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学安全教育的形势、问题与策略

作者: 马雷军

在科技发达、文明昌盛的今天,安全日益成为当今世界的重要话题。大到国家主权和领土安全,小到个人的衣食住行,人类社会的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安全教育在各个领域都受到高度重视。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少年儿童,保障他们的安全,是教育工作的首要职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责任重于泰山。本期聚焦“新时代安全教育研究”,约请相关领域的学者、教师,从政策、理论、实践等视角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引发更多的思考。

摘 要 当前,我国学校安全面临着新形势,对学校安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安全教育也面临着意识、课时、师资、硬件等方面的诸多挑战。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当充分认识安全教育的意义、发挥安全课的作用、借助社会有关资源、拓展安全教育内容、丰富安全教育形式,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小学安全教育模式。

关键词 中小学;安全教育;国家安全观

作者简介 马雷军,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法治与教育标准研究所副所长

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命是人最为宝贵的财富,尊重生命也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外显。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学校安全工作,针对学校安全以及安全教育发布了众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有效推动了我国学校安全教育的发展,中小学生安全素养较之以往有了显著提高,中小学生“教科书式逃生”案例经常被新闻媒体报道。

在改革开放至今四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学校安全教育伴随着教育领域的改革和发展逐步完善,其中有几个具有标志性的重大事件。第一个标志性事件是1995年的全国第一次中小学安全工作会议,该会议提出“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特点,强化安全宣传教育”,并决定从1996年开始设立“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这标志着我国的学校安全教育结束了随机性和零散性的阶段,开始有计划、有组织、成系统地进入学校。第二个标志性事件是2006年我国第一部学校安全部门规章《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正式颁布,其中明确规定“加强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2007年,《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由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学校安全教育的系统性、科学性和规范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第三个标志性事件是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该文件提出将安全教育全面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将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着力提高学校安全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当前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随着教育改革和发展不断向纵深推进,学校安全教育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问题。如何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校安全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学校安全教育的实效性和长效性,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一、中小学安全教育面临的形势

(一)总体国家安全观对安全教育提出新视域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使得我国面对的安全形势、安全问题、安全目标、安全任务、安全措施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了应对安全领域的新形势、新问题,我国在2014年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建立在对安全整体认识的基础上,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1]是多层次、全方位的国家安全指导思想,[2]是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总体国家安全观对安全教育的范畴提出了新的视域,需要学校充分重视并予以纳入。

(二)法律法规对安全教育提出新要求

近些年涉及教育的法律法规也多针对安全教育提出要求。例如,2020年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学校、幼儿园应当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对未成年人进行安全教育,完善安保设施、配备安保人员,保障未成年人在校、在园期间的人身和财产安全。”200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也规定:“ 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安全制度和应急机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加强管理,及时消除隐患,预防发生事故。” 因此,依照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开展安全教育,是一所学校依法治校的重要内容。

(三)立德树人对安全教育提出新方向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生命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基础,安全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根据立德树人的要求,学校需要重视安全教育在全面育人理念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尤其是学生欺凌等学校安全教育的重要范畴,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生命不保,何谈教育。安全教育出了问题,就无法保障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充分实现。

(四)事故现状对安全教育提出新重点

根据近些年学生安全事故的相关统计,一些事故类型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例如,学生溺水和交通事故的数量居高不下,是导致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的重要原因。又如,学生欺凌事件和学生被侵害事件屡屡发生,严重影响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应当重点针对上述事故的防范加强学校的相关安全教育。

(五)学科渗透对安全教育提出新途径

2021年,教育部印发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提出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全面融入中小学课程教材,实现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系列化、常态化、长效化。在当前中小学安全教育缺乏必要课时保障的前提下,将学科渗透作为中小学安全教育的主要形式,对于提高中小学安全教育的效果和质量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六)校外组织对安全教育提出新支持

教育系统外部对中小学安全教育的支持越来越多。首先,很多地方公安、检察、共青团等机构都参与到学校安全教育之中。2022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法治副校长聘任与管理办法》,要求法治副校长在中小学开展法治教育、参与安全管理。其次,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一些公益组织在我国多地针对中小学生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安全教育。最后,中国教育学会和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等学术组织也都组建了学校安全分支机构,对中小学开展安全教育提供了学术支持和平台支持。

二、中小学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问题

当前还有少数校长和教师认为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升学率、提高考试成绩,将主要精力放在“应试教育”上,而忽视学生的安全教育。这种问题表现在学校针对安全教育没有系统地规划,对安全教育的有关要求没有认真地落实,对学生安全素养的培养没有充分地重视。例如,2014年上海外滩踩踏事件遇害的36人中,多是当地学生。这起事件暴露了中小学安全教育不到位,当事人不掌握踩踏事件基本预防与应对技能的问题。

(二)课时保障问题

当前中小学安全教育的课时缺乏相关的硬性要求,安全教育课时设置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另外,全国一些地方的学校安全教育没有教材、没有师资,更没有课时,只能利用班会等时间进行一点零星的安全教育。教育部曾在2021年颁布《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要求中小学通过学科渗透的形式开展安全教育,但笔者认为这种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校安全教育缺乏课时保障的问题。

(三)师资队伍问题

目前,中小学的安全教育课基本上都是由班主任教师或者其他任课教师兼任,学校大多没有专职的安全教师。全国的师范院校普遍缺乏与安全教育相关的课程,绝大多数的地方教研机构没有安全学科教研员,更没有安全学科的职称序列,极大地影响了安全教育的师资培养和设置。同时,安全教育需要的一些基本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普通教师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极大地影响了安全教学的效果。

(四)条件保障问题

安全教育同学校其他教育相比较,更加倾向于实践操作,但是很多中小学不仅没有专门的安全教室,更缺乏一些必要的安全教具。而一些教学难度较大的高空避险、消防逃生等技能训练需要的场地、设施等,更是普通学校难以保障的。除了上海市、深圳市、成都市等一些大城市有面向中小学生的安全体验与安全训练基地,全国绝大部分地方普遍缺乏为中小学开展安全教育的公共场所。

三、中小学安全教育发展的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我国的安全教育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当认真落实国家和地方关于安全教育的相关要求,借鉴国际安全教育的成功经验,充分结合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安全教育路径。

(一)充分认识安全教育的意义

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国家安全面临多重考验,学校的安全教育是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增强国家安全观念、防范自然灾害和各类事故的重要保障。从某种程度上讲,安全教育的重要程度远远高于学科教学。另外,安全教育不仅仅可以增强学生校内外安全,更可以保证一个人一生平安。例如,我国每年约有54.4万人发生心搏骤停,但整体抢救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其中关键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国心肺复苏术培训的普及率较低,不足1%。[3]如果公民在中小学普遍接受过心肺复苏术学习,我国因心搏骤停引发的意外死亡将会大幅度减少。

(二)充分发挥安全课的作用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的要求,将安全教育全面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设置安全教育必修课,全面增强国民的安全素养,减少社会的非正常死亡发生率,增强社会的安全感,提升公民的幸福感。学校的安全课程应当充分发挥安全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安排相应的教学课程,编制相应的课程教材,设置相应的教育内容,保障相应的教学师资,充分落实《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具体要求。

(三)充分借助社会有关资源

首先,学校的安全教育应当得到社区和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学校安全教育需要和社会防灾减灾教育以及家庭的自我防护教育有机结合。其次,学校安全教育还应得到公安、消防、卫生防疫、检察、气象、地震等多个领域组织机构的支持,鼓励校外专家团队进入学校,或者组织在校学生开展安全教育。最后,呼吁更多的专家关注安全教育,吸引更多的公益组织投入到学校安全教育中来。

(四)充分拓展安全教育内容

首先,安全教育应当与总体国家安全观充分结合,增加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网络安全等相关内容的教育。其次,安全教育的内容将从学生常见的溺水事故、交通事故等拓展到欺凌防治、性侵防治等我们以往比较忽视的领域。再次,加强学校安全教育场地和器材建设,因地制宜设置地方中小学生安全训练基地,全面培养中小学生必要的安全常识以及人工呼吸、心肺复苏、灭火器使用等安全技能。最后,安全教育还将与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人际关系教育等充分结合,以学科渗透的形式对安全教育进行必要的补充和支持。

(五)充分丰富安全教育形式

安全教育的形式需要突破以往单纯说教的模式,采用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增强其趣味性和实效性。首先,安全教育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现场体验、知识竞赛等形式。其次,学生还可以走出学校,进入安全体验基地、消防体验基地等校外场所接受安全教育。最后,安全教育除了传统的线下形式,还可以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数据分析等现代科技手段,利用在线互动等形式对中小学生开展安全教育。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N].光明日报,2014-04-16(1).

[2]高飞.中国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浅析[J].科学社会主义,2015(2):11-15.

[3]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2016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7(1):1-23.

责任编辑︱李 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