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建构与实证分析

作者: 成黎明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建构与实证分析0

摘要: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建构,在层级架构上依据思想道德素质的内在结构分为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三个子素质,每个子素质又包括内容、心理、能力三个评价维度;在评价标准上依据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重要论述、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提炼出指标内容要素。通过将内容要素与指标架构进行匹配、筛选和优化,经反复论证、修正和完善,并采用实证分析开展优良性检验,最终构建起一套由3项一级指标、12项二级指标、77项三级指标组成的新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具有突出新时代主题、对标高等教育目标、体现大学生全面发展需要的优势特点,但在实践运用中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创新。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新时代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23)01-0083-12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着丰富的内涵、多维的表征、复杂的结构和鲜明的时代特征,而且具有内隐性,无法直接观察,因而评价难度大。新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评价的关键环节就是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其最大的难题也是如何建构一套能够全面、有效、动态地观察和把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一般来说,评价指标体系建构包括评价对象分析、模块结构设计、指标分解与筛选、验证修正等步骤。构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应当“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1],遵循思想道德素质的逻辑结构和现实情况,科学确定评价内容,深入解析框架结构,在理论升华与实践深化的良性互动中进一步提炼具化指标要素[2],构建起结构合理、内容完备、准确有效的多层次表述的新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评价指标体系。

一、新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评价  指标体系的建构依据

马克思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3]。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是一项主观性活动,但是它并不是凭设计者主观臆断随意为之的,而是有其客观现实依据。新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评价指标体系须建立在对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思想道德素质结构、大学生发展需要和群体特征等客观现实依据之上,并对此进行深入分析。

(一)立德树人的目标要求是评价指标体系   建构的内容依据

思想道德素质不同于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具有鲜明的社会属性,集中体现了社会主流意识、价值取向、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大学生是否具备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关键要看其是否养成被社会认同的价值观。“一般来说,品德发展只有符合社会价值观要求,才能实现其社会价值,从而得到肯定评价;反之,则会遭到否定评价。”[4]因此,新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应以社会价值观为重要依据,我们可以通过高校立德树人的目标要求来把握社会价值观对于新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要求。

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目标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体现在党和国家颁布的政策、法令、文件当中。例如,我国宪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制度,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有关思想政治工作、公民道德建设、爱国主义教育的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十三条提出:“高等学校的学生应当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和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尊敬师长,刻苦学习,增强体质,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掌握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5]在这些法律和重要文件中,蕴含了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评价的一般性标准。二是体现在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教育和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中。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召开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一系列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深入数十所高校调研,与师生座谈,给青年群体回信,在多次重要会议和多个重要场所对青年成长成才提出要求。习近平关于教育和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集中反映了党和国家对于新时代大学生的素质要求,是评价新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核心指标。三是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政策文件之中。例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等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文件,以及《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等教育主管部门印发的文件。这些文件有的明确提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有的在教育任务、教育内容等方面强调了高校立德树人目标,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评价提供了具体指标依据。

(二)思想道德素质结构是评价指标体系建构的逻辑依据

思想道德素质是一种结构性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教育者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大学生有计划地施加影响,不断调节和优化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结构,使之更加完善、健全并不断发展的过程。新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评价也可以看作是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结构成熟、完善、稳定、和谐状况和程度的评价。因此,评价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首先应弄清楚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构成要素、逻辑关联、内在机理,从结构化、体系化的角度全面把握新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评价指标的内容结构。

国外对素质结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冰山模型,另一种是洋葱模型[6]。素质冰山模型将个体素质分为“漂浮在海面上的”和“隐藏在水下的”两部分。其中,水面以上的部分指人的行为、知识和技能,系素质的表层部分,是易测、易量化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包括动机、情感、价值观、信仰、态度等,这些系素质的深层部分,是不易测量和准确表达的部分。洋葱模型是在冰山模型基础上提出的。该模型提出,个体素质就像洋葱一样,按照可被观察和衡量的难易程度向外依次展开为个性、自我形象与价值观、社会角色、态度、知识、技能,其中最核心的是动机,越外层的素质越易于培养和评价,越内层的素质越难以习得和评价。思想道德素质结构是“一个以世界观为核心,由心理、思想和行为三个子系统及其具体要素按一定的方式构成的、具有稳定倾向性的多维立体结构”[7]。上述两种视角告诉我们,新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评价要重点评价驱动行为表现的思想观念,尤其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评价。

国内学者主要从内容结构和形式结构两个维度对思想道德素质结构展开了深入探讨。在内容结构分析中,主要有“两要素说”(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三要素说”(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四要素说”(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以及“五要素说”(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心理素质)。在形式结构分析中,不同学者分别从“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形式、内容、能力(功能)”等多个维度对思想道德素质进行了解构分析(详见表1)。

我们认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内在结构是由多要素组成的多维立体结构:一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内容维,主要体现为大学生所形成的具有一定内容的思想道德意识、观念和规范体系,在内容形态上主要体现为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政治观等。二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心理维。思想道德素质是心理特征、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的总和,属于人的精神世界。心理维度包括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态度、意志、信念、信仰等。三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能力维,体现为大学生从事有关思想道德行为的能力。能力维度主要包括思想道德判断力、意志力、移情能力等。思想道德素质结构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确立了总体架构,是具体指标得以分解细化的依据。

(三)大学生发展需要和实际是评价指标体系建构的现实依据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评价服务于大学生全面发展,要围绕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和实际进行指标体系设计,增强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

其一,指标体系要反映新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全面性。在内容结构上,要对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三个方面进行指标分解;在形式结构上,思想道德素质是知、情、意、信、行五个方面的统一体,指标体系设计对这五个方面都应加以关注。由于情感、意志和信仰等非智力因素难以直接评价,因而目前许多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往往只考虑知和行的维度,这显然是不够的。这些方面难以直接进行评价并不代表不要评价,因此在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时,应通过迂回间接的方式,将情感、意志、信仰等要素转化可以评价的指标。

其二,指标体系要体现新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精神发展需要。需要的发展是个体社会化成长的标志,是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内核性因素;需要可以表现为兴趣、意象、意图、信念等形式[8]。人的需要具有层次性,社会化程度越高、思想道德和知识文化水平越高,需求层次也就越高。需求层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的精神发展层次,体现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思想道德精神需求塑造了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本质面貌,体现为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对自身理想信念、价值追求、道德水平状况的匮乏感而期待得到满足的特殊需求状态。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精神需求在内容上主要包括“解决思想困惑的需求、发展自由个性的需求、提升思想道德水平的需求、提高价值判断能力的需求、精神自我完善的需求、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需求等”[9],在结构上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分众化、圈层化的特征。新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建构应当更加关注大学生精神发展需要的满足情况,关注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多样性、多层次性。

其三,指标体系要反映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高阶性。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发展具有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学识和经历的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发展水平是不同的。随着年龄、学识和经历的增长,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会不断走向成熟、定型,朝着更高水平发展。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必须遵循大学生发展规律,体现大学生的阶段特点,符合大学生发展实际。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熟和定型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评价标准、评价侧重点应不同于中小学生的:中学生的评价指标体系侧重于思想道德观念的认知、认同和理解,直观或形象思维能力及良好的日常道德品行的培养等方面的评价;大学生的评价指标体系则更加注重对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社会责任感,抽象思维能力、逻辑分析和判断能力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评价。

二、新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评价  指标体系的建构设计

评价指标体系是对评价对象的结构要素和评价目标进行拆分和细化的结果。新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包括多个构成模块,而且包含多个层级的指标,由此共同构成一个多维度、多层级、多内容的指标体系。

(一)新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评价指标  体系的架构设计

根据上文的分析,首先我们将新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分解为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三个模块,作为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一级指标。同时,根据高校立德树人目标,遵循评价指标体系建构的要求和方法,参考借鉴以往相关研究成果,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逐级分解。

1.大学生思想素质评价指标分解

思想素质在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结构中具有基础性地位。至今,有关思想素质的概念内涵及结构在学界仍未形成高度共识。例如,熊建生认为,思想素质主要包括正确的思想观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新的时代观念),科学的思想方法(辩证、全面、系统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思想作风(实事求是、民主平等、开拓进取等)三个方面[10](P94)。戴钢书认为,思想素质的核心是个人看待社会、人生和个人问题所采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1]。刘书林指出,思想素质包括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科学的方法论[12]。闵永新提出,思想素质包括正确的思想观念、正确的思维方式、民主的思想作风[13]。唐励认为,思想素质主要包括价值观念、思想心理、思想认识和思想行为等要素,反映一个人的思想觉悟、思想作风、思想境界和思想水平[14]。上述观点均对思想素质的构成要素进行了阐述,其中对思想观念、思想方法、思想作风三项要素认同度较高。笔者认为,除了上述三个方面外,反映大学生思想道德精神境界的思想觉悟也应成为大学生思想素质的评价指标;此外,思想方法作为大学生认识、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外在的客观性存在,只有内化为大学生的思维能力之后才能视为思想素质。因此,笔者将大学生思想素质的二级指标初步确定为思想认知、思想觉悟、思想作风、思维能力四个方面。其中,思想认知体现了思想素质的内容维度,思想觉悟和思想作风体现了思想素质的心理维度,思维能力体现了思想素质的能力维度,它们共同构成大学生思想素质的内容、心理和能力三维结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