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五结合”,创新学校安全管教模式

作者: 吴蔚 阙美娜

坚持“五结合”,创新学校安全管教模式0

梧州市第八中学以“勤奋、创新”为校训,以“艺文并举、通文达艺”为办学理念,以“身体求健、艺术求美”为发展目标,坚持走以特色立校、安全守校、质量强校的内涵式发展之路,努力办人民满意教育。长期以来,学校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责任意识,把安全管教工作列为学校工作之首,坚持管教结合、以防为主的原则,高度重视校园安全,结合当前学校安全形势,探索出“五结合”的工作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养,安全管教工作取得显著效果。

一、教、练、演相结合

“教”是指学校每周开设一节安全课程,课上教师传授专业的安全知识与技能,教会学生安全防范知识和自救技能。教师围绕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真实问题,采用安全宣传片、警示片、安全知识竞赛、讲座、座谈、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进行安全知识授课。“练”是指学生练习安全实操技能,学校组织全体学生到实践基地实操练习有关交通安全、烟道逃生、防溺水、校车安全、消防安全等技能,掌握安全知识要点,对安全技能进行体验,将感受与要点相结合,并熟记于心。“演”是指演练与情景剧表演,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安全演练活动,通过模拟安全事故发生的真实情景,让学生掌握各类安全常识和应对措施。同时,学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安全情景剧的创作、表达和舞台表演,让参演学生在具体演出的过程中,将安全知识内化于心。

学校安全教育以“教会、勤练、常演”为核心内容,多途径推进安全管教工作,安全课程灵活多样,适用性强,学生喜闻乐见。多元化、全方面、常态性的安全教学工作以及亲身操练的实际体验,对学生的情感、意识、价值观产生了深刻影响,从而增长了学生的安全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安全素养及安全实操能力。

二、课程与活动相结合

学校安全教育以课程实施为主,开齐开足安全教育课程,并注重将安全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中。学校组织编写了适合中学生学习和掌握的“上好安全课,筑牢安全网”校本课程,包含预防溺水、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卫生、应急救助等多种知识。在安全教育的教学上,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放学前三分钟小课堂。学校每天利用广播播放防溺水、防交通事故等安全提醒,帮助学生熟记安全知识与安全规章制度。二是精准教学。利用季节和节假日节点,开展安全教育专题活动,提高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和及时性,不断增强学生的安全防护意识。三是丰富课程内容,完善教学形式。学校不断增设安全教育内容,使其全面、系统,目前学校的安全教育内容涵盖防汛、防台风、防溺水、防火灾、防踩踏、防地震、防交通事故、防煤气中毒、防意外伤害、防暴力袭击、防网络诈骗和防范校园欺凌事件等。在教学上注重案例教学、模拟实操演练、安全情景剧编演等方式,使教学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有效提高安全教育的效果。

在安全教育活动开展方面,学校注重课程活动化、活动课程化。首先,学校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安全演练活动,把抽象的安全知识变成具体的实战演习,使学生在模拟现实情境中了解事故发生时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和应采取的科学应对措施,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护自救技能,切实增强安全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其次,学校不断拓展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学雷锋志愿活动、交通劝导员体验、“四城联创”志愿活动、保护母亲河等多种活动,增加学生的参与感、体验感,达成安全知识学习与安全技能培养并行、安全意识提高和安全素养提升并重的目标,从而为学生的三维素养——安全素养、技能素养、自我发展素养的全面提升奠定基础。最后,学校还积极借助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三大节”的契机,开展各类安全知识竞赛项目,让学生在知识竞赛中不断提升安全意识和能力。

三、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学校坚持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原则,想方设法促进教师、学生、学校、家长、社会五方联动,形成人人懂安全、人人会安全、人人护安全的局面。

一是与社会职能部门互联,充分利用专业资源,促进安全教育专业化。学校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建设校园法治实验基地并开展法治活动,定期邀请辖区派出所、市公安局、知名律师等专业人员现身说法,使学校法治教育取得显著效果;与万秀区消防大队达成共建单位,联合交警、治安支队、防暴恐等部门开展消防知识培训和技能实操培训,切实提高安全教育的科学性、专业性。

二是与学生家长互联,充分发挥家校协同育人作用。成立家长安全管教委员会,发挥其桥梁和纽带作用。出台家长安全管教委员会制度,定期开展研讨,为学校安全教育工作出谋划策。同时,学校要求各班成立安全特色家长会,围绕学生学习、班级管理、安全教育等内容定期举办交流、对话活动,教师事先和家长联系,然后与家委会一起收集近期家长们对于班级工作的建议和意见,以及孩子们在生活、学习或思想上遇到的问题,最后精心选择并安排有丰富经验的家长在家长会上发言,发挥家长的辐射作用,面对面交流安全管教工作的方法和经验,充分发挥家校协力作用。

四、防范与应对相结合

防范与应对相结合是学校安全管教工作的核心思想和具体表现,是保证学校安全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举措。学校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做好安全教育的防范与应对工作。

全过程监控与调度。无论从学校章程制度的修订完善,还是各项措施的具体落实,学校都注重加强对校园安全状况的实时监控。学校既注重学校安全规章制度、宣传教育材料方面的持续更新,又注重学校安全“三防”(人防、物防、技防)工作的具体落实,实现楼层路口有人防、校园监控全覆盖。另外,学校还积极利用梧州市教育局建设的“两个平台”——学校安全管理平台、学校安全防控平台优势,通过安全任务创建、安全提醒发送、家校安全共建等模块,运用后台大数据的统计、反馈功能,充分利用科技赋能校园安全工作。

全方位预防与应对。学校制定了合理的安全预防应急方法,推行零事故汇报制度,加强安全日常巡查和专项巡查,全方位确保学校和师生安全,预防重大突发事故发生。学校制定了《梧州市第八中学安全管理制度和预案》,建立学校安全风险防控领导小组和学校突发安全事故应急机制,遇到突发情况,能快速、及时、妥善处理安全事故,保障师生安全。定期开展安全演练活动,提高学校面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确保在事故发生时师生能及时安全疏散和顺利撤离,将损失和伤害降到最低。

五、多元评价和多样评价相结合

学校坚持多元评价和多样评价相结合,多元评价侧重于评价内容的全面,多样评价侧重于评价方式的多样。学校通过对学生安全素养进行多元评价和多样评价,旨在达成师生安全素养、技能素养、自我发展素养提升的目标,并通过反馈评价持续改进学校的安全管教工作。

学校注重对学生安全素养形成情况进行评价,根据安全主题内容进行多元评价,学校要求班主任列表记录学生对各项安全知识的熟记程度、安全技能的掌握程度、安全素养的提升情况以及参与安全教育专题课程学习的态度、行为表现和学习结果,记入学生安全档案。同时,学校根据学年安全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多样评价,将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结果纳入安全档案中。

在多元评价和多样评价过程中,学校注重评价的激励作用,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特征和发展程度,分层、分阶段制定不同的安全技能知识评价标准,让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感。另外,学校积极创新学生安全素养评价方式,将安全知识竞赛、安全情景剧表演、安全实操演练等活动有机融入评价过程中,以实现学习和评价相互促进的作用。

总之,学校坚持“五结合”,积极创新安全管教模式,增强了学校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效保障了师生安全。学校将持续深化安全教育工作,努力朝着安全教育标准化、专业化、科技化的方向迈进,为广大学生营造一个安全健康、快乐成长的乐园。

【吴蔚,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第八中学校长,高级教师;阙美娜,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第八中学安稳办副主任,一级教师】

责任编辑︱赵 庭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