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德育体系建设的理性审视
作者: 吴林龙摘要 建设高质量德育体系是德育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获取发展动力以及更好地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建设高质量德育体系必须充分把握其坐标方位、质量标识和体系抓手。从坐标方位看,要在回望来路中、在双重诉求中、在实践导向中、在前瞻未来中精准定位高质量德育体系建设。政治的高度、情感的温度、智慧的厚度、成长的程度是高质量德育体系建设应有的质量标识。德性要求体系、课程教材体系、教学转化体系、实践养成体系、组织领导体系是推进高质量德育体系建设不容忽视的重要抓手。
关键词 德育体系;高质量;质量标识
进入新时代,德育作为整个教育事业的首要组成部分,始终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同频共振,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格局性变化,展现出新气象新作为。踏上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的新征程,高质量德育体系建设成为德育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获取发展动力以及更好地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那么,作为一项时代使命和战略任务,如何从深层次上理解高质量德育体系建设呢?本文将结合实际从如下三个维度做些理性思考。
一、高质量德育体系建设的坐标方位
高质量德育体系建设的坐标方位,回答的是应该在怎样的背景和基础上开展高质量德育体系建设。
首先,在回望来路中开展高质量德育体系建设。在回望来路中开展高质量德育体系建设,就是要认识到在以往的德育探索中,德育体系建设很早就得到了关注并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整体规划学校德育体系”这一提法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就被写入有关德育政策文件[1],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更获得了全面部署。譬如,在政策层面,最有代表性的是,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教育部2005年4月印发了《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对整体规划德育体系做了系统全面的部署,至今仍具有指导意义。在学术研究层面,在世纪之交,就有学者主持“九五”规划国家级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验”,并出版专著《整体构建德育体系引论》(2001年)和主编《整体构建德育体系实验报告集》(2001年),提出的很多观点、思路具有开创性和奠基性。进入新时代以来,在深入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德育体系建设更是进一步走向深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同时有关政策文件,诸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等相继颁发和实施。今天,高质量德育体系建设应该在以往所做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推进,要充分吸收以往德育体系建设的成就,避免做低水平的重复工作,尤其要对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德育体系建设的政策文件、实践成就和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吸收借鉴其中有益成果,并在以往工作已经达到的高度上来推进。
其次,在双重诉求中开展高质量德育体系建设。这里的双重诉求是指德育外部诉求和内部诉求。从外部看,德育是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开展高质量德育体系建设是教育系统对德育体系建设提出的诉求。随着教育事业越来越注重内涵式发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成为教育领域的战略部署。譬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2],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3]从深层看,这种诉求又有着更深刻的外部根源,这就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德育不仅要顺应教育发展趋势和客观规律,更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客观规律。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部署和战略方针。作为社会子系统的德育系统必然要受到社会大系统的制约并遵循社会大系统的发展规律。在这个意义上,高质量德育体系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对德育系统提出的客观要求,是深入贯彻党和国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必然举措。从内部看,建设高质量德育体系也是当前德育体系建设的诉求。尽管德育体系建设或整体建构德育体系很早获得重视并取得显著成就,但从目前来看,随着时代发展以及个体生存和学习方式的变化,加之德育本身充满复杂性,当前德育体系还不够完善,诸如课程教材体系还存在一些断层重复现象,教学转化体系实效性尚有待提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质量德育体系建设是改革和完善当前德育体系的客观需要,是实现德育体系建设内涵式发展的内在需要,更是超越当前德育体系现状的现实选择。
再次,在坚持实践导向中开展高质量德育体系建设。高质量德育体系作为一项时代性课题,可以从抽象逻辑的角度来进行推演,譬如可以从德育建制角度推演为高质量德育学科体系、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学术体系等,从德育要素角度推演为高质量的德育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方法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评价体系等,还可以从学段角度推演为高质量的幼儿德育体系、小学德育体系、中学德育体系、大学德育体系等,甚至还可以从场域角度推演为高质量网络德育体系、高质量学校德育体系、高质量社区德育体系、高质量家庭德育体系等。这些抽象逻辑推演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自洽性,也具有合理性,但值得思考的是,这样抽象推演建构出来的高质量德育体系是否就是实践所需要的呢?是否就是当务之急呢?我们不否认抽象推演所具有的认识价值,但更应该明白,真正的认识应该来源于实践,真正的建设应该植根于现实实践,单靠抽象演绎是无法完成高质量德育体系建设的。在这个意义上,高质量德育体系建设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应该回归实践,坚持实践导向和问题意识。高质量德育体系从抽象推演的角度看,可以包括众多内容,包括各个方面,但不应该盲目求全,演绎出庞大的抽象的德育体系,而失去高质量德育体系建设的实践导向、问题意识。眉毛胡子一把抓,从来都不是正确的方法。从以往工作中、从外部和内外诉求中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探寻高质量德育体系建设的本质要求与有效进路,这样才能抓住高质量德育体系建设的重点,有针对性建构高质量德育体系。
最后,在前瞻未来中开展高质量德育体系建设。不论是育人,还是树人,抑或立德,都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面向党和国家的未来,面向中华民族的未来,面向个体成长的未来。作为面向未来的事业,高质量德育体系建设必须主动超前布局、有力应对变局、奋力开拓新局。高质量德育体系建设要与时俱进,立足新的历史起点,与时代同行,与未来同向,主动把握发展大势,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中,从网络时代和数字化生存中,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从培养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时代新人中,从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和实现教育现代化中,从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来增强高质量德育体系建设的未来前瞻性。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高质量德育体系建设立足未来,把握未来,融入未来,才能获得主动,赢得未来,顺应历史潮流,完成使命,获得生机,让德育事业成为铸就未来的事业。所以,高质量德育体系建设不能故步自封,也不能闭门造车,而是要在前瞻未来中获得力量。
二、高质量德育体系建设的质量标识
新时代高质量德育体系建设与以往德育体系建设相比,最根本的规定是高质量。什么样的德育体系建设才是高质量的呢?有哪些质量标识呢?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政治的高度。德育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但由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并呈现为以国家政权的力量来组织和领导社会生活,所以从直接意义上看,德育是受到政治制约尤其是受国家政治力量的组织和领导,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政治实践和国家治理服务。近代以来,中国历史雄辩地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每个中国人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更是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了光明前景,中国人民焕发更强的主动精神。所以,开展高质量德育体系建设,就必须遵循德育受政治制约并为政治服务的规律,提高政治站位,从政治的高度来推进德育体系建设。政治站位如何,政治高度如何,决定了高质量德育体系建设的性质方向。政治的高度作为高质量德育体系的首要质量标识,体现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民族复兴育新人。判定德育体系建设是不是高质量,首先就要看这种德育体系能否将党的教育方针落到实处,能否自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能否全面培养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的时代新人。
情感的温度。德育是聚焦于人并以影响人、培养人、教育人、引导人为指向的事业,而情感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通道,情感关切是个体德性成长的基本方式。高质量德育体系要遵循情感逻辑,要饱含深情,用好情感感染,增强情感交流,培养情感关切。在高质量德育体系建设中,要注重运用情感的力量,做到以情感人;要创造条件增强情感体验,做到以情育人;要注重情感培养,培养道德感、崇高感、荣誉感、正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要能够根据个体生活逻辑和知识积累,循序渐进地培养热爱家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并关注人类前途命运的能力。高质量德育体系不是为了将灌输说教发挥到极致,而是要运用感化的力量,通过高尚的情感去影响、感染和培养个体的美好情感。情感交流最能深入人心,情感认同是最深刻的认同,情感关切是最重要的道德能力。从现实看,当前德育体系与高质量德育体系有一定差距,情感关切不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建设高质量德育体系要把增强个体成长的情感温度作为重要质量标识,通过情感交流、情感感染、情感关切来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智慧的厚度。与情感相比,智慧更具深层性,尽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德育,但德育从深层看应该是一种智慧教育,让个体过上审慎的生活,创造精彩人生,实现真善美的统一。在新时代背景下,这种智慧既可以包括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也包括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以及中国共产党历史蕴含的智慧,还包括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全人类共同价值和优秀文明精华,甚至也可以包括中国历代先贤和先进分子所具有的人生智慧。高质量德育体系建设在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同时,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增强个体生存发展的智慧厚度,让德育体系聚焦和服务于智慧教育。智慧的力量是无穷的,智慧是宝贵经验的升华,更是一种实践性知识。与纯粹知识灌输相比,注重智慧教育的德育体系必将关注个体的生存世界,关注个体对意义的追求,通过全方位增强个体成长的智慧厚度,使个体正确处理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与社会主义中国、与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文明、与人类未来的关系,增强智慧底蕴,在日益多元、多变的世界中做出审慎的选择和判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成长的程度。高质量德育体系最终落脚点应该是人,应该是促进人的成长发展。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不能笼统地把促进人的成长发展作为高质量德育体系的根本质量标识。高质量德育体系促进人的成长发展必须遵循个体成长发展规律,必须适应个体成长发展的节奏,既要适应个体成长发展的现有水平,也要引导个体超越现有水平实现新发展,所以这里有个“切适度”的问题或者说这里有个“程度”的问题。个体成长发展是阶段性与过程性、个体性与社会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由于个体成长发展水平不同,每个成长阶段的个体要实现成长发展的程度也是不同的。尽管从性质上看,这里的成长发展应该实现个体对“小我”的突破和“大我”的升华,逐渐关切他人、国家和社会,不断厚植生存的智慧。高质量德育体系就是要精准研究个体成长发展的现有水平并采取各种适切的举措引导个体实现最大程度的成长,要具有“成功不必在我,成功必定有我”的育人意识,避免“毕其功于一役”或“各扫门前雪”,要“种好责任田”和“守好一段渠”,根据个体成长发展现有水平,按照党的教育方针,贴近“最近发展区”,遵循个体成长发展应有的节奏来实现人最大限度的成长发展。所以,成长的程度作为高质量德育体系的根本质量标识,应该是具体的,也是内生的,是现有水平所能够达到的最大的程度,是处于变动之中的,但却具有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