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散文教学方法
作者: 刘靖琬【摘要】散文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能给学生心灵的启迪、审美的熏陶,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文章针对目前小学散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总结出了“找、写、说、读”四条增强散文教学效果的措施。
【关键词】语文教学;核心素养;散文;教学效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12—0093—05
语文核心素养主要由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要素构成,它重视知识的积累,更加重视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表达,而散文语言优美,情感含蓄,是培养学生表达和体会情感的较好载体。因此,在散文教学中渗透语文核心素养培育,能更好地提升散文教学的效率。下面,笔者就散文教学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概念
1.散文。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占据了一定的量,是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散文教学,既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智慧激发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出发点。小学语文教师要能够在结构巧妙、语言优美的散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小学生的情感、想象力、写作能力以及审美情趣等。
2.语文核心素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核心素养主要由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要素构成[1]。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新课标》已经将“培育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提出来了。“语文核心素养”并不只是单一的教学要求,更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向与教学意识,符合知识型社会背景下的教育培养发展趋势。“语文核心素养”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这四个维度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促进的。这四个维度也是由浅入深,从语言、思维、审美到情感,这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语文核心素养”重视知识的积累,更加重视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表达,而散文语言优美,情感含蓄,是培养学生表达和体会情感的良好载体,二者结合能有效提升散文教学的效率。
二、从语文核心素养看散文教学
使用统编教材,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最关键的环节在于教师要拆解教学内容,使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容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1.以“找”促“语言运用”。语言运用包括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散文的语言极有特点,用词优美,整体连贯,真实富有韵味。如《荷花》中写道:“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这样的句子好理解,但要写出这样的句子是非常难的。这就需要学生根据上下文内容进行理解,这样的句子含蓄,让人回味无穷。要写出如此语句,学生更要下大功夫。因此,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学习散文首先应明了散文内容。
2.以“写”促“思维发展”。学生的思维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提升的,而要通过一定的训练。写作是提升思维的好方法,在写作时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言迁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习散文时,学生知道了如何去寻找主旨后,要学会立意,学会凝练文章的主题思想,将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写出来,从多个角度描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可以让学生先模仿写散文,再慢慢写自己的所想所感。学生完成写作任务后,教师要对作文及时修改和讲评,不断提升学生的反思能力,进一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3.以“说”促“审美创造”。散文不同于小说,注重故事情节,它没有格式和韵律的要求,作者能够随心所欲地写文章,让作品更加生动。所以散文可以写人、写景、写万物,也可以写喜、写悲、写春秋。因为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散文能更好地满足更多人的喜好,让更多的人获得美的感受。怎么欣赏美、创造美呢?“审美创造”包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和追求美。审美能力是内化的,是不易察觉的。人们看到一个很美的事物时都会在第一时间想要去夸赞它,“好美呀!”“真是太漂亮了!”这些夸赞的句子真是张口就来,但因为语言的匮乏,赞美用的都是好美、好好看、真漂亮等等简单的词汇。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训练学生用说的方式鉴赏文章,形成习惯后,在生活中学生也能用更加优美的语言赞美身边的人和事物,也就懂得了美。当学生懂得了美,能够用优美的句子赞美其他事物,自然也就知道去追求美创造美了。
4.以“读”促“文化传承”。“文化传承”包括对本土文化的传承、对国际文化的理解、对生活文化的回归和对自然文化的关爱。书籍是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阅读不同的书籍,能够感受到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文化。我国的散文可分为古代散文和现代散文。在小学语文义务教育教材中选编的散文主要是现代散文,有少量的外国散文。在学习现代散文时可以联系古代散文,让学生体会散文的发展,感受不同时代散文的不同,进而感受散文的魅力。
三、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散文教学实施策略
1.找关键、明主旨,找角度、清脉络,找修辞、写句子。散文“形散神聚”,找到主旨就明白了散文的一大半。而“关键”与事物的本质、作者心中所想、抒发的情感有关,找“关键”也就找到了文章的主旨。散文的主旨一般通过中心句来表达,找到散文的中心句,几乎就找到了散文的主旨。中心句通常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一些中心句需要学生在文中找。学生不仅要找到文章的中心句,更要学会在文章中找到关键段落,在段落中找到关键句子,在句子中找到关键的词语。《新课标》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2]这就要求学生能对文章进行一定的概括和复述。
在写作文时,教师会要求学生选用多角度来叙述故事,或者选取不同的角度来描写学生已经了解的故事。由此可见,“角度”对写文章来说非常重要。在很多散文中,有时一件事、一个事物是从多个角度展开来写的。如《荷花》一文,其中不仅描写了荷花的味道,也写了荷花的姿态,还有作者的想象。再如,《月迹》一文中写了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虽然散文的内容是比较分散的,但描写的不同角度却可以分类。“在教学中,如果以一个联想段落为典型材料,弄清楚作者的描写与表意方式,就可以把握全文的特点,而不必逐段逐层解析。”[3]用一个“角度”可以看全文,可见在散文阅读中,学生一定要学会找到并概括“角度”。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将这些不同的角度列出图表,或是将这些角度用列提纲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就可以清晰地看到文章的脉络。
三年级第一单元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体会写作的乐趣。”可见,句子是基础,只有写好句子才能写好文章。散文的句子非常凝练,有些句子需要结合全文理解。尤其要注意的是,学习散文中要注意有修辞的句子,这些句子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增加了文章的乐趣,小学生也很喜欢。同时,理解这些修辞句子不能脱离文章,要根据文章的内容来理解,体会句子表达的情感。解读句子时,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积累好词佳句,还应该进行语用训练,用文章的典型句式、典型写法,进行实践性练习,从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4]。
修辞一般是拟人、比喻、排比、夸张、通感等等,其中以拟人句和比喻句最为重要。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将这些有修辞的句子用横线先画出来,再读一读,最后结合文章理解句子。比喻句要明确知道其中的本体、喻体、比喻词。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是将什么比作什么,再对比喻句进行仿写。
2.以仿写举一反三,以续写展开想象。仿写是仿照给出的句子、语段、文章等写作。在仿写时要找准被仿写内容的句式结构、语言环境,也要根据自己语言表达的需要进行仿写。仿写并不是抄袭,而是参照优秀的文章进行写作。写作文一般都是从不会写到会写,再到写得好,没有人能够从一开始就能写好作文,都要经历由不会写到会写的过程[5]。因此,写作文重要的是平时的积累,一般是将平时所看到的优美词句记录下来背诵,还有就是每天写日记,将自己的所思所感记录下来,而这两点都是提升写作能力的好方法,因为练笔都是为了在写作的时候有一定的积累,这其实也是一种仿写。多进行仿写,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看到的进行运用,提升举一反三的能力。
续写是对一篇完整的文章展开想象,继续描写,在续写中让学生把握主旨,展开自己的想象,继续事物的发展,能够提升学生的想象力。鉴于散文的特殊性,在续写时一般以某一个角度续写为主。散文与小说不同,有明确的时间、经过、发展、结果。在写景散文中更多是以时间顺序描写景物,如果要将此类文章续写,不好把握主旨,续写的方向也有限[6]。续写时可以要求学生按事物发展的顺序来描写事物,如《四季之美》可以要求学生续写某一个季节。在叙事散文中往往是几件事情穿插描写,在《父爱之舟》中,是以渔船为线索,描写从小时候到师范毕业间所发生的事,可以以某一个时段续写,或是以一些故事情节续写,如续写小时候“我”与父亲乘渔船的故事。
3.说所见,说所感。说所见就是要先找出文章中写的事物,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在文章中往往是活用动词或形容词,如“猫的性格实在是有些古怪。”在训练时就要将猫的“古怪”用语言直观地表达出来[7]。抓住事物特点后,再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成“图画”,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说出来。如在《燕子》一文中,可以将描写燕子的情景用三幅图表现出来:春光燕子图、燕子飞行图和燕子休憩图。实践证明,将事物用图画的形式表达出来能够增强学生的画面感、想象力。
散文的语言大多含蓄,作者把自己的情感与人生的哲理融入散文中,让人回味无穷。句子不只有表面意思,更有深层的意思,这就要读者结合文章内容进行解读和理解。
说所感,首先,要将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情感说出来,作者通常会运用比兴、拟人等修辞手法,或写景抒情、托物言志,以达到抒情的目的。例如,在《青山不老》一文中,在看到“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青山是不会老的”时,学生就真的不会想到深层含义吗?即青山会一直苍翠,不会变老,但是老人却在植树的过程中老了。会明白这是老人种出的绿洲,是老人有限生命创造的无限价值,也是老人生命的延续,更是老人造福于后人精神的延续。这样将青山和老人对比解读后,境界一下就出来了。其次,要将自己的体会说出来。看到老人在恶劣的生活环境中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植树造林活动,用自身的力量,坚持15年创造了一片奇迹绿洲。学生的体会有很多,有的会佩服他,有的会赞扬他,有的会想和老人一样热心植树造林并关心环境等等。要让学生畅所欲言,鼓励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8]。在不断地思考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会提升,思维的提升也会让审美能力提升,也能够鉴别身边的美,进而追求美。
4.好读书,读好书。在阅读课外散文时要注意梯度,分学段来阅读。在语文教科书中,散文一般是选自名家作品,语言生动活泼,符合小学生的喜好。课外阅读也要像这样,有一定的要求,要注重提升学生的阅读速度,通过学生的阅读提高其理解能力。
关于阅读,要让学生记住两点:好读书和读好书。好读书,主要就是要对阅读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阅读产生了兴趣,才会用心去阅读。要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不管学生在阅读什么,在一定程度上都对阅读的内容进行了理解,拓展了自己的知识面。这时教师要对他的阅读给予肯定的鼓励,这样他才有动力继续阅读[9]。同时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在教授散文的过程中,也要让学生体会到散文的特点,让学生自己找到散文中句子的生动性、趣味性。让学生自己写一写,看看可不可以和范文写得一样好,增强学生写作的自信心。
读好书说的是读名家名篇。对于小学生来说,“好书”有不一样的要求。应当遵循“宜实不宜虚,宜小不宜大”的原则。首先,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其次,是内容优秀的文章;最后,对小学生课内学习有促进作用。小学生还是发展中的人,他们的心理没有发展成熟,喜欢有趣的事情,在他们的眼中世界是单纯的、是表面的。这时候的阅读就要根据学段的不同,阅读不同类型的书。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散文课文的多少可以看出,在小学低段的时候是以短篇散文为主,且量少。到小学中段后,散文的数量逐年增加。六年级上学期散文篇目最多,这也从正面反映了小学生在学习散文时,应由浅及深、从少到多,逐步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