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师文化素养提升研究
作者: 朱成燕 梁景峰【摘要】文化素养是影响中小学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因素。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文化素养的提升仍存在不足,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提升文化素养的良好环境、文化素养提升途径有限等。本文从一线教学经验出发,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证分析,通过问卷调查、相关文献分析,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文化素养现状与问题进行剖析,有针对性地提出农村中小学教师文化素养提升的策略:加强农村教师的思想引领、严格农村教师的准入和任职标准、营造有助于提升教师文化素养的良好氛围、拓宽提升教师文化素养的途径。
【关键词】农村教师;文化素养;提升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12—0038—04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而教师作为学生思想文化教育的主要力量,在向学生教授基本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具备优秀的文化素养。而教师的文化素养水平是影响其专业能力的重要因素,尤其农村教师的文化素养水平影响着农村学校的育人质量。目前,很多学校越来越重视对教师文化素养的提升,也有一些专家学者从社会与学校、教师情感[1]等方面有针对性的提出教师文化素养提升意见。但受资金、环境等因素影响,一些农村教师在教学理念更新、专业水平提升等方面存在短板。因此,关注和提升农村教师的文化素养十分必要。
教师的文化素养因具体学科的不同各有特点,也有共同的核心特质。有教师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对教师的文化素养提升策略进行了研究,提出要通过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设计等方式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2]。也有教师在技术视野下对教师文化素养发展要求及实践策略进行研究,强调教师需要具备应用技术传承文化的理念和能力、应用技术赋能文化的创新能力、终身学习持续教育理念进步的能力[3]。还有教师从目标培育、意识与合力等方面,探究教师文化素养核心培育[4]。目前关于教师文化素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比较缺乏对中小学农村教师文化素养提升策略的研究,为弥补这方面的不足,笔者从一线教学经验出发,探究促进农村教师文化素养提升的策略,为农村教师文化素养的提升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启示。
一、教师文化素养的内涵分析
文化素养作为一种隐性的教学指标,充分展示了教师的综合水平和自身底蕴,影响着教师的思维方式、思想水准、人格魅力[5],对教师职业发展和学生教育有着重要影响。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广义的文化涵盖面很广,而狭义的文化主要指人类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
关于“素养”的内涵,有学者认为其主要表示“素质”和“修养”。“素质”一词在教育领域指的是个体通过后天学习所获得的长期稳定的品质结构[6]。“修养”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理论、思想等方面的水平”。而“素养”有“一个人的修养”的含义,主要是指人们后天形成的知识能力、良好习惯以及思想修养的总和。
综合以上可知,文化素养主要是指思想、品德、政治、法律、科技以及文学等领域的素质能力。而教师的文化素养主要包括广博知识、人文精神与示范行为3个层面:知识是教师文化素养的基础,包括教师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人文历史知识等;教师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够摆脱传统的定式思维,追求教育本质,尊重学生,致力于自身人格发展;教师的示范行为体现在其教学不仅仅是知识传授,还将教学转化为文化素养的展示,使教学过程成为文化熏陶、启迪学生的过程[7]。
二、农村教师文化素养现状
此次笔者在结合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实地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相关数据,围绕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知识文化、人文精神和示范行为3个层面及相关环境条件进行调查分析,此次主要以甘肃平凉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为调研对象,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1.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知识文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师是学生思想的启蒙者和智慧的开启者,中小学时期是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小学教师知识文化水平的高低,对教育质量提升和学生全面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调查结果显示,有63.1%的教师毕业于师范院校,74.6%的教师已取得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84.5%的教师认为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知识非常熟悉,而对于外国文化、教育学相关知识基本了解或不太了解。
2.农村教师的人文精神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人文精神是个体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对文史哲等相关知识和意识价值观等的总和[8]。教师具备人文精神素养,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和精神家园的构筑。因此,教师首先应该是学生的精神导师,其次才是相关专业知识的传授者。根据此次调查可知,农村中小学教师对中国历史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好,85.7%的教师认为自己对中国历史相关知识非常熟悉,而对世界历史、中外古代主要艺术成就和中外科技史中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成就相关知识基本了解或不太了解。
3.农村教师的示范作用有待进一步强化。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对教学质量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而教师的一言一行也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多数教师对师生互动、学生的知识反馈等方面关注不足;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对引领学生具备正确的思想观念、将所学内容运用到生活中等方面思考不足;多数教师能够应付课堂中出现的各种突发问题,但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对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学习等方面仍有不足。
4.农村教师所处环境不利于其文化素养进一步提升,提升文化素养的途径比较缺乏。教师的文化素养是教师在对各类知识文化不断学习的基础上形成的,但最终还依赖于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实践。因此,教师所处的环境对其文化素养的提升有重要影响。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多数教师希望学校通过组织更多相关培训活动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营造有利于提升教师文化素养的氛围,也反映出一些学校对教师文化素养提升不够重视。
三、农村教师文化素养提升存在短板的原因
1.教师职业现状不乐观。在甘肃一些农村地区,许多师范毕业生不愿回到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从教,农村学校虽补充了一些特岗教师,但总体来看,农村教师的年龄结构不够合理。一些年纪较大的农村教师不愿接受新思想,不主动通过继续教育学习更多教书育人的新技能,不主动通过信息技术等提升文化素养。
2.缺乏提升文化素养的良好环境。农村地区由于教师相对较少,教学任务比较繁重,教学压力较大,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通常需要担任多门学科的教学任务,所涉及内容较多,繁重的教学任务、各类教学活动、班级事务也使教师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的时间有限。同时,一些农村教师以教学为中心,忽视了对自身和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
3.缺乏提升文化素养的具体途径。必要的经费投入是提升农村教师文化素养、发展农村教育的重要保障[9],教师提升文化素养需要参加培训、拓宽视野。相对于城区学校,农村学校的教师外出培训机会较少、经费支持有限。同时,一些教师参加培训虽学习了前沿的理论方法、技术,但由于经费有限、设备不充足,一些培训内容无法应用到教学实践,对自身文化素养水平的提升十分有限。
四、农村教师文化素养的提升路径
1.加强农村教师的思想引领。长期以来,教师的职业技能发展侧重于专业知识和教学技巧的提升,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培养更侧重知识和理论方面,获取与输出工具性知识成为教师的主要任务[10]。尤其在农村学校,很多教师认为教授基础知识就能够满足学生需求,较依赖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技能,从而忽视了文化素养等方面的提升。因此,农村教师文化素养的提升,需要教师从思想层面重视,树立起终身学习与继续教育的意识,积极参与农村教师培训活动。当然,这不能搞大规模培训,不能频繁推行形式化的继续教育,而应引导农村中小学教师经常进行自主性教育教学反思,以此代替当前一些效果差、形式化的继续教育活动[11]。学校还应通过思想教育和宣传工作,提高农村教师学习的自主性,鼓励教师通过网络等途径自主学习、获取资源,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学习其他地区的先进理念。
与此同时,应引导教师平衡生活与教学时间的分配,使他们认识到生活与教学可以相辅相成。文化素养的提升,除了通过基础知识储备,还需要丰富的生活经历支撑。许多教师认为文化素养的提升,仅仅通过阅读书籍知识、学校教育就足够,这忽略了生活对文化素养提升的意义。将生活经历融入教学,通过生活化教学可以丰富教育内涵,如临夏地区将花儿融入教学,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师的素养提升变得更接地气。
2.严格教师的准入和任职标准。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文化素养的根本,具备相关学科背景的教师能够更快地适应教学岗位,更好地提升学科专业素养。对此,教育部门和学校在教师选拔和补充的过程中,应严格把关,注重教师学科专业背景的匹配,保证教师具有其岗位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和文化素养,从而保障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3.营造有助于提升教师文化素养的良好环境。教师在提升文化素养、进行继续教育的过程中,学校的文化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学校提升教师文化素养,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方式,通过学校宣传栏、展板和校园网站等思想文化阵地,营造有利于提升教师文化素养的良好氛围,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同时,可以立足学校文化传统,挖掘总结,形成文化特色。还可以结合学校特点和教师个人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关措施,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倡导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激发教师提升文化素养的积极性。
4.拓宽教师提升文化素养的途径。首先,建立完善合理的教师培养制度。在农村教育投入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农村中小学应更加充分利用教育资金,提升教师文化素养。一方面,提升教师的工资待遇,加强教师生活保障资金支出,做好教师培训协调工作,为教师安心参加学习消除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加强学校图书资料、网络平台等建设,方便教师学习,为教师提供学习资源保障。还应注重教师理想信念的培养和专业思维、专业理念的提升,通过老教师传帮带新教师等方式,为教师提供更加具体可行的学习途径。
其次,积极组织开展多种教育教学活动。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学科文化交流活动,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为师生提供交流思想的平台。同时,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也是提高教师文化素养的有效手段[12],教师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不断丰富自身的人文内涵,有助于更好地提升文化素养。
最后,健全农村中小学教师文化素养考评体系。建立立足实际情况的农村教师文化素养评价体系,能有效保障教师专业化发展。健全农村中小学教师文化素养考评体系,可以通过科学设置考评内容、建立完整的考核与评价管理制度、建立教师教学记录档案、动态评价教学效果等方式。
总之,教师文化素养不仅仅关乎教师个人的职业发展,也对学生的思想认知有重要影响。尤其在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办学条件等方面因素限制,教师文化素养提升的条件有限、机会有限,亟需补齐农村教师文化素养提升的短板。所以,强化对农村教师文化素养的提升,绝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还需要各级政府、相关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创造有利于农村教师安心提升文化素养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为农村教师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琳.我国农村中学教师文化素养调查报告[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12):06-10.
[2]方照.“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的文化素养提升策略研究[J].大众文艺,2022(09):140-142.
[3]吴延慧.技术视野下的教师文化素养发展要求及实践策略[J].汉字文化,2021(23):174-177.
[4]刘树民,金承哲,孙威.高校公体教师文化素养创新培育策略[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2):49-53.
[5]王平.情感教育视阈下的教师人文素养提升:理念与行动[J].教育科学研究,2019(03):16-20.
[6]李曦,朱勋春,隆莉.提高高校教师文化素养的途径和方法[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4(05):542-543.
[7]黄文武,戴雨婷.专业发展视域下教师人文素养提升的路径[J].教学与管理,2019(18):65-67.
[8]石亚军,赵伶俐.人文素质教育:制度变迁与路径选择[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09):14.
[10]李俊义.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难继与重续[J].教育导刊,2018(02):25-30.
[11]王平.农村教师学习困境的学校文化根源及出路[J].教育与管理,2020(04):06-08.
[12]张悦.为素养而教:当代教师的人文素质教育[J].现代职业教育,2022(35):166-168.
(本文系2020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甘肃省乡村小学教师的文化境遇状况调查研究——以平凉市崆峒区乡村小学教师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CS[2020]GHB2723)
编辑:彭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