政教育目标,寻求非遗文化与时代对话的窗口,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有机结合,为立德树人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文化自信。
(一)统一认识,全员思政
联盟校开展的非遗通草画的各类体验活动,不仅让师生深入了解了通草画的历史和制作过程,还将思政教育与文化传承融入学科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挖掘学科知识与传统文化的结合点,设计开放式学习主题,让不同学科共同发力,实现了“全员皆思政、学科同浸润”的目标。
(二)区域重视,协同配合
非遗文化与区域文化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越秀区教育行政部门设立了区域文化传承的方向框架,明确了推进方式和相关部门的职能:少年宫为通草画的推广和联盟研究提供平台和指引,推动通草画走进广府庙会和丝路文化节,促进校园、社区以及国际的文化交流;学校党支部和党员则是推动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的主体力量,准确把握思政教育的新方向,探索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文化自信的培养目标。
(三)校内校外,同频共振
校内外思政一体化建设至关重要,不仅要关注传统文化区域发展理念在基层的落实,还要关注校内教育成果在校外的宣传和推广。实践表明,通过联盟方式推动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能够有效集中优势资源,深度推进教育主题研究,突出学校的个性化特色,达成更加丰富多样的教育成果。
(四)古艺今育,点燃亮色
联盟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开展文化传承、探索、宣传和展示等特色活动,帮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传统文化(非遗)的认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并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联盟1+N”模式的推动,传统文化以“古艺今育”的形式被带入更多学校和家庭,深深植根于学生心中。
四、非遗通草画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实践成效
一是搭建平台,以美促德。在2022—2023年期间,联盟校通过挖掘红色文化、广府文化、海丝文化等资源,组织了6次展示活动,吸引了3,000多名学生参与;通过创设“云享”通草画线上展示平台,助推大众美育普及与非遗传承;通过主题式5G直播、线上作品展等“互联网+文化”新模式,让信息技术赋能传统文化(非遗)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二是主题融入,“行”育自信。联盟校通过将非遗通草画与越秀区历史、海丝文化和红色资源深度融合,让学生在体验和创作过程中逐步形成对自身价值、历史传统和文化身份的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同时,也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时代魅力,为区域传统文化(非遗)的传承教育与学校思政教育的巧妙融合提供了有效范式。
三是成果资源,互为转化。红色文化读本《春园红》将通草画作为红色文化的具体表达,是新时代思政教育的“代言人”。这一融合不仅提升了红色文化读本的文化性和可读性,还在青少年中引发了更广泛的情感共鸣,同时通过融入通草画的赏评,进一步促进了非遗文化与思政教育的深度结合。
联盟校构建的“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共同体”,成功将思政教育的理论性、抽象性与非遗文化的艺术性、具象化相结合,帮助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产生情感认同、树立文化自信、获得美学感受,并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自觉传播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联盟1+N”模式的成功实践为其他区域传统文化的推广和校园普及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范式,也为新时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探索出了一条创新之路。
责任编辑︱乔 羽
作者简介 叶丽诗,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豪贤路小学书记、校长
*本文系2022年度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科研协作基地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思政教育的研究基地——以越秀区非遗项目通草画传承联盟建设为例”(20221381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