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冉占俊【摘要】思维导图作为一种简洁而明晰的思维形象化工具,已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革新而逐渐融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中。文章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必修课本中的阅读教学任务《西游记》为例,详尽展示并分析三类思维导图在“整本书阅读”的不同阶段所产生的不同作用:读前导图能够为学生构建整体的阅读逻辑,并可同步作为阅读计划,引导学生阅读;读中导图能够帮助学生解决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更加细致地理解语段,深化思维;读后导图则能通过对情节的对比、推演与联想,形成二次记忆,实现阅读联结,最终帮助学生达成阅读思维与能力的整体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维导图;整本书阅读;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12—0115—05
思维导图(The Mind Map)源起于英国头脑基金会总裁东尼·博赞,作为一种能够实现逻辑梳理与发散性思维表达的图形思维工具,以其简洁高效的实用性价值获得了诸多教育从业者的青睐[1]。面对小学阶段语文“整本书阅读”这一教学任务,思维导图对于人类左右脑记忆、阅读、思维、逻辑与想象之间所展现出的强大平衡力,为学生的长篇幅文段阅读能力提升提供了有效助力[2]。因此,许多语文教育者将思维导图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开发和探索不同阶段、不同类型思维导图所能产生的不同效用,再通过教学反思与经验交流对其不断优化,最终实现阶段性、功能性思维导图与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读前导图,构建整体阅读逻辑
【教学目的】
《西游记》作为古代经典浪漫主义章回体神魔小说,已成为小学义务教育阶段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必读书目之一,在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猴王出世》一课中,学生已从经典选段中对全书故事情节有了初步了解。因此,思维导图可作为带有计划性的阅读指导绘制于读前阶段,旨在以绘图形式带领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梳理与剧情猜测,激发阅读兴趣;并通过阅读计划督促学生每日进行定量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与思考习惯[3]。
【过程展示】
因学生仅在动画影视作品与课文选段的学习中对《西游记》一书的情节内容有简单了解,因此,读前阶段思维导图应以教师为绘制主体,在梳理作品梗概信息与行文内容的同时,将原著中的章回故事分解排列,作为学生深入阅读的计划与指导。教师制作的思维导图例图如下(图1)。

以导图设计为指导,教师首先以曾经学过的《猴王出世》课文为切入点,通过“花果山”“美猴王”等关键词汇唤醒学生对于《西游记》相关故事情节的记忆,并以此引入导图左半部分内容,带领学生完整了解《西游记》的作者生平、创作背景及后世影响,通过对作品基础信息的把握来开启整本书的阅读起点。
师:通过动画影视作品以及前段时间对《猴王出世》这篇课文的学习,同学们应该对《西游记》这本小说并不陌生,请同学们看屏幕上的思维导图,对导图左半部分的三项内容进行阅读、记忆与思考。
任务设置1:简述作者吴承恩信息,包括生活朝代、字号、生平简要。
任务设置2:简单介绍明代文学创作背景,重点讲述唐代玄奘西行的故事。
任务设置3:对“中国古代第一部”这一里程碑式的后世评价进行初步记忆,要求学生改变观看动画片、影视剧时的娱乐心理,端正学生的阅读态度。
任务设置4:明确“章回体”小说的概念及特点,并对学生的正式阅读提出要求,即优先观察小说目录,初步进行信息总结。
师:通过对目录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每个章节的题目都是对整章情节内容的概述,教师给出一个小提示:西游记的章回题目,基本都是以“人物+事件”为格式,那么有没有同学来为大家解读一下题目内容?
生1:“云栈洞悟空收八戒”,讲的应该是收服八戒为徒的情节。
生2:“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孙行者一调芭蕉扇”,说的是孙悟空与牛魔王战斗的故事。
师:非常好,接下来老师为同学们布置的阅读任务中,第一项便是根据对目录的观察与分析,仿照老师黑板上导图的右半部分,对整本书的阅读情节进行初步的梳理,这张导图同时也会在同学们的阅读过程中作为阅读计划,因此,需要同学们一边绘制,一边以题目中提及的地点为标志,作为阅读过程中的打卡任务点。
任务设置5:通过目录整理,以师徒四人西天取经途中经过的地点为打卡任务点。
任务设置6:参考目录,整理每个独立打卡点(即故事情节)对应的大致章节。

任务要求:准备A4纸或横向笔记本页面、彩色水笔,绘制初步的章节内容思维导图(如图2)。
【设计说明】
教师的读前基本信息介绍与思维引导,为学生后续的“整本书阅读”做好了阅读态度与方式的铺垫,目录作为章回体小说最为直接而核心的内容体现,应当作为读前准备的核心内容。因此,安排学生根据目录进行章节内容的初步梳理,形成对整本书情节构造的清晰认知,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逻辑与思维习惯,为后续部分经典情节的理解与整本书思想认知的升华奠定基础。
二、读中导图,提升阅读能力技巧
【教学目的】
经过读前导图的全书剧情内容梳理,学生在正式的“整本书阅读”中思路会更加清晰,对于每段剧情的记忆与理解也会更容易。《西游记》作为古代小说,其语言虽具白话雏形,但用字遣词仍以文言语法为主,书中描写世俗景物、人物服饰以及神鬼来历介绍等部分的生僻字较多,因此,教师需为学生设计分段阅读计划,并在其中穿插阅读技巧教学,引导学生学会跳读、猜读等方法,通过连贯上下文意顺利完成“整本书阅读”任务[4]。
【过程展示】
任务设置1:面对生僻字词与难懂句式,引导学生学会猜读、跳读。
师:在学习《猴王出世》课文选段时,同学们便遇到过如“獐鹿”“猕猿”等生僻词汇,《西游记》全书中涉及许多鬼怪神话故事,各路神仙与妖怪的名字、宫殿庙宇的建筑描写以及人物的服饰描写,都会涉及很多的生僻字,我们需要一一停下来查字典吗?假如我们在文中遇到了“狻猊”一词,该如何处理?
生:虽然不认识,但是从偏旁来看,应该是指一种动物。
师:没错,我们可以通过生僻字的偏旁判断它属于哪一类事物,先动笔将字词标记,做出批注,知晓其大概含义后可以跳过,并不影响整体故事的阅读,这便是猜读、跳读的技巧。
任务设置2:在阅读过程中标注生僻字词,在初遍通读时进行猜测或跳过不读。
任务设置3:以章节为单位整理批注和摘录生僻字词,通过偏旁部首来判断其归属类别,作为思维导图的第一分支关键词。
任务设置4:联系上下文语段含义,再通过询问师长、同学交流、查阅字典等方式,明晰字词含义,最终将其纳入思维导图的最末端分支内容(如图3)。

【教学目的】
在这一阶段中,细致的阅读需要伴随着更加深入的思考,制作人物形象分析导图成为读中阶段思维导图的核心内容,教师可安排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书中的人物外貌、动作、心理及语言等描写内容作摘录与批注,提升学生的文本概括与整合能力,也为后续的人物形象分析导图制作进行内容铺垫[5]。
【过程展示】
任务设置1:以孙悟空为例,为学生示范如何对人物与其相关情节作批注,并以此作为文本基础,进行人物形象的分析与总结。
师:《西游记》中蕴含着丰富的志怪元素,对于神鬼角色们异于常人的外貌描写更是行文一大特色,我们以主人公孙悟空为例,挑选出作者对其外貌描写部分,来分析人物形象与性格,有没有同学来说一下,哪一句描写让你印象深刻?
生:描写中有一句“一头红焰发蓬松”,应该是写孙悟空化形后,发色火红而蓬松。
师:如果让你来为这一句做出批注,你想怎么写?
生:火红的毛发,可以侧面展现人物急躁而强势的性格特点。
任务设置2:以二十七回“圣僧恨逐美猴王”为例,引导学生对事件中主角的行为描写作批注,并分析这段情节中孙悟空与唐僧分别展现出怎样的人物性格特点。
师:同学们看完唐僧将悟空赶走这段情节后,对唐僧有什么印象?
生:唐僧被妖怪蒙蔽,误会了孙悟空。
师:那么该如何对人物性格作批注呢?
生:唐僧虽然仁慈,但是不太能明辨是非,容易受到欺骗。
师:很棒,那么在这段情节中,同学们对悟空又有怎样的印象?
生:孙悟空虽然被冤枉了,但仍求师父留下他,虽被赶走,但是最终也没有真的离开。
师:那么又该如何对孙悟空作性格批注呢?
生:悟空对师父十分忠心,取经信念坚定。
任务设置3:经过课堂上的问题引导与示范,教师可对学生的读中导图制作提出要求,在阅读过程中随时标记关于人物描写、精彩情节等语段,对其内容梗概与关键词进行提取,并在旁批注自己的心得感悟;随后将外貌批注、人物性格批注与精彩情节批注统一提取,作为人物形象导图的一级分支关键词;最后将原文内容进行提炼,补充为导图二级分支内容(如图4)。

【设计说明】
批注是“整本书阅读”行为中一项重要的技巧与习惯,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过程中随时进行标注与记录,能够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印象,并对重点内容深入思考与外延拓展,有助于提升阅读效率与质量。读中思维导图的制作能够帮助学生解决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生僻字与长难句问题,并帮助学生明晰人物形象,理清剧情逻辑,同时生成的人物评价也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从而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全面提升自身的阅读素养。
三、读后导图,对比实现阅读联结
【教学目的】
读后阶段的思维导图旨在对整本书的阅读成果进行总结与深化,学生经过读前导图的逻辑梳理与读中导图的细节分析,已对整本书有了较为成型的观点认知,因此,读后导图的作用则是通过情节对比、类推与联想,帮助学生进行思维延展,进一步形成完整的阅读思辨能力与逻辑梳理能力,最后将阅读过程中收获的知识与心得感悟内化为自身的文学知识储备。
【过程展示】
任务设置1:教师首先选择两篇相似的情节,以涉及的主要人物、事件起因经过以及打斗场景描写等作为主要对比点,引导学生制作情节梳理导图,进行对比与思考。
师:经过整本《西游记》阅读,相信很多情节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老师选择了两段情节,《大圣斗法牛魔王》与《孙悟空大战哪吒》两段打斗剧情,来分别制作情节梳理导图。请同学们翻阅前面制作的导图以及原文中的批注,帮老师回忆,大圣与牛魔王斗法时,除去两位主角,还涉及了哪些人物?
生:海东青、黄鹰、乌凤和丹凤、人熊、金眼狻猊。
师:非常好,那么在孙悟空大战哪吒这一章节中,又涉及了哪些动作描写呢?
生:哪吒变为三头六臂,孙悟空为迎战,用毫毛变出分身。
师:好的,接下来我们便通过这两段情节的梳理导图来进行对比(如图5-1和图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