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论述的三重内涵

作者: 刘光斌 夏雨轩

摘要: 面对国内外形势变化,习近平特别强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地位,他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看,习近平有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论述蕴含三重内涵,“培养什么样的人”指出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导向,“如何培养人”包含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要求,“为谁培养人”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取向。深入理解习近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论述的三重内涵,有利于我们从目标导向、实践要求和价值取向三个层面把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如何运作,从而更好地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

关键词:习近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目标导向;实践要求;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22)05-0039-09

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P9)。这个重要论述强调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实质是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明确了具体任务、指明了前进方向,因此成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遵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回答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关键是要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习近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论述的内涵意蕴并贯彻落实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以往有关习近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论述研究主要涉及形成条件、重要地位、核心要义等方面,本文主要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阐释习近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论述的三重内涵,指出“培养什么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导向,“如何培养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要求,“为谁培养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取向。深入阐释习近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论述的三重内涵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导向、实践要求和价值取向,从而更好地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

一、目标导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培养什么人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导向。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习近平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明确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基本素质和精神状态:“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和增强综合素质。”[2](P344)其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属于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决定着人才的立场和气节;加强品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可以归纳为立德树人的主要内容,决定着一个人的品德和意志;增长知识见识、增强综合素质是立德树人的重点目标,决定着人才的能力与视野。

(一)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富于爱国情怀的人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培养理想信念坚定的人。习近平2012年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易得“软骨病”。作为未来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大学生,人生阅历有限又容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影响,尤应补足精神之“钙”。大学生要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所决定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时代交给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坚定的理想信念能为大学生实现这一使命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坚强的思想保证。大学生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就会由衷地认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自发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奋斗,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让他们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甄别错误的价值观念,抵制外来意识形态的渗透和支配,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激扬青春和梦想。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培养富有爱国情怀的人。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诠释了何为爱国:“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3]对于国家的情怀和对自己作为中国人的身份认同,是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要素养。大学生只有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才能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树立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和精忠报国的担当意识,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历史事实是思政教育的宝贵素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深入挖掘蕴含在中国历史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当代大学生未曾亲身经历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机,无法切身体会革命先烈的铿锵意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通过加强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以及中国共产党党史教育,引导大学生从历史事实中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必要性以及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使其切实体会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P345),从而深刻理解和践行当代爱国主义精神。

(二)培养品德修养高尚、勇于艰苦奋斗的人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培养品德修养高尚的人。习近平2018年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4]立德树人的“德”,既包括个人品德,又包括社会公德、热爱祖国和人民的大德,蕴含理想信念、道德品质以及法治素养三个层面内容。立德树人就是要从这三个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将学生培养成有德之才。从个人品德的层面看,加强大学生品德修养就是要让大学生培养正确的理想信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纷纭复杂的变局之下,大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道德认知和价值取向,明辨是非,坚守心中的正道,才能从容面对外部世界的干扰和诱惑,在挑战中锤炼自身的品行,自觉加强道德修养,积极学习先进思想文化,以远大理想信念为自己的人生导航定向。从社会公德的层面看,加强大学生品德修养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对于公德的培养,要引导学生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将品德锤炼融于生活学习当中,自觉接受传统美德的熏陶,成为有大德大爱之人。从国家大德的层面看,加强大学生品德修养就是要提高大学生的法治素养,使其自觉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因此,我们一方面要从学校纪律开始,肃风正纪,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另一方面要从国家层面对法律的尊严加以论述,加强法治教育,在为学生普及法律知识的同时,加深学生对法治必要性和重要性的理解,引导学生自觉维护法律精神。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培养勇于艰苦奋斗的人。习近平对奋斗精神在青年群体中的作用有着深远察知,对于艰苦奋斗和中国梦之间的直接关联,他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做了诠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5]奋斗将大学生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紧紧联系在一起,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一方面,奋斗是大学生实现理想信念的途径。和平年代出生的大多数学生少有艰苦环境中成长的经历,因此,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与为天地立心的责任感有其时代必要性。我们要从树立理想信念与实现理想信念两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明了实现理想信念的唯一途径就是勇于实践、艰苦奋斗,从而树立为了实现理想信念不懈奋斗的观念。另一方面,奋斗是大学生实现幸福的本质。幸福的人生离不开奋斗,这不仅因为奋斗是创造价值的手段,更是因为奋斗本身是一种幸福。劳动是人的类本质,它不仅让人创造物质财富,将人与自然界区分开来,更让人和社会紧密地联系起来。同时,奋斗能够磨砺人的意志,净化人的灵魂,给人的精神以滋养,给人以真正的幸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培养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勉励学生脚踏实地、勇于拼搏,将自身前途同国家民族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过程中找到人生的价值感和归属感。

(三)培养知识见识丰富、勤于全面发展的人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培养知识见识丰富的人。扎实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是大学生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素养,针对两者重要性的问题,习近平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大学生的学习“既要重视知识的宽度,也要重视学习的深度”[2](P348)。一方面,在宽度上大学生不能局限于各学科学习,而是要具备跨学科思维能力,认识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并从不同学科的学习中寻找这种联系,在更为广阔的视域中进行知识探索和科学思考。同时,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下,大学生的视野不能仅限于国内,也不能仅限于当下,而是要有发展眼光和国际视野,善于从人类历史和全球形势的发展变化中寻找事物规律。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培养大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追求更广阔视域的知识和见识,为世界发展和人类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另一方面,在深度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提高学生的三重素养:一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性思考,养成“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学习习惯,持之以恒地追求真理与真知。二是要引导学生勇于实践,大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在知行合一中增本领、长见识。三是要将创新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创新与实践中化知识为智慧和能力,推动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培养勤于全面发展的人。除了课内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同样重要,我们不能只看学科内理论和实践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也不能单一地重视某一种能力,而要重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即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需五育并举,使之具备“德智体美劳”五个维度的能力。德育为学生提供前进的标杆,智育是授人以渔的知识传承,体育是保证学生身体素质、呵护学生健康的基石,美育是丰富学生精神世界、滋养学生心灵的重要源泉,劳育则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共同进步的重要手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让德智体美劳在学生身上实现有机统一,使学生成为身体健康、道德高尚、知识丰富、敢于担当、热爱劳动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概言之,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在知识见识与思维能力、个性发展与身心健康以及专业精进与人格完善[6]三个方面达到平衡。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识见识和思维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两者结合才能让知识真正成为改造世界的能力。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是构成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要素,就如智育之于德育和体育,只有相互协调发展才能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专业精进和人格完善也同等重要,不能只注重专业精进而忽视人格完善,两者并重才能实现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实践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培养人

“如何培养人”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实现离不开具体实践,必须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习近平有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明确的实践要求: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详细阐述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和加强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领导”[1](P10)三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在明确思想政治工作方向性的同时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培养人的实践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和实践遵循。

(一)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对思政课教师工作做出了指导:“讲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让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来讲,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1](P12)在思政课教育教学中,思政课教师站在最前线,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同时思政课教师又是教育方针和教育理论的学习者和实施者,还是思想政治课程和理论体系的建设者。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于教师,素养合格的教师能够使教育事半功倍。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一环 ”[2](P378)。

对于思政课教师应当具备怎样的素养,习近平提出了如下要求。首先,思政课教师要有马克思主义信仰。思政课教师应该具有对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2](P378)。思政课教师只有意识到自己所教授内容的正确性,积极从政治的角度分析问题,在学生关乎意识形态的问题上明辨是非,才能使教学和课堂富有感染力。其次,思政课教师要有深刻的情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立德树人,而要使学生接受这种“德”,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情怀来打动人心。这种情怀是一种心系天下的大爱,是对党和人民所抱有的深切热爱,是一种贯穿于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家国情怀。再次,思政课教师要有创新思维。在新时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局面下,创新被赋予了不同以往的时代意义。思政课教师要善于运用创新思维分析事件、抓住要点,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观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最后,教师要严格自律,要有端正的人格。思政课教师引导学生坚定信念、严于律己,首先需要从自身出发,严格律己,在教学中遵守教学纪律,精益求精,在思想上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明辨是非,积极弘扬主旋律,潜移默化地在传播正能量的过程中教化学生。同时,思政课教师应当富有高尚的人格魅力,除了遵纪守法,更需要在谈吐和信念中向学生展现魅力,要能够通过富有魅力的语言和行为吸引学生,自觉做出表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