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思考

作者: 张鹏庆

【摘要】在“大思政”背景下,将党史学习教育与中职学校思政课程深度融合,建构“党史学习+课程教学”育人模式是回应现实、立德树人的必需,有助于充实党史学习教育内涵、提升中职学校育人的质效。新时代党史学习教育融入中职学校课程教学是一项综合工程。文章立足中职学校思政特征,结合具体案例,针对弊端、追根溯源,从六个方面提出优化策略:系统化构建党史学习教育融入体系、全方位体现思政价值引领、多元化创新课程思政教材、多形式提升教师思政素养、多渠道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特色化创建思政育人环境。

【关键词】“大思政”;党史学习教育;类型教育;中职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0463(2023)12—0015—04

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作为一种类型教育,中职学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中等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中职教育需要关注对学生的知识传播、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广泛拓展思政途径、丰富思政内容,“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1]。

党史学习教育既是历史教育,也是思政教育。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2]。党史资源是党的奋斗历程中遗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为中职学校实施思政建设、推进学校提质培优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和进路。

一、党史学习教育融入中职学校课程思政的可行性

当前中职学校学生多为“00后”,正处于“拔节孕穗期”的他们思想意识活跃、信息渠道芜杂、价值观念多元,信息时代更容易受到新事物、新思想、新文化的影响,因此“扣好人生每一粒扣子”至关重要。波澜壮阔的百年党史涵盖了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每一个故事主题都昂扬鲜活、情节曲折生动、人物真实鲜活,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革命典范道德崇高、人格高尚,他们坚定的信仰、不屈的斗志和奋斗的精神对中职学子更容易产生感召力,激发其家国情怀和担当使命,坚定成人立业方向,激励其为国争光、精益求精的工匠意识,涵养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劳动精神和职业素养。

以史育人、以史化人是中职学校丰富思政教育内容、推动教学方式创新、提升教育质量与效果的重要思路[3]。以党史学习教育形塑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恰逢其时,从党史学习教育中汲取精神滋养、磨砺傍身技能、提升工匠精神势在必行。

二、党史学习教育融入中职学校课程思政的现状及问题溯源

党史学习教育富于学理性、系统性和潜隐性,提高党史学习教育融入中职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需要尊重彰显中职生主体性,坚持以生为本,突出党史资源与学科教材的内在关联,为中职学校思政教育注入新动能。

党史学习教育和中职学校思政建设融合具备同频共振、双融双促的可行性,但融合育人体系构建仍然存在泛化、虚化和浮化等倾向,不利于中职学生形成系统的认知和理论体系,制约着中职学校育人质量的提升,影响了党史学习教育对课程思政价值最大化的实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党史资源开发主体不明,导向功利化、浅表化;教育主体党史意识模糊,行动盲目化、呆板化;忽视学习主体内在需求,话语规训化;融入课程思政路径混乱,形态无序化;融合评价保障体系缺失,管理碎片化;无视地方党史鲜活资源,模式扁平化。

三、有效实施“党史教育+课程思政”的举措及路径

1.以党建为引领,系统化构建党史学习教育融入体系。党史学习教育融入中职课程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党建引领、宏观调控。以凉州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为例,学校层面深入解读“大思政”政策、领会相关精神,以问题为导向统筹规划,建立多维立体的“党史教育+课程教学”综合体系,开创党建引领下思政课与专业课、其他公共基础课三者同向而行、耦合育人的保障机制。

新形势下,“大思政”格局已成为中小学思政建设的趋势。从整体上推进党史学习教育一体化发展,学校紧抓党建,坚持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隐性育人与显性育人相结合、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建立中职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系统化实施机制。组织全体教师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领会党史学习融入中职学校思政教育的思想内涵,统一认识;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党史教育+课程教学”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规划、统一部署,各处室分工负责、互相配合。提出二者融合育人的工作要求:分类指导、科学建章立制,精准施策、细化责任落实,以人为本、修德砺能育匠心,内涵发展、思政科研为支撑,守正创新、校本为基开新局;重点发力、对症下药,根据不同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及实训课的课程性质,建立党史学习教育融入中职思政建设的相关评估机制。

常态化开展以党史学习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从设计、管理、实施、评价及考核等方面制定党史学习教育融入课程思政的长效机制,为实现耦合育人保驾护航,有助于形成全员全域学党史的良好氛围,促使“党史教育+课程思政”成为教师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

2.以课堂为主渠道,全方位体现思政价值引领。党史学习教育富于潜隐性,中职学校有效实现党史学习教育的思政价值离不开课堂教学主渠道的支撑。强化党史文化对于课堂的价值引领,需深刻领悟党史精神,提炼出适切的思政精髓,结合学科知识特征及规律,在课堂教学中全程渗透党史学习教育。

立足不同学科思政重点,用学科讲政治、用教学讲党史。首先,将党史学习教育有意识地体现在教学目标设计上,立足党史精神的政治价值引领功能,确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明确导向,找准定位。其次,遵循学校“1530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导向,将党的领导、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工匠精神、职业道德等思政因子体现在教案中、落实在课堂上、彰显在策略中、渗透进作业里。最后,强化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出发点的评价反馈,注重表现性评价,将学生明理增信、崇德力行的党史学习教育效果与课堂质量挂钩。同时,在实训课教学中,凸显职业性特点,突出对学生不畏艰难、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职业道德的渗透和培育。

教师积极发挥思政主导性地位,充分利用各科教学教育性的功能,将浩瀚的党史文化条分缕析,提炼、整合为适合中职学生课堂教学的思政元素,有机渗透进课堂教学全过程,有助于加强党史价值与学科教学理念的深度融合。

3.以党史学习教育为主线,多元化创新课程思政教材。百年党史是历史图景,党史学习教育往往以碎片化的形式渗透进学科知识。课程思政是新思想、新理念,也是一种新课程观。在中职课堂教学中融入党史学习教育需尊重不同的学科特征,积极发掘、灵活整合课程蕴含的党史资源,将党史内容显性化、系统化,使党史学习教育学科化、课程化[4],创生适合中职学生的“党史思政”教材。

以思政课为龙头、以党员教师为先锋,学校积极组织各科教师参与党史资源融入其他学科教材的修编工作,在党史元素有机渗透学科教学方面提供专业指导;成立校本课程开发小组,把握好政治定位,从爱国情怀、工匠精神、奉献精神、职业道德等方面深度发掘课程中的党史资源;根据《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细化党史内容进教材的途径、方法、呈现形式和效果评估,为党史进教材、进课堂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撑;以党史资源的一点为主线,一步步梳理、整合同一学科、公共基础学科、专业课及实训课中的思政资源,形成系统化的“党史教育+课程思政”校本课程,在此基础上强化学科特色、聚焦职业特征,协同开发、打造新形态一体化“党史思政”校本教材。

通过资源开发,将党史学习教育系统化,规避党史学习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各自为政的碎片化、形式化和肤浅化等弊端。以党史学习教育为主线,贯穿学科思政因子的新形态一体化教材,是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有益尝试,有利于各学科思政教育优势互补、相辅相成,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4.以党史学习教育为依托,多形式提升教师思政素养。将抽象的党史精神生动化、具体化,需要学科教师提升思政素养、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教师党史育人的素养,亟待以师资培训为先导,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活动开展等方面拓宽思政路径。

学校以思政名师工作室为依托,定期开展新时代中职学校党史学习教育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与创新研讨会、课程思政教育示范课、党史学习教育展播课和课程思政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培育和建设课程思政教学创新团队,培养有正气、有情怀、有爱心的课程思政骨干教师。加强党建引领,“请进来”“走出去”,通过各级各类培训、职普融通交流,提高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的思政素养和党史学习教育能力,强化专业课教师的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党支部牵头,以支部委员、党史教师为示范,开展党员示范课、先锋模范课,推进“党史+家校共育”项目“我为师生办实事”等系列活动,增强教师学史力行的意识。不定期开展职业教育思政论坛,各学科党员、积极分子定期走班授课,亮身份、做表率、树形象,讲述党史故事……

在历史中悟真知、在故事中讲道理、在活动中促行动,在课堂中讲活党史、讲透党史、讲明党史,增强了党史学习教育的针对性和亲和力,提升了党史学习教育的思政质效。

5.以红色教育为先导,多渠道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中职课程富于实践性,将富含学理性的红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需要立足学生专业特色和实践能力。发挥红色文化的思政价值,当充分利用中职课程富于实践性的优势,从实践出发将红色文化与实践结合,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在活动中引领学生感受党史精神的力量、信仰的魅力[5]。

学校围绕“少年工匠心向党青春奋进新时代”等主题教育,开展红色基地参观、研学、志愿者服务等实践,体悟党史国运,激发师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举办“时代楷模”八步沙六老汉先进事迹报告会、“红心向党我向党旗敬个礼”主题活动等学党史、悟真理系列活动,坚定了师生为国争光、实践兴邦的理想信念;利用校企合作,依托顶岗和跟岗实习,学习“铁人精神”,渗透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观念,厚植“功成一定有我,功成不必在我”的家国情怀……

以红色文化为先导,引导学生开展活动、参与实践,在活动中升华学生党史认知、激发党史体验、践行党史价值,有效推进立德树人、传承红色基因,真正实现了将红色文化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成了以史育人、资政育人的目标。

6.以地方党史为补充,特色化创建思政育人环境。发挥地方党史资源优势、实施特色化党史学习教育是提升党史学习教育融入中职思政育人的有益途径。与时俱进、因地制宜,结合时代发展,引导学生走进大街小巷,深挖地方党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能增强学生的家国归属感、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校以“身边的英雄”为主题组织系列社会实践,引领学生了解家乡英雄的事迹、感受家乡英雄人格,切身体验新时代劳模英烈的精神价值。参观凉州战役纪念馆时,红西路军在凉州浴血奋战的故事令人动容;走进古浪八步沙“两山”实践基地,“时代楷模”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让荒漠变绿洲,矢志坚守、接续奋斗的愚公精神让人振奋……

深研地方优秀党史文化、校本党史因子是党史学习教育进课程的重要一环。通过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研学等形式,引导学生发现、挖掘家乡优秀文化,讲活党史故事、体悟党史精神,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自强和自觉意识。

对于中职学校思政建设,百年党史是一部宝贵而丰富的“活教材”,依托党史学习教育渗透思政教育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题中之义。以史赋能,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中职学校思政教育,建构“党史教育+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是落实党史学习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中职学校实施立德树人的必然选择,有助于丰富党建内涵,拓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新内容、新载体、新环境。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离不开不懈的探索与实践、研究与反馈。“党史教育+课程教学”是立足校情、联系时代找准党史学习教育定位的有益尝试,对党建引领下的中职学校党史学习教育创新出彩提供了操作性、建设性和创新性的范式。相信,在职教人的共同努力下,中职学校党史学习教育必将发挥更大的思政价值,“党史教育+课程教学”育人模式也一定会促成中职学校立德树人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N].人民日报,2021-4-29(05).

[2]习近平.在党史教育学习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07):02.

[3]王哲.立足“四史”强化思政课教学的感性支撑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03):170-175.

[4]尹海匣,殷官标.以史入境:高中地理课堂融合党史教育的路径探索[J].地理教学,2022(01):57-60.

[5]周锦辉.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课堂教学[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07):35-37.

(本文系2022年甘肃省中小学校党建课题“中职学校‘党史教育+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SZXX2022C23;2022年甘肃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三全育人’视域下中职学校课程思政模式建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GSZYJY-108)

编辑:陈静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