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强音”
作者: 肖进雄“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事关民生福祉,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复兴。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责任重大。定西市《关于深化区域教育协作促进全市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审议稿)》日前已通过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2023年第一次会议审议,这是继《关于推动定西市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出台后的又一举措,标志着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迈出了坚实一步……”定西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安花如是说。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新时代呼唤新作为。进入新时代,定西市紧紧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宗旨,牢牢把握教育高质量发展这一主线,坚持“发展促公平、改革建机制、安全抓责任、内涵提质量、保障兜底线”的工作思路,在着力建强教育系统基层党组织、五育融合全方位育人、推进“双减”工作提质增效、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等“五个着力”上下功夫,奏响定西市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强音”。
夯基础:着力在建强系统基层党组织上下功夫
5月8日,定西市第一中学组织6个支部的40余名党员赴邢鸿红色民俗文化展览馆开展主题党日和参观红色文物活动。邢鸿红色民俗文化展览馆由农民收藏家邢鸿创办,馆内陈列了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大量历史书籍,通过珍贵的历史资料、西北农业生产中常用的农耕物品等展品,可以了解到不同历史时期当地人民生活的变迁。翻看其中的一份份红色资料,了解一个个红色故事,广大党员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红色教育洗礼。如今,此类活动的开展已在定西市教育系统基层党组织中成为常态。
为了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在教育教学等工作中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引领作用,定西市先后出台《定西市贯彻落实〈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重点任务清单》等文件,积极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为了加强党组织阵地建设,定西市公办中小学校党组织依托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党组织书记(校长)培训班等,培训党员干部、教师,推动教育系统1300多个学校基层党组织的组织生活常态化,“三会一课”完成率达到100%;选派中小学校党组织书记参加全国、全省“线上线下”培训示范班,实现中小学校党组织书记培训全覆盖。所有学校实行基层党建工作任务清单“月提醒、季调度”制度;将全市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工作督导检查作为驻县区督学专项督导,促进党建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评。
不仅如此,今年,定西市启动实施新时代中小学党建“双优”工程,以开展一次党建工作大调研、制定一张基层党建重点任务清单、创建一批优秀党支部书记“双优”工作室、打造一支“双优”队伍、申报一批党建理论研究成果“五个一”为主要内容,力求全面提升定西市各级各类学校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定西一中探索提出了‘1234’党建工作思路,‘1’即围绕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这条主线;‘2’即实施‘双培养工程’‘青蓝工程’;‘3’即搭建党建促团建、党建引领年级部和党建引领教研工作这3个平台;‘4’即抓实学生理想信念、师德师风、师生综合素质提升和思政课这4大建设。通过常态化开展亮身份、亮承诺、亮行动‘三亮’活动,开设党员示范岗、示范课,引导党员教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融入岗位职责,形成教职工人人争做教学先锋、教改先锋、服务先锋、管理先锋的良好氛围。”定西市第一中学党委书记刘顺义说。
抓内涵:着力在五育融合全方位育人上下功夫
实施五育并举,促进五育融合,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是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和前进方向。对此,定西市积极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在变革创新中注重五育融合,努力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在具体实施中,定西市深化“全员育人导师制”与“三全育人”改革,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家庭的基础作用、社会的平台作用,进一步健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体系,有效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长。成立了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和教学委员会,多次召开全市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提升思政课水平;组织召开家庭教育范式家长会,近100万人次学生家长、教职工等收听收看专题讲座;启动实施“中小学德育工作星级校”创建工作,2022年,评估认定56所市级“中小学德育工作星级校”。
与此同时,定西市坚持把“四史”学习教育贯穿中小学思政教育全过程,积极参加全省“百万中小学生向家长讲‘四史’活动”。组织开展全市第一届中小学法治文化节活动,将法治教育融入校园活动,创新活动方式,积极开展主题演讲比赛、法治知识竞赛,制作宪法微视频,召开主题班会和制作手抄报等。2022年,全市32.55万名学生参与教育部青少年普法网“宪法卫士”行动计划,平均得分92.18分。
为了进一步强化体育、美育,定西市按照“一月一主题”“一月一活动”,全面启动全市教育系统志愿服务节、读书写作节、艺术节、体育美育展示活动。2022年,举办了为期5个月的定西市第一届中小学体育节暨中小学生运动会,成立了由96名专家型教师组成的定西市中小学体育美育工作指导委员会,组建了田径、足球、排球、篮球等10个项目裁判库。评选树立40所市级体育特色示范学校、10所美育特色示范学校、10个优秀社团和12个市级美育工作坊,推进中小学“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特色化建设。
在甘肃省第五届中学生运动会上,定西市代表团取得了全省第三的好成绩,其中男子排球、女子排球、男子篮球均获得冠军。今年5月,定西市选派28名运动员参加甘肃省中学生田径锦标赛,获得4金4银9铜共17枚奖牌。
在安定区第一届体育艺术节上,参加艺术节表演的安定区公园路中学七年级(8)班学生牛裕博说:“通过积极参与体育美育活动,能更好地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做一个有理想、有志气、有活力的好少年。”
陇西特殊教育学校在“促进特殊儿童发展”的道路上,围绕“体育强校”的办学目标不断摸索,学校代表甘肃省参加了在杭州举办的2023年全国残疾人田径锦标赛暨“韵味杭州”亚残运会测试赛。
为了使劳动教育落地落实,定西市坚持因地制宜,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结合植树节、学雷锋纪念日、劳动节、农民丰收节、志愿者活动日等,进一步拓展劳动教育实施途径,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磨炼意志,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品质。并通过举办全市中小学生劳动实践节,以“五个一”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组织中小学生利用校内外劳动基地进行“春播”“秋收”农耕活动,进一步健全“基础劳动+兴趣养成劳动+特色劳动”为主要内容的生产劳动课程建设机制。先后建成“文化传承”劳动教育特色学校999所、劳动实践基地100个和校内劳动实践场所1000多个,评选树立200名“劳动能手”和963名“学生巧匠”,进一步营造“劳动最光荣”的校园氛围。
促公平:着力在“双减”工作提质增效上下功夫
“积极回应群众的教育诉求,解决教育民生难题”是定西市始终关注的重点。为了努力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定西市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彰显特色”的要求,通过“强校+弱校”“城镇+农村”模式,组建学前教育集团53个、义务教育集团104个。
3月16日,渭源县第三幼儿园园长王小斐一行来到渭源会川幼儿园开展送教下乡活动,此次教学活动涉及学前教育五大领域中的社会、语言、艺术等内容,为会川幼儿园师生带来了精彩的精品课展示。
为了整体提升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定西市积极探索义务教育“教学设计、作业设计及考试设计”提质增效措施和办法,切实发挥集团总校优质资源的辐射作用,形成城区学校、中心校“1+N”网络同步教学模式,带动薄弱学校教师专业成长。4月18至19日,临洮县南街小学邀请县域内各学科骨干教师赴太石学区各集团分校开展“送教送培下乡”活动。集团总校的教师马向莉在三年级语文课上,通过设置情景,将生字学习融入朗读教学,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
为了保障“双减”工作提质增效,定西市印发《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服务经费保障办法实施细则(试行)》等文件,聚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业质量、课后服务质量,重点推进“阅读+”“体育+”“科技+”三大行动,推进素质教育,全面落实“双减”工作“日监测、周评估、月调度、季报告”制度。全市782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现了课后服务全覆盖。全面推行“5+2”模式,通过美育、体育、劳动教育为主,各类特色社团为辅的“1+3+N”课后服务模式,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临洮县中铺镇中铺小学是一所农村小学,“双减”政策落地以来,该校坚持“减量不减质”的工作思路,严格落实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阳光体育运动要求,拓展体育课内容,开展多种课外运动,学生们尽情动起来、乐起来,有力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学校在减负之余,积极培养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阅读习惯,使学生们体会到阅读的乐趣。
为了加大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督导整改力度,定西市健全完善“市、县、校”三级督导体系,先后成立24个督导组,对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落实“双减”情况进行了全覆盖督导。安定区、通渭县、陇西县在全省率先开展课后服务信息化试点工作。目前,全市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压减比例、资金自查率、资金复查率及“全国校外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填报率均为100%。
强师能:着力在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上下功夫
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为此,定西市深入开展“铸师魂、立师德、强质量、优作风、树形象”师德师风建设专项行动,召开“三抓三促”行动动员部署暨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会议。各学校结合各自实际,开展了形式多样且富有成效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
陇西县幼儿园举办了为期十天的师德与专业融合知识培训,教师们聆听了刘志教授的“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解读”讲座,观看了视频“扎根太行山的‘农民教授’——最美教师李保国”“‘燃灯校长’张桂梅先进事迹”等。大家纷纷表示,对师德内涵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并郑重地签订了师德师风承诺书。
与此同时,定西市多措并举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通过下发《关于定西市教育系统公办学校中层干部倾斜实施绩效工资的通知》,落实倾斜绩效工资1148.3万元,对3186名中层干部实施绩效倾斜;制定《关于解决全市教育系统教师夫妻跨县区分居问题的指导意见》,为66名符合调动条件的市域内教师夫妻全部办理调动手续。
为了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定西市充分利用国培、省培、校培等项目,建立市县校分级分类培训培养、遴选推荐、示范引领机制,评选市级中小学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业务水平。
4月16日,以“大思政课立德树人生态渭州‘育’见未来”为主题的定西市大思政课建设和班主任发展论坛暨郑国栋名校长工作室管理研讨会在陇西县举行;4月21日,临洮县教育局举办了初中英语教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活动,邀请中国教育学会外语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甘肃省教科院英语教研员任志娟老师作专题报告;在甘肃省教科院举办的“全省中小学群文阅读实验与推广研究项目”现场赛课活动中,我市教师分别获得3个特等奖、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的好成绩……
此外,通过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补齐师资短板。2022年,定西市招录引进教育人才1660人。2023年,在兰州大学、甘肃中医药大学、西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高校开展人才引进工作,共签约180人。
树品牌:着力在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上下功夫
职业教育是定西的一张名片,如今,定西职教初步形成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格局。2023年4月,规划总占地面积601亩、建筑面积14.74万平方米的定西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成立。学院以实施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教育为主,面向社会成员开展职教培训,以培育乡村振兴人才为己任,不断推进中高本一体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为职业教育改革、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长期以来,定西市通过不断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机制创新,组建6个职业教育联盟,搭建校企对接平台,定西理工中专、通渭职专、岷县职专与相关企业合作成立的汽修、烹饪专业校中厂已正式运营。市中职学校分别对接吉利汽车集团等市内外企业,确定了校企订单班培养计划。实施“产教互融、资源共享”“园校互融、校企共建”模式,推动“产——教——城”融合发展的定西生态科创城产城融合职教园区建设。通过“产教融合、集团化推进”的发展思路,依托定西职业技术学院筹建改组定西市职业教育集团,形成新型职业教育格局,推动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融合。
为了全力打造产教融合的“定西模式”,定西市与国新文化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等对接,推进定西职业技术学院乡村振兴、数字经济等二级学院建设。市内7所职业学校积极开展职业通用素质劳务品牌培训、农村劳动力培训等,争取补贴性培训经费103.36万元。通渭县被“技能甘肃”省级工作领导小组评为“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县区。
5月25日上午,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甘肃省教育厅主办,定西市人民政府承办的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研讨会暨产教融合对接会在临洮县召开。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山东省政协原副主席、山东中医药大学原校长王新陆等一大批专家学者为职业教育建言献策。
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李安花满怀信心:“我们将继续带领全市教育系统广大师生凝聚力量,埋头苦干,攻坚克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出定西教育人的应有贡献!”
编辑:彭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