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健康需家校社共育
作者: 田影影近年来,学生成长环境不断变化,学生焦虑、厌学、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更加凸显,并且校园欺凌行为多频发生,这一现象的背后折射的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位。而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为进一步加强“家校社”共育学生心理健康指明了方向。正所谓“教育之全体,不仅学校而止,其一端则有家庭,一端则有社会”。如何有效推动政策落地,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责任和共同课题。
构建“家校社”共育模式,要优化家庭教育“大课堂”。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石,家长要及时补位,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性格脾气,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与孩子情感沟通,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和健康心理;更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营造充满爱的家庭氛围。
构建“家校社”共育模式,要创新学校教育“新生态”。学校要坚持把心理健康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关口前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将日常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监测,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教师应主动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学生居家的生活状态,有针对性地共商教育方案。
构建“家校社”共育模式,要营造社会环境“大氛围”。教育、卫健、民政、妇联、共青团、网信、司法等部门应立足工作职责,为学校、家长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服务和指导,引导学生形成阳光心态。同时,要净化校园、社会和网络环境,营造安全、和谐、健康的社会环境。
构建“家校社”共育模式,可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良性互动。通过优化家庭教育“大课堂”,创新学校教育“新生态”,营造社会环境“大氛围”等,建立学生、家庭、学校、社会等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使学生在良好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中愉悦生活、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上一篇:
学校如何筑牢学生心理健康“防火墙”
下一篇: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需下大力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