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化背景下跨省域高等教育欠发达片区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作者: 别敦荣 陈春平

普及化背景下跨省域高等教育欠发达片区问题及其解决策略0

摘要: 普及化高等教育必须实现区域协调和高质量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存在四个跨省域欠发达片区,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规模较小、高等教育重心偏低、高水平高校少和高等教育人口较少等方面。跨省域高等教育欠发达片区形成的原因,主要在于这些片区自然环境欠佳,经济发展滞后;远离政治经济中心,历史文化滋养不足和地处多省域交界,属于政府规划的盲点地带等。解决跨省域高等教育欠发达片区问题,应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运用政策杠杆支持欠发达片区发展高等教育;建设跨省域发展协作机制,发挥协作机制联动作用;制定并实施欠发达片区“办学特区”政策,解决片区高等教育发展特殊问题;建立向欠发达片区“输血”机制,激发片区高等教育发展活力。

关键词:普及化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区域高等教育;欠发达片区;“办学特区”政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23)04-0015-08

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有一个规律,即从城市到农村、从发达地区到欠发达地区,逐步实现不同地区协调发展,全国均衡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普及化发展阶段,从初级阶段到中高级阶段,未来发展任务还很重,主要是整体质量提升和欠发达地区实现普及化问题。总体而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存在“西北部现象”,从国家自然地理的西部、北部到大多数省域的西部、北部,高等教育欠发达特征明显[1]。不仅如此,这些欠发达地区还存在连线连片现象,即便在东部地区,也存在高等教育欠发达连片区[2]。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大政方针,推进高等教育普及化,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解决跨省域高等教育欠发达片区问题。本文针对跨省域高等教育欠发达片区问题,分析其表现,阐释其特点,揭示其原因,探讨解决办法,以期对国家和地方高等教育发展政策有所裨益。

一、跨省域高等教育欠发达片区扫描

跨省域高等教育欠发达片区是指我国自然地理分布中存在的跨若干省市区高等教育欠发达地区。跨省域片区不只是存在于西部、北部地区,在东部一些省市也存在与其他省市接壤的高等教育欠发达片区。这些跨省域片区覆盖了广袤的国土面积,涉及人口数量庞大,大都远离省会城市或中心城市,经济基础弱,文化教育发展长期未受到足够重视,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其他地区差距很大。这些差距既包含高等教育发展的数量维度,也包含高等教育发展的质量维度,具体体现在高等教育发展的绝对水平和相对水平上。对此,本文在综合考虑区域面积、人口数量和经济水平等要素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我国不同地区高等教育规模、高等教育结构、高等教育人口等方面的绝对与相对差距,发现明显地存在东北片区、东部片区、中部片区和西部片区等四个跨省域高等教育欠发达地区。这些地区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的“软肋”。

(一)东北片区

东北片区是指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和内蒙古5省区32地市所覆盖的高等教育欠发达地区,包括辽宁省西部、东北部的朝阳、葫芦岛、阜新、铁岭、抚顺、本溪和丹东,吉林省西部、南部、东部的白城、松原、四平、辽源、通化、白山和延边,黑龙江省西部、北部和东部的齐齐哈尔、大兴安岭地区、黑河、绥化、大庆、伊春、鹤岗、佳木斯、双鸭山、鸡西和七台河,河北省北部的张家口和承德,以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和北部的呼伦贝尔、兴安盟、锡林郭勒盟、通辽和赤峰等。东北片区面积达到140.59万平方千米,人口数量约为6725.43万人,面积和人口分别占片区所在5省的64.68%和34.24%。东北片区内共有81所高校和80.48万大学生,平均一个地市不到3所高校,每所高校在校生人数不足1万人。①从行政区域图来看,东北片区以块状的形式分布,表现出强聚集性,展现了高等教育发展严重的滞后性。

(二)东部片区

东部片区包括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以及河北、河南等9省高等教育欠发达的42个地市,分别为山东省西部和南部的德州、聊城、菏泽、济宁、枣庄、临沂和日照,江苏省北部的连云港、宿迁、淮安、盐城、徐州,安徽省北部、东部和南部的亳州、宿迁、淮北、阜阳、六安、安庆、池州、宣城和黄山,浙江省西南部的丽水和衢州,江西省东北部的景德镇、上饶、鹰潭和抚州,福建省北部和西部的宁德、三明、南平和龙岩,广东省东部的河源、梅州、潮州、揭阳、汕头、汕尾和惠州,河北省南部的衡水、邢台和邯郸,以及河南省的濮阳等。东部片区覆盖面积约为46.89万平方千米,人口数量约为19 304.02万人,覆盖面积和人口数量分别占片区所在9省的27.56%和35.07%。东部片区呈狭长的条带状,有159所高校和200.26万大学生。尽管东部片区高等教育发展落后现象相对缓和,但相较于片区所在9省的1 184所高校和1 600余万大学生而言,东部片区高等教育欠发达状况仍然明显。

(三)中部片区

中部片区覆盖山西省北部、西部和南部的大同、朔州、忻州、吕梁、临汾、晋城和运城,陕西省北部、东部和南部的榆林、延安、渭南、铜川、商洛、安康和汉中,河南省西部、南部和东部的三门峡、南阳、信阳、驻马店、商丘、周口和开封,湖北省西部的十堰、恩施、襄阳、荆门、宜昌和神龙架,重庆市的北部、东部、南部地区②,贵州省东部的铜仁、黔东南,湖南省西部和南部的张家界、湘西、怀化、邵阳、永州和郴州,江西省西部的宜春、新余、萍乡和吉安,广东省西部和北部的茂名、阳江、云浮、肇庆、清远和韶关,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的贺州、梧州、玉林等10个省份的众多地区。片区面积达到87.98万平方千米,人口数为19 789.86万人,面积和人口分别占据相关省份的51.12%和33.79%。中部片区在地理分布上和东部片区相似,虽呈聚集效果不很明显的条带状,但地处多省域交界,涉及省份多。片区内仅有176所高校和229.54万大学生,与中部片区所在省份的总面积和人口相比,高等教育欠发达问题严峻。

(四)西部片区

西部片区包括云南省东部的保山、丽江、普洱、临沧、德宏、怒江、迪庆、西双版纳、大理和楚雄,西藏自治区东部和北部的昌都、林芝、那曲、山南和阿里,四川省西部和北部的甘孜、阿坝、凉山和攀枝花,青海省西部和南部的玉树、海西和果洛,甘肃省西部和南部的酒泉、嘉峪关、张掖、金昌、武威、甘南和陇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部和南部的吐鲁番、哈密、阿克苏、和田、喀什、巴州和克州,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鄂尔多斯、阿拉善盟、巴彦淖尔和乌海,以及宁夏回族自治区西部的中卫、固原和吴忠等8省43地区。面积为415.21万平方千米,人口数达到5 769.42万人,面积和人口分别占西部8省区的67.29%和25.96%。西部片区高等教育欠发达问题最为严重,片区仅有59所高校和46.43万大学生,超过一半的地市仅有1所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版图上最薄弱的地区。

整体来看,四个跨省域高等教育欠发达片区涉及全国28个省域,覆盖面积达690.67万平方千米,人口为51 588.73万人,分别占全国国土面积和人口总数的71.94%和35.74%。庞大的面积和人口基数表明跨省域高等教育欠发达片区问题值得高度重视。另外,还有部分高等教育欠发达地区由于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聚集性,所以未囊括在内。

二、跨省域高等教育欠发达片区的主要特点

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整体上东中西部高等教育都有了显著增长。客观地讲,纵向比较,上述四个片区高等教育也有较快发展,但横向比较,这些片区高等教育发展速度远不及其他高等教育较发达地区,它们与较发达地区高等教育发展之间的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增大了。概而言之,四个片区高等教育发展表现出规模较小、重心偏低、高水平高校少和高等教育人口少等特点。

(一)高等教育规模较小

规模是衡量高等教育发展程度的主要指标之一。不论从绝对数还是相对数看,四个片区高校数和在学人数都偏少,高等教育发展严重不足。据统计,2021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 756所,其中,本科院校1 270所,高职(专科)院校1 486所[3],而四个片区仅有高校475所(见表1),东北、东部、中部和西部四个片区分别有81所、159所、176所和59所高校,分别约占全国普通高校的2.94%、5.77%、6.39%和2.14%。同时,四个片区内还有10个地市没有开办普通高校,46个地市没有设置本科院校,并且超过一半的地市高校数少于3所。整体上看,四个片区高校数占片区所在28个省份高校数的18.67%,在全国占比为17.24%。相较于四个片区所覆盖的71.94%的国土面积和35.74%的人口,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相对数量都表明,四个片区高校数量过少。

高等教育在学人数是办学能力的重要表现。仅从数量上而言,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越多,表明高等教育办学能力越强,反之,则较弱。高等教育在学人数可以通过办学规模、高等教育在学人口密度和校均在校生数三个指标来反映。据统计,2021年全国普通本专科和职业本科办学规模为3 496.13万人[4],而东北、东部、中部和西部跨省域高等教育欠发达片区分别有80.48万、200.26万、229.54万和46.43万人,共计556.71万人,约占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15.92%。具体来看,东北、东部、中部和西部片区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分别占片区人口的1.20%、1.03%、1.16%和0.81%,均不到全国平均水平2.42%的一半。四个片区高等教育在学人口密度均值为0.81人/平方千米,与全国整体水平3.99人/平方千米相差悬殊。此外,四个片区校均在校生数为1.17万人,与全国的1.38万人相比,有15个百分点以上的差距。这些指标数据表明四个片区高等教育规模较小。

(二)高等教育重心偏低

高等教育重心与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关系密切,本科高职(专科)教育、硕士和博士教育等办学层次规模直接影响高等教育重心。尽管本科高职(专科)教育属于类型差异,但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其仍表现出层次差别。某一层次类别高校数量多,高等教育重心往往就落在这个层次上。我国分别有1 486所和1 270所高校主要承担高职(专科)和本科层次人才培养,其中852所本科高校同时承担研究生人才培养工作。这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呈现出金字塔形,即办学层次越高,高校数量越少。据统计,2021年我国本科高校和高职(专科)院校数之比为100∶117,但四个片区仅有171所本科高校和304所高职(专科)院校,本专科院校之比约为100∶178,办学重心显著低于全国整体办学平均水平。其中,东北片区共有30所本科高校和51所高职院校,本专科高校之比为100∶170;东部片区共有57所本科高校和102所高职院校,本专科高校之比约为100∶179;中部片区共有64所本科高校和112所高职院校,本专科高校之比为100∶175;西部片区共有20所本科高校和39所高职院校,本专科院校之比为100∶195。无论是单一片区还是片区合计,这些地区的高校在办学层次上均低于全国水平。另外,四个片区仅有47所高校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①,占全国852所硕士学位授予权高校的5.52%,这一比例也偏低。就在校生数而言,2021年我国有高职(专科)生1 590.1万人,本科生1 906.03万人和研究生333.24万人[5],占比分别为41.52%,49.77%和8.70%;四个片区共有专科生285.19万人、本科生259.48万人和研究生12.04万人,占比分别为51.23%、46.61%和2.16%。这就是说,在四个片区高等教育学生中,高职(专科)生最多,其次是本科生,研究生最少,重心偏低问题仍是明显的。

(三)高水平高校少

高水平高校数量和水平是衡量地区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重要标杆。高水平高校是优质高等教育提供者,是培养高水平、高质量人才的基地。四个片区共有171所本科高校,其中,只有中国矿业大学(徐州)、河南大学和延边大学等三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显示,只有中国矿业大学(徐州)、河南大学、延边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东北石油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和广东海洋大学等7所高校含有B-以上学科。整理《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名单发现,在四个片区的304所高职院校中,仅有9所高职院校入选。其中,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A档)和日照职业技术学院(B档)入选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邢台职业技术学院(A档)、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A档)、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B档)、铜仁职业技术学院(B档)、酒泉职业技术学院(B档)、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C档)和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C档)等7所院校入选高水平专业集群建设单位。此外,在四个片区的高校中,还有不少本科、高职(专科)院校是新建高校,办学基础比较薄弱。总之,在四个片区,高水平高校少,优质办学资源稀缺,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和格局的不均衡性异常严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