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任重而道远

作者: 温超 胡天保

从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来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真正实现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不仅需要政策的调整与创新,还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的支持。

优化管理体制,保障教育公平。只有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为主体的教育发展格局,才能有效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此,一要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强化上级政府统筹作用。二要建立健全监督问责机制。切实加强对各级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监督和问责。三要完善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师资合理流动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推进城乡师资流动的重要性。

推进标准化建设,缩小城乡差距。优质均衡发展指的是高质量的教育资源的共享与有效使用,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平等的思想观念。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应从三个层面推动规范化,即基本相同的学校条件、基本稳定的教师队伍、全面提升的教育质量。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是解决当前“择校”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教育公平的有效手段。

强化师资建设,提升教育质量。一是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和教师培训制度,重点加强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薄弱学科师资培训。二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教师的社会责任感、职业荣誉感和奉献精神,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要采取切实的举措,积极引进高素质教师。不断缩小中小学教师队伍、城乡教师队伍和区域教师队伍的差异。

加强督导评估,促进优质发展。应定期对县域内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群体之间办学条件的差异进行评估检查,督促当地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持续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义务教育阶段是整个教育体系当中时间最长、人数最多的一个学段,在经费的拨付上,应优先考虑薄弱学校、边远山区。

从“两基达标”到“基本均衡”再到开启“优质均衡”的顶层设计和政策安排,反映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然而,加快推进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事关重大,任重道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