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价值、困境及对策

作者: 赵晗宇

【摘要】劳动教育是五育并举培养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加强劳动教育,组织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对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当下,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潜在价值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在观念认识、实践和开展形式方面存在诸多困境。因此,中小学劳动教育需要从转变教育主体观念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劳动积极性,打造兼具丰富理论与多样实践的劳动教育,提高中小学劳动教育水平。

【关键词】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价值;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0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12—0022—06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要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1]。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加强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2]。当前,社会和学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不断开展一系列探索,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但在劳动教育开展中仍存在问题,值得教育者们深思。

一、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价值

要使中小学劳动教育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发展完善,就要深刻理解和把握新时代劳动的“变”与“不变”。首先,要讲明新时代劳动的本质不变。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实现。新时代劳动教育必须以更生动的方式,将劳动的本质传达到每一个人的心中。其次,要深入认识新时代劳动的变化。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一并融入劳动教育。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现实意义更为突出,它肩负着立德树人、培养知行合一新时代人才的重任。

(一)积极落实新时代党的劳动教育方针

德育是新时代中小学教育的重点,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对劳动教育的阐述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是德育的内容之一。”[3]这一重要论述,突出说明了劳动教育是实现德育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劳动教育的目的已不仅仅是使中小学生掌握生活中所必备的劳动技能。新时代,党的劳动教育起着立德树人的作用。中小学生通过劳动教育理论学习,有利于培养对劳动者的尊敬、对劳动成果的尊重、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全面塑造良好的个人品质。通过安排中小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实践,引导中小学生摒弃不良的劳动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提升劳动技能,使其自觉投身劳动,形成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意识,最终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党的劳动教育方针要求启智增慧,中小学生智力的提高并不仅限于通过学习课本文化知识来实现,同样是可以通过劳动教育来提高智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曾指出:“劳动教育的目的,在谋手脑相长,以增进自立之能力,获得事物之真知及了解劳动者之甘苦。”[4]基于劳动在育人中发挥着启发智慧、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作用,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正逐渐向“体脑结合”的教育形式演变。科学研究已证实劳动可助推大脑发育,人的舌头、下巴、嘴唇、手、脚、胳膊、腿等部位都有着对应的联系和表现。劳动是高级的活动形态,人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具体实践,又通过对实践的反思和总结,得到新的理论经验。大脑的思考指导着行动的进步,行动又激发思维。通过这一个完整的手脑结合,使其相互促进,智力从而得到发展。

(二)有助于培养中小学生尊重劳动的观念

尊重劳动就是尊重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所有劳动者。社会阶级的分层,造成了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的诸多差异,比如体力劳动者的收入大多低于脑力劳动者、体力劳动者的社会地位也被普遍认为低于脑力劳动者等。这些错误观念使人们潜移默化地对劳动者产生认识偏差,认为脑力劳动者值得人们的尊重和仰望,而体力劳动者大多智商低,只靠出卖体力获得报酬,易于被人们轻视。新时代,无论是工人、农民还是知识分子,无论身处任何岗位,都是在积极参与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劳动者。只要是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劳动者,都值得我们尊重。如今的中小学生,容易受错误观念误导,对底层劳动者存在偏见,这有碍于他们成长的全面发展。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有利于中小学生改正错误观念,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尊重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所有劳动者。

尊重劳动就是尊重利于社会发展的所有劳动形式。只要是劳动,就存在价值,社会上的每一项劳动都有着它们存在和延续的理由与意义。尊重劳动应该被理解成无差别地崇尚任何劳动形式。只要是付出时间、付出体力或脑力,耗费了劳动者的精力,而且对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的劳动,无论劳动付出量大小,都应该受到承认和尊重[4]。在今天,尊重劳动要求我们克服鄙视简单体力劳动的不良偏见,要平等且尊重地看待任何推动社会进步的劳动。新时代的劳动教育通过教师对劳动理论知识的讲述、带领中小学生参与劳动,感受劳动的艰辛,从而引导中小学生尊重利于社会发展的所有劳动形式。

(三)有利于培养知行合一的时代新人

新时代实施中小学劳动教育有助于实现“以行促知”。获得知识有两种办法,其一是间接获取,即通过学习书本知识或通过他人讲解获取相关知识;二是直接获取,指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实践,总结反思得出结论,再概括得出知识。其中,直接获取知识是通过亲身实践得来,具有最深切的体验,对知识的记忆也较深刻,对我们未来生活最具指导意义。劳动教育实际上是一种直接的知识获取。实践出真知,劳动教育既要在黑板上进行,又要在实践中进行创造性培养。简单的灌输理论学习会让学习成为纸上谈兵,难以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在劳动课上,专业性较高的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实践,中小学生通过不断参与各个领域的实践活动,视野得到开阔,思维得到丰富,知识得到积累。劳动教育对实现“以行促知”有巨大推动作用。

新时代的中小学劳动教育,应以“知行合一”作为教育的基本原则。以教育的视角观之,这里的“行”指的是学校开展的具体的劳动实践活动,意在使学生亲临劳动实践场所,体验劳动心得;“知”则是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劳动理论知识。我们的教育因应试化程度高而遭非议。学习的知识不被实践,那么也就失去了知识本身的价值,只有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才是新时代要培养的合格人才。新时代,劳动教育已从之前的理论说教进一步上升为体脑结合的教育方式。劳动教育应使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习劳动理论知识,进而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中小学生投入到日常的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中[5]。劳动实践是体力与脑力相互交织的融通性过程,在普及生活技能、提升动手能力、开启职业启蒙等方面有着独特的育人价值。中小学劳动教育通过劳动理论学习与参与实践的互补融合,在实践中领悟、发现真知,引导学生成为知行合一的新时代人才。

二、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困境

(一)在劳动教育的观念认识上存在偏差

学校等实施主体对劳动教育认识不足。劳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而学校又是中小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主战场,学校等实施主体对劳动教育的态度直接决定了劳动教育的开展状况和教育质量。新时代,我们应该形成从劳动教育就是体力劳动或简单劳动的片面认识到是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关键转变。劳动教育虽已被纳入国家课程计划中,但在大多学校的劳动教育实践中仍难以看出被重视。其中的原因不难理解。

1.“应试教育”对新时期劳动教育的惯性影响。我国受“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影响,开展的是“应试教育”,只注重学生的文化课课程、卷面分数和升学,排斥劳动课程,认为劳动教育就是“不务正业”,浪费时间且浪费精力。许多中小学的劳动课被认为是“副课”,在课表上只是虚开,实际上并没有老师来讲授劳动知识、进行各种丰富的实践活动,取而代之的是老师播放娱乐视频或让学生自习,甚至直接被语文课、数学课等所谓的“主课”替代。这样的劳动课起不到任何劳动教育的作用,甚至使学生误入歧途。此外,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中小学教师和管理人员将全部精力投入在提升学生考试成绩上,终日不辞辛苦的研究教授文化课的技巧,使其对提高卷面分数出现显著成效。在此情况下,他们对劳动教育研究缺乏时间与精力,对劳动教育的开展不以为然。

2.家庭对劳动教育认识有误。生活即教育,家庭对中小学生的习惯养成和素质教育具有决定性作用。“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句话被一代代家长信奉并付诸行动。当前在一些中小学生中出现的不想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不尊重体力劳动者的“四不”现象,究其原因,除社会影响外,很大程度上也与家长望子成龙、出人头地、轻视劳动教育和对独生子女的过分溺爱有很大关系。在“学习至上”的主流观念影响下,孩子的唯一义务似乎就是学习。父母为他们提供了可承受范围内最好的教育,但忽略了劳动教育。他们认为,劳动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劳动,而劳动课就是让学生“干活”,是体力劳动,对提高学生成绩作用不大,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将来考上名牌大学最重要,劳动课可有可无。

(二)学生劳动意识淡薄

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改善,但大众的劳动意识并没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特别是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他们对劳动的重要性缺少切身体会,对劳动态度冷淡,存在着可有可无的错误观念,产生这样的原因也不难理解[6]。首先就是老师与家长对中小学生的错误指引,使他们对劳动价值观存在偏差。受文化影响,我国在鼓励大家参与劳动时多从社会需求出发而非感受劳动给自己带来幸福生活。中小学生长期处于学校学习文化知识,缺少与社会的交流,在他们看来,劳动是家长和教师的义务,而自己应该做的就是听老师讲课和考试得高分。他们在生活中难接触到劳动,自然难理解劳动的重要性。其次是由于我国“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中小学生处在学习的关键阶段,承受升学压力,理所应当地认为文化课之外的事情不需要做。还有“奢侈浪费”“贪图享受”等一系列不利于成长的观念侵蚀着青少年的思想。这些原因都导致了青少年本身对劳动重要性的认识欠缺,展现出不爱劳动,甚至抵抗劳动的思想与行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强化中小学生劳动意识是提升劳动教育效果的必要前提。

此外,生活中劳动教育常被当作“惩罚”。现实中,孩子做错事,被父母罚洗碗、罚拖地;学生不遵守纪律,被老师罚扫地、罚擦窗;有的年轻父母还会拖着孩子,以环卫工人为例开展现场说教,声称“现在不好好读书,以后就只能扫大街”。中小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刻,这样的惩罚方式更是让他们认为劳动“可耻”,自然地对劳动产生反感。劳动是神圣的,家长和教师把劳动当作惩罚是对劳动的“亵渎”。因此,所有的劳动只要不违法都应该受到同样的尊重。有的家长和老师对劳动存有偏见,认为脑力劳动才光荣。这样的偏见会误导中小学生。其实,无论哪方面的劳动,都是社会的需要,我们都要积极参与。家长和老师与其用劳动作为惩罚,不如创新开展劳动,带领中小学生体验劳动的无处不在和劳动带来的自豪感、美好感和成就感,体会劳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劳动教育课程形式单一

中小学劳动课中,教师讲课比重过大。尽管现在劳动课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中小学有了专门的劳动课,但劳动课收获的不佳效果值得人们思考。因为未被规划在考试范围内,一些教师可能不把它当成一门重要课程来对待,最终流于形式。在劳动课上,教师大多通过学生读劳动课本和自己讲课向学生“灌输”劳动知识。灌输式教学虽能够使学生了解到劳动教育的意义,但是跟劳动教育的本质相背离。教师讲课比重过大存在着明显的弊端,首先就是这种授课模式需要大量时间作保证,但大多中小学开设劳动教育一周只有一节课,区区四十五分钟,难以使学生对劳动教育有深刻的学习体会。其次是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导致在劳动课上缺少积极性、主动性,劳动教育效果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劳动实践活动局限于学校,实践性是劳动教育的首要特征,没有实践或实践不足就很难达到劳动教育的效果。中小学在进行劳动教育时,只把活动范围限制在校内,虽然开展了劳动实践活动,但是,大部分的中小学都会将打扫校园,在班级里做值日当作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然而单纯的卫生大扫除、做值日等实践活动太过单一[7],很难让学生体验到参与劳动的成就感,难以掌握更多劳动技能。

还有就是学校场地不足,缺少进行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配套设施。比如,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规定的烹饪方面、农业生产劳动等方面项目,因需要专业的场所和器具,学校难以开展此类劳动实践。可见,校内的劳动设施不齐全,导致活动开展项目存在不全面的问题,使中小学生缺少对劳动实践的切身感受,难以对劳动产生兴趣和主动性,甚至把劳动当作负担。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