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高质量德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作者: 杨志成

高质量德育体系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建设高质量德育体系,必须适应新时代德育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和新需求,建立新的德育发展观,坚持系统思维,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以服务强国建设为重要使命,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本期聚焦“高质量德育体系建设研究”,邀请相关专家进行探讨,以飨读者。

摘要  构建中国特色高质量德育体系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构建高质量德育体系,必须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高质量德育体系的理论支撑和根本遵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围绕德育工作的核心要素,注重德育目标、内容、方法、途径、评价、资源等体系的构建。实施高质量德育体系,必须推进一体化德育体系构建,善用“大思政课”铸魂育人,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关键词  高质量;德育体系;一体化;“大思政课”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中国特色高质量学校德育体系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构建和实施高质量德育体系必须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高质量德育体系的理论支撑和根本遵循,系统构建高质量德育实践体系,创新推进高质量德育实践,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目的。

一、高质量德育体系的根本遵循和理论支撑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德育理论在不断发展中完善,形成了以教育学原理学科为基础的德育原理理论体系和以马克思主义学科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理论体系共同组成的学校德育理论体系。德育理论基础存在多元化、多层级、多学科、多视角等问题,造成德育实践的理论支撑不够统一,甚至出现理论相悖等问题,不利于学校德育高质量发展。因此,在构建高质量德育体系过程中,应率先构建基于马克思主义指导的中国特色高质量德育理论体系,为构建高质量德育体系提供理论支撑和行动指南。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德育体系的构建,先后深入大中小学调研,提出了关于德育和思政课建设的系列重要论述。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1]在2019年3月18日召开的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联组会时,提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3]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他指出,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4]从一体化德育到大思政课体系,从育人和育才的辩证统一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德育和思政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建设中国特色高质量德育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从人才培养辩证统一的认识论视角,指明了育人与育才的辩证统一关系、立德与育人的本质关联。这一观点超越了个体道德教育这一窄化德育范畴,从人的社会本质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视角,构建了大德育观和德育实践体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论和教育观,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同中国教育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原创性教育理论和德育理论。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是建设中国特色高质量德育体系的必然要求和根本遵循。

二、中国特色高质量德育体系的系统构建

高质量德育体系构建必须围绕德育工作的核心要素,贯通学生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协同德育实践的各方主体,形成纵向贯通衔接、横向协同合力、要素整体融通的德育体系。具体来说,在德育体系的构建中,要把握关键要素相互融通形成整体。比如,德育目标与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途径、德育资源、德育评价不能相互分隔,要融为一个整体,切实达到德育要素融通一体的效果。再比如,从各学段德育目标、任务角度,要形成上下衔接贯通一体的体系,避免出现“各管一段”的问题。在德育实施的过程中,要充分把握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做到遵循规律、层层深入、润物无声、潜移默化、螺旋上升地实现德育目标和效果。在系统构建中国特色高质量德育体系过程中,要特别关注以下问题。

第一,要关注德育目标体系的构建。德育目标的设定是德育实施的关键。在具体德育目标的设定上,既要关注德育目标的整体结构,确保德育目标的全面性和完整性,不能以偏概全、挂一漏万;也要关注德育目标的阶段差异,根据大中小幼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需要设定德育目标,确保德育目标的适应性,避免德育目标“上下一样粗”;还要关注相邻学段上下年级德育目标的衔接联动,让学生能够有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认知感受和体验。如在小学毕业年级与初中一年级之间,要进行学段德育目标的衔接研究,在初中三年级和高一年级要建立跨学段衔接的课程内容等。

第二,要关注德育内容体系的构建。德育内容与德育目标有很强的关联性。德育内容的设置取决于德育目标的设定。因此,关于德育目标设置的整体性、衔接性和差异性也是德育内容设置的重要原则。当前我国大中小学德育内容体系的设计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才素养的要求,体现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我国大中小幼各学段涉及的德育内容体系主要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道德与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奋斗精神教育等。要将这些内容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认知能力水平,按照一体化原则,纳入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内容和德育活动内容。在具体要求上,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强化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教育,厚植爱国情怀,加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教育等。

第三,要关注德育方法体系的构建。德育方法是落实德育内容、实现德育目标的关键。不同教师、不同学校、不同理念实施的德育方法都会有很大差异。但“方法千万条,实效最关键”。检验德育方法是否有效的关键,就是看学生是否获得了德育体验,达到了育德目标。德育方法关键是要贴近学生,使学生能够接受、愿意参与,使学生在自然的德育情境氛围中产生情感共鸣,进而生成情感认同,逐步形成稳定的理性情操。从情绪到情感再到情操的过程,是德育方法有效实施、逐步推进的效果。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德育方法要由近及远、由己达人,注重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要通过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情境活动,让学生在润物无声、春风化雨中建立情感认同、政治认同,并逐步形成知情意行相统一的整体性道德素养、思想素养、政治素养。

第四,要构建适合不同学段的德育途径体系。比如,各学段都要强化“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体系建设。幼儿园要充分运用一日生活和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大领域课程来育人。中小学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和学科课程的育人功能,加强课程育人;要构建积极的校园文化,加强文化育人;要设计系列活动,组织系列实践,加强活动和实践育人;要优化学校制度体系,实现管理育人;要加强学校与社会、家庭联动,实现协同育人。大学阶段要建设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课程育人体系,同时做好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和组织育人等。

第五,要发挥德育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要改革德育评价,强化激励性评价、发展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注重全程评价,发挥评价的教育性作用。要改变德育评价只注重评价过去和当下的视角,强化德育评价关注未来、服务学生未来发展的作用。因此,在评价的使用上,要注重评价反馈的正导向,发挥学生自我评价的主体价值。在评价的信息采集上,要注重发挥过程生成性信息和可视性成果信息的作用,让德育评价更加可感、可知。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充分发挥德育评价沟通家长、激励学生作用。要加强德育评价的一体化建设,做好跨学段评价的衔接。

第六,要加强德育资源体系建设。要按照“大思政课”和“大德育”体系建设原则,建立德育资源体系。要利用校外德育基地资源,构建德育资源“大平台”;要发挥青春榜样、行业楷模、社会名家等先进人物作用,建立服务学校“大思政课”的“大师资”;要开发具有德育功能的科技资源、国防资源、革命资源、体育资源等,建立社会大课堂“大资源”。德育资源体系的构建会营造全社会关注青少年、服务青少年、教育青少年的良好氛围,有利于形成新时代德育高质量发展的资源体系。

三、新时代高质量德育体系的创新实施

习近平总书记为推进新时代高质量德育实践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理念,有助于推动新时代高质量德育体系的创新实施。

第一,新时代构建高质量德育体系要推进一体化德育体系构建。一体化德育理念是针对德育实践中学段割裂、缺少衔接,家校社分离等问题提出的,旨在构建德育要素融通一体、学段贯通一体、实践协同一体的一体化德育体系,形成德育工作合力。

一体化德育有其内在的理论逻辑支撑。从理论逻辑看,人的发展是个连续的过程,德育工作要遵循人的成长规律,各学段都要围绕人的成长规律构建德育体系。学校德育不能简单地按照学段划分。要建立纵向贯通衔接、横向协同联动的一体化德育体系,形成德育合力。构建一体化德育体系,既要关注学段的纵向贯通,也要关注家校社的协同一体,最终实现德育要素的融通一体。要围绕学生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德育一体化体系。在纵向上,主要是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这一方面涉及德育目标和内容的纵向贯通,也涉及学段间相邻年级德育的衔接问题。在横向上,要加强学校、家庭、社会横向协同联动,构建一体化德育共同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一定不能忽略家庭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要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第二,新时代构建高质量德育体系要善用“大思政课”铸魂育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的重要观点,从广域课程的角度,提出“大思政课”的概念,这是对思政课范畴体系的拓展,形成了新时代高质量德育体系的新概念、新思想、新路径、新内涵。从理论逻辑看,人才培养是开放系统,不能把学生封在“象牙塔”中,使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学校德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学校德育不能脱离社会和实践。要让学生从学校到社会,在实践中历练品质,在活动体验中淬炼思想,在社会熔炉中践行成长。只有这样,学校德育才能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第三,新时代构建高质量德育体系还要强化德育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德育队伍建设提出了“六要”的更高要求。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要爱学生,以情动人、以情育人、以情化人;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要有创新的思维品质,有锐意改革的精神状态,不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式和方法,提高教育实效性;思政课教师视野要广,要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思政课教师自律要严,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思政课教师人格要正,因为有人格才有吸引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实现德育高质量发展关键在教师,关键靠教师的高水平发展。“六要”为新时代德育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标准。

建设高质量德育体系,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在实践中对高质量德育体系要不断优化、完善、创新,立足大思政,推进一体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23-08-30].https://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

[2]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3]习近平.“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EB/OL].[2023-08-30].http://cn.chinadaily.com.cn/a/202106/16/WS60c9abffa3101e7ce9755a54.html?ivk_sa=1023197a.

[4]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