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源视域下“网格”教研共同体的创建
作者: 于丽华【摘要】教研工作是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强化校本教研,必须突破校本教研面临的瓶颈,改革创新教研模式,“网格化”校本教研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文章以甘肃省酒泉市的学校为研究样本,梳理酒泉市学校校本教研现状,深入理解网格化校本教研的内涵要义,提出创建“网格”教研共同体,是提升校本教研实效性的有效举措。学校要构建网格化校本教研研修机制,形成跨学科、跨学段融合的教研体系,同时要重视教师自身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融资源视域;网格化校本教研;教研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625.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12—0034—04
“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早在2003年初,教育部正式发文,要求在中小学探索和实施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此制度核心要点是上级教育科研部门必须改变传统的研究模式,把教研任务下放到各区域教研室、基层各学校。学校通过创建不同级别的“网格”教研共同体,并结合当前融资源视域下的大单元教学中的种种“疑难杂症”,不断探索新课改下的学科教研规律,以此形成以教师为主体的新型教学研究机制。在融资源视域下,如何创建“网格”教研共同体,以何种方法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与课程的开发能力,以何种途径切实提升校本教研实效性,是当前教育教研面临的一大课题。
一、融资源视域下“网格化校本教研”的内涵及组建
“融资源”是一种较新潮的教育理念,指在教学研究中汇集教育教学的各种资源,并把这些资源以特定方式有效组合,从而形成助力人才优势互补的培养模式。“融资源”不是一个独立的实体媒体,而是把社会各种资源的优势互为整合,互为利用,使教育教研各种功能、手段、价值得以全面提升的一种运行模式。“网格教研”是一个原生概念,指学校通过网格的教研组织建设,形成学校教师全员研究的教研生态。“网格化校本教研”指在现有教研组基础上,形成“所(教科所)→校(学校)→室(教科研室)→组(教研组)→员(个体成员)”的网格教研格局。
“网格化校本教研”与传统的校本教研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相同点是二者同属于同区域、同学校内设组织,在本质上都是以校为本,强调围绕学校自身问题开展研究。区别在于“网格化校本教研”通过高科技汇聚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更具先进性、可操作性,也更容易调动起教师教研的积极性。“网格化校本教研”一般可从以下类别组建。
学科类:在传统校本教研基础上,根据学科内在规律,依据学生学习需求、学习能力,有计划、有目的地设立学科教研组织,它是学校“网格化校本教研”的主体。方法类:在融资源视域下,将学校现有资源有效融合,同时把多种教学方式兼收并蓄而形成的教研组织。如各学科教学相互融合法,信息技术高效融入法,音体美艺术元素针对性植入法,在学科教学中引入阅读拓展等形式的教研组织。特色类:这种研究组织指的是学校利用校史、校风、校训精神,针对本校优良的传统文化或经典特色文化,结合当前相关特色建设项目所形成的相应研究组织。专题类:这是学校“网格化校本教研”的核心,主要是针对学生发展制订的一些解决具体问题的教研组织。如学困生和后进生转化、特长生培优,留守儿童学习辅导,心理健康、劳动教育,应对各类考试研究,以及学生理想、信念、职业生涯教育等教研组织。
二、融资源视域下“网格化校本教研”国内外研究进展
“教育科研共同体”这一概念的提出,是教育行动研究、教师专业化发展、课程改革以及校本科研制度建设的必然结果,也是国内外教研改革的必然趋势。纵观国外教育,“教育科研共同体”创建研究的思潮出现比较早。美国著名教育家博耶尔1995年在《基础学校:学习共同体》中指出,学校必须有共同的愿景,能够形成彼此交流的良好氛围,人人平等,有规则、有纪律、有约束,关心照顾学生等等。日本著名教育家佐藤学教授提出了学校作为“教研共同体”的构想。他认为,作为“教研共同体”的学校,不仅是教师们相互合作学习的学校,也是教师们作为教育专家相互合作学习的学校,同时还是家长和市民参与学校教育、相互合作学习的学校[1]。作为这种“教研共同体”学校的构想,正是未来校本教研的理想境界。著名学者朱永新教授利用“新教育实验”课题,把全国不同组织机构、不同单位的“新教育人”凝聚在一起,以构建“新教育共同体”。
国内外实践研究证明,网格化教研是改变校本教研基本结构,有效提升教师自身素养,提升职业幸福感的必经之路。无疑,中外教育家倡导与实践的关于“教研共同体”等观点正是融资源视域下的“网格化校本教研”的理论前身。由此可见,建立融资源视域下的教研共同体,既是对传统教研形式的挑战,也是革新当今世界教研形式,增强校本教研实效,追求教师迅速发展的重要手段。
三、融资源视域下“网格化校本教研”现状分析
纵观国内教育研究,目前融资源视域下,国内“网格化校本教研”研究并未有实质性的进展,究其原因有以下三点。
1.校本教研缺乏有力的组织支撑。就酒泉市各教研群和各校情况来看,中小学运行基本上都是“三元”组织体系:一是学校行政机关,如党行办、教务处、总务处、科研处等;二是级部业务管理,如高中各年级组、初中各年级部、小学各年级部等;三是学科教研组,如语文、数学、英语、音体美教研组等。如今“三元”下的学校行政机构,特别是毕业年级与“主课”教研组越来越被重视和强化。而其他学科教研组出现虚化、弱化、依附化的非专业化现象,教师处于被动参与教研的现状,独立开展教学研究成为空谈[2]。
2.校本教研单调低效。目前,不少学校处于人员紧张短缺状态,许多教师身兼数职,教研组也是如此,很难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研活动。同时,各教研组教研形式单调低效,除了组内听课,只是组织教师集体学习上级教研部门的教研要求,拍照收集资料外,几乎再无其他形式。
3.校本教研缺少行动指南。虽然教育行政部门比较重视各校的教研工作,但在具体操作指导中却存在诸多问题。如教研内容大多是宏观建设,缺少具体指导方法。如,只提出校本教研的目标,忽略教研应走的方向;强调各校教研必须“如此做”,但在具体“如何做”“依据何种方式做”时却无明确的做法指南。
四、融资源视域下提高网格化校本教研效率的策略
1.根植教育本土,构建网格化校本教研模式。为解决目前学校教育科研在时间、空间上的局限性,课题组首要任务是先开发“网格”教研共同体样态,从而开辟出全时段、全域性的研训视野。以酒泉市各校为例,一是在利用好酒泉教育发展的成果上,把“官方”教育行政优势与“民间”基层学校优势整合、互补,同时将共同享有的教育资源重新调配,建立酒泉市教育共同体。二是在酒泉市、区相继成立全校性的大教研组和小学、中学、高中三个年段的教研组,以自主组合形式组成三大段的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音体美信(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合称)等自主性教研组。三是成立教育集团,发挥优质学校在教育科研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义务教育创新教研管理工作,更好地促进酒泉市教育均衡发展。
2.建构研修机制,健全“网格”研修组织。为了让教师都能走近新课程,学校要专门设立校本研修组织机构,在学科教师中建立校本研修小组,完善校本研修的工作机制。以酒泉市各学校为例,学校根据酒泉市教育科学研究工作指南做出四大举措。一是制订实验计划,依托酒泉市各级名师工作室、酒泉市学科团队等团体教研组织开展大教研活动。发挥省、市、区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示范引领及其传帮带作用,初步形成课题组所在市区大小教研交替互补和“三横八纵”以及“扬名师之长、传名师之优”的“网格”研修组织。二是与酒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联手,结合酒泉市教科所开展的各项教研活动,制订具体的“大教研制度”。三是依据此制度,细化教研制度,要求各校依托《酒泉市“网格教研共同体”大教研活动计划》,做好校本计划与制度,以此保证基层各类校本教研活动能够扎实有效开展。四是建立健全激励制度,全方位激励各实验校教师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类教研活动,保证“网格化校本教研”顺利开展。
3.出台实施方案,推进“网格”教研活动顺利开展。要推动校本教研活动如期开展,学校就要立足实际,以实施新课程新教材、探索新方法新技术、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等为目的,出台实施方案,推进网格化管理工作落实。以酒泉市为例,酒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早在三年前就率先推出了“大单元教学”的“大教研”机制。课题组与其接轨,将“融资源视域下,创建‘网格’教研共同体,提升校本教研实效的路径研究”融入其中,出台酒泉市“网格化校本教研”实施方案,具体指导各校进行网格教研的实施。
一是探索有效的教学路径,构建跨学科、跨学段融合的教研体系。通过“深度学习”“学科实验与研究”“网格化有效教学模式研究”等教改项目和先进理念的指导,以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实践研究为契机,探索有效的“大单元”“大任务”教学路径。同时,与市教科所牵手,落实“双轮驱动”教研运行机制,加强跨学科、跨学段融合研究,组建专家团队持续研发课程纲要和单元教学指南,引导教师规范使用指南流程,并有针对性地创编符合本校学情的融资源视域下的单元教学设计和课时教学设计,发挥“网格”教研共同体研训优势,弥补学校教育科研中资源短缺的短板,切实带动“学习任务群”“大单元”教学等课程体系的推进。
二是推进一月一次“大教研”活动,建构“网格化校本教研”工作操作体系。结合酒泉市教科所制订的“深度学习大教研”活动。定期探讨如何切实落实国家“双减”政策,利用“学科团队”大教研组织,开展、推进一月一次“大教研”活动,并对各区、各校教研组的教研成果进行线上合作实践,研讨推广,经验分享,进而建构富有智慧的、独特的“网格化校本教研”工作操作体系,以理论讲座及课例展示为内容,指引本课题组各项实验任务有效、规范开展。
三是组建由各学校教研服务中心主任组成的“大教研活动联盟组”,发挥辐射引领作用。结合《“酒泉市深度学习”半天无课日主题大教研》活动的开展,课题组联合市区级教研室组建由各学校教研服务中心主任组成的大教研活动联络组,将“大任务”有效化解为“小任务”,利用“大教研活动联络组”将每次的教研活动及直播网址及时转发,并适时组织开展学习成果专题研讨,切实发挥“大教研活动联盟”的辐射引领作用。
四是制订主题大教研活动计划,开展学科大教研活动,让“网格化校本教研”成为常态。各区、各校根据“大教研活动联络组”计划,制订本区、本校“半天无课日主题大教研活动”计划,督促各承办学校与“学科团队”联盟,组建教师教研团队,加强专业互通,以教研组为单位,每周利用半天时间,深入研读课标教材,优化活动形式,以问题为驱动、以课例为载体,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教研活动。同时,依托奥鹏远程教育平台,在引导教师完成“校本2.0能力工程”的基础上,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混合学习模式探索。教研组通过线上集体备课以及公开课、研讨课打磨等方式,鼓励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式、合作式、互动式学习,让“网格化校本教研”成为常态。
4.推行“网格”教研共同体样态,构建“今天我主持”的草根化教研模式。实验校开始推行“网格”教研共同体样态,推出“今天我主持”的草根教研模式,让教师成为教研主角。一是培养各教研组成员的问题意识,要求成员先配置“问题记录本”,及时将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处理的方法、引发的思考等记录下来;二是利用大教研活动时机,把自己的记录与思考“抛”出来,在组内共同探讨;三是把教研组合作探讨的行之有效之方法和措施及时付诸实施在实验任务中;四是及时总结、整理所得所失,利用下次教研活动时机交流、分享。
这种通过教师在教学中发现问题,从小问题入手的“平民式”教研模式,不但有效拓展了校本教研的广度、深度和高度,而且循序渐进地完善了校本教研系统性、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实现了校本教研从“跟跑”到“陪跑”再到“领跑”的转型升级。
总之,网格化校本教研工作要走深走实,就要立足学校实际,以“师研强教、全研强校,科学化、专业化、有效化地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并结合融资源这一背景,打造教研共同体。
参考文献
[1]马斌.网格教研:强化校本教研的创新举措[N].江苏教育报,2020.
[2]梅宇洁.“学习共同体”视域下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课堂观察策略——以“教学活动类课程”为例[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1.
(本文系2022年度甘肃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融资源视域下,创建‘网格’教研共同体,提升校本教研实效的路径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2]GHB0707)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